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胡光金评单小曦《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

信息、比特或数字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代,成为数字的时代。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日益融合,界限模糊。数字编织了一张大网,罩每个人入其中。曾经处于我们世界边缘的数字空间已不可逆转地“翻转”,不仅翻成我们世界的一个部分,更是将曾经“超验的虚拟”翻成了我们“平凡的经历”,将曾经“神秘不可见的抽象世界”翻成了“大多数时候仍不可见,却是真实的数据网”。(Jones, 2014, p.29)

胡光金评单小曦《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

作者:胡光金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115    2016-06-27 23:31:14

 

透过媒介看文学

——评单小曦《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

胡光金

 

信息、比特或数字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代,成为数字的时代。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日益融合,界限模糊。数字编织了一张大网,罩每个人入其中。曾经处于我们世界边缘的数字空间已不可逆转地“翻转”,不仅翻成我们世界的一个部分,更是将曾经“超验的虚拟”翻成了我们“平凡的经历”,将曾经“神秘不可见的抽象世界”翻成了“大多数时候仍不可见,却是真实的数据网”。(Jones, 2014, p.29)出入于物质世界里,穿梭于网络空间中,我们发现,网中的数字日渐丰满,日益强壮。伴随数字的成长,改变的,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的家园,意义的落脚点,以新的形式,取得长足发展。这种发展,不是少数新新人类的专利,不是逃离现实的出行;这种发展,不是简单地将文字数字化,将纸页屏幕化;这种发展,也不仅仅是虚拟平台上众人的狂欢。它的发展,触及本体,牵涉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

于是,曾经极其精英化,象牙塔化,高度技术化的文学,在数字时代,在人人都能成为生产者,人人都能成为传播者,人人都能成为消费者的时代,很显然也在呼唤着自身理论的发展。当代文艺学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越界”与“扩容”。越什么界?扩什么容?

在《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中,作者单小曦认为,要越的是印刷文学和数字文学之界,要扩的是文艺学相关理论之容。为此,他不仅建构起一套新的文艺学理论,探讨媒介文艺学的哲学基础、文学活动的五要素、新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方式、复合符号文学文本及存在层次,以及媒介影响下的审美经验变化。更是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实践具体阐释了网络文学和数字文学这两种新文学形态的生成发展、审美特色和文化价值。

作者眼光独到,理论基底直达文学活动“第五要素”,文学意义最后实现的“关键环节”——媒介本身。他将媒介文艺学视为一种“后语言论”的文艺理论。认为,语言论文论确立了语言符号这一基本媒介在文学活动中的基本地位,却“没有把这种理路和精神贯彻到底”,虽然视语言符号为意义发生的“本体”,却“遗留着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的痕迹”。(单小曦,2015pp.4-6)在他看来,语言符号在生产意义时,需要依托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具有“能产性”。物质基础的各要素和语言符号之间会形成“系统关系”,因此,为了贯彻好语言论文论的理论精神,需要把理论探究“从语言符号深入到包括语言在内的整体媒介系统”。(单小曦,2015p.6)因此,作者的媒介观是系统的媒介观。

这种新的媒介观认为,媒介分为五种,包括语言符号媒介、承载语言符号的载体媒介、符号媒介和载体媒介加工而成的制品媒介,从事信息生产传播的媒体机构等“专门性媒介”和指任何处于两者之间,发挥居间、谋和、容纳、赋形、建构功能的存在物的“功能性媒介”,并认为,这些各层各级的媒介形成“相互依存的整体”,实现“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单小曦,2015p.8

数字时代的文学理论不仅要关照文学,更需观照文学赖以出生和发展的周遭世界,尤其是与文学息息相关的各门学科实践及其理论。结合媒介哲学、媒介环境学、信息科学、传播学、现代存在论等,作者将媒介存在论视为媒介文艺学的基础,媒介存在论由“存在即信息”、“媒介即信息”和“媒介即存在之域”三个相互关联的命题构成。文学媒介,在作者看来,具有存在性地位,具有专门性和功能性。文本、世界、作家、媒介和读者五个基本要素形成文学活动的整体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媒介是文学活动得以现实发生的“关节点”。正是由于文学媒介发挥其媒介性功能,联通世界、作者、读者和文本,才使它们“成为活生生的文学要素”,使文学活动“成了文学活动”。(单小曦,2015p.62

数字媒介的发展变化必然催生新的文学生产方式。这些方式无一例外,全在作者的考察范围中。作者认为,三种“数字媒介场中的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当代机械印刷与集体化文学生产,播放型电子媒介与大众文化生产,网络媒介与实时交互性文学生产已经生成,并开始强劲发展。多样化的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文学生产场态、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将产生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复合符号文学文本”。复合符号文学文本是“语言符号统领并发挥‘定调’功能、由从表层到深层多种符号复合运作并建构‘复合性文学意象’、共同进行文学意义生产的审美性文本形态”,比如“口语身体音乐”、“文字图画”、“文字图像声音”复合符号文本等(单小曦,2015p.106)。复合符号文学文本包含载媒层、符号层、符段层、图像层、意象层、意蕴层、余味层等七个层次,是一个多层结构(单小曦,2015p.126)。复合符号文学文本古已有之,然而,数字时代的复合符号文学文本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作者特别关注了文本层次中的符段层,认为符段层在复合超文本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超文本需要读者“强势参与”,需要读者将作者提供的文本以“符段”为单位,“链接重组,形成新的文本”。(单小曦,2015p.130)互动性的文学生产中,符段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除了影响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文本形式,媒介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审美经验。不同于手工制作时代的“静观”,不同于机械复制时代的“震惊”,作者认为,数字媒介时代的审美经验是以“强势交互行为及其带来的交互性体验”,及“全部身心感官共同参与的身体临场感”为典型特征的“融入”。(单小曦,2015pp.154-155)这一总结,可谓深入骨髓,鞭辟入里。“融入”这一特征,清楚道明的不仅是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融合,更是新时期文学的安身之本,魅力之源。

作者最后提出,中国当代文艺学要“打破传统边界”,向新兴的数字文学、网络文学敞开胸怀。不仅要“重视数字文学批评”等各类专门文学批评实践,要倡导“数字文学史”等专门文学史的梳理分析,要推进“数字文学专门文类”的基础理论研究,还要大力开展“作为一种整体文学形态的数字文学的批评、史、基础理论方面的实践与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要“打破传统印刷文学建构起来的文艺学范式”,把“数字文学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体现出的新特征引入宏观的文学研究”,修改印刷文学时代形成的文学存在论、价值论、创作论、文本论、鉴赏批评论,文学史论,进而建构“更具有现实解释效力和面向未来的文艺学理论形态”。(单小曦,2015p.280

从媒介存在论的哲学基础到文学活动要素中媒介的引入,从数字媒介场中文学生产方式的变化,到复合符号文学文本形式中的符段层的考察,再到媒介影响下文学的审美与接受,媒介文艺学的理论框架已经建起。理论建构不是唯一目的,也不是最终归宿。理论必须坐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必须回到自己的语境里去指导实践。作者的媒介文艺学扎根现实,立足实际,没有停留在飘渺的空中。对数字文学内涵和审美特质的考察,对网络文学成因、模式、形态、审美及逻辑等的考察,尤其是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成就及问题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学者真正的胆识与担当。

作者以新形势下中国文学实践活动和文艺学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重新发掘媒介在文学活动中所起的功能性、系统性作用,探讨媒介和文学的关系;结合语言哲学、媒介哲学、媒介环境学、传播学等学科,以媒介存在论为依托,建构起适合当下文学活动实践的文艺学理论范式。虽然为将媒介与文学活动进行统合,作者对于媒介的定义与媒介功能的划分略显宽泛,但,作者确实站在时代之巅,抓住了文学活动之魂,用其渊博的理论素养、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求实的探索精神,实现了多个学科的融合,搭建起了新时期文艺学发展之基,为文艺学的理论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颖的道路,为新时期的文学活动提供了另一个观看之维。

 

参考书目:

1. Jones, Steven E., The Emergence of the Digital Humanitie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14.

2. 单小曦,《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