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杨利亭评程丽蓉译《性别符号学》

达琳•M.尤施卡,加拿大著名宗教现象学(仪式、神话与符号)、妇女和性别研究学者。在其《性别符号学》一书中,尤施卡将符号学作为核心切入点,以阿尔都塞、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该书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推出男性霸权中性别、性、性意识形态的语言模式和传播范畴。

杨利亭评程丽蓉译《性别符号学》

作者:杨利亭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974    2016-11-06 23:05:13

 

性别不是天生的,而是建构的
                  ——评达琳·M.尤施卡《性别符号学》
达琳·M.尤施卡,加拿大著名宗教现象学(仪式、神话与符号)、妇女和性别研究学者。在其《性别符号学》一书中,尤施卡将符号学作为核心切入点,以阿尔都塞、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该书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推出男性霸权中性别、性、性意识形态的语言模式和传播范畴。
在《性别符号学》中,除了符号学,尤施卡还综合运用人类学、神话学、女性主义(主要为后结构女性主义)、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诸多理论来进一步阐释符号通过借助神话、仪式和象征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性别、性和性意识形态中的运用。本文将从性别符号学的特质、语境和表现形式来品评尤施卡的《性别符号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功用。
一、性别不是天生的,而是建构的
看到这句话,我立刻联想到了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显然,尤施卡在此点上实现了与波伏娃的观点在语境上的遥契。“性别和性是社会建构的范畴”。即,波伏娃和尤施卡都承认,决定性别二元划分、截然对立的不是其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
以往的性别、性符号体系被表述为两个不同的系统:性被限定在生物学系统;性别则置于社会系统。与长久以来的探讨性别或性差异的观点不同,尤什卡认为,性别和性都应该属于社会范畴而不是截然分开,分属社会和生物学两领域。同时,性别和性相互关联并协作产生出一套性别、性符号体系,或者也被称为性别、性意识形态,这一观点是尤施卡《性别符号学》的独到之处,也是其特质和魅力所在。
与将性别和性置于同一社会范畴之内相应和,尤什卡认为神话是社会和意识形态的产物,也即,社会先于神话存在。神话是社会中的神话,如果神话与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要求相左,无疑神话必须以可接受的形式呈现。在这种形势下,逐渐地,神话便开始向仪式和符号―象征过渡。比如,根据多贡人的神话传统,祖先生来就有两个灵魂:集于一体的雄性灵魂和雌性灵魂;然而,对人类而言雌雄同处一体将变得不堪重负,因此每个人都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性别,于是割礼传统便应运而生。久而久之,多贡人的割礼行为被赋予了权威性与合法性。割礼仪式象征着孩童双性时代的终结,而对抗割礼的人则被视为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反叛者。
二、领域:性别符号学的语境
 尤施卡认为,“领域”这一术语容易导向一种建构意义,因此她将性别符号学的语境称为“领域”。领域有三个:生物学领域;社会领域;形而上学领域。与三领域相适应,尤施卡很巧妙地绘制了一个表格来阐释观点:

领域
代表性叙事
语言工具
语言标识符
形而上学
符号象征
提喻
女性的﹨男性的
社会
神话
隐喻
女人\男人
生物学
仪式
转喻
雌性的﹨雄性的

依据上图,可知,尤施卡将社会领域置于生物学领域和形而上学领域的过渡节点上,也即,社会领域为神话的产生和阐释设定了语境。由此推之,作为社会隐喻的神话也会成为仪式和符号象征的媒人。
鉴于三领域的变化流转不定,尤施卡将在三领域中生成发展的性别和性作了必要性的性质区分,将性别视作内容,而把性比作容器,内容可变,而容器不可以变,只因性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显然性别是不变的。因此,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于性别的界定是变动不居的,而对于性,几乎变化甚微。
三、“锄头,不仅仅是锄头”
在性别符号的视域里,在传统婚俗里,作为劳动工具的锄头经由新郎一方转交给新娘的时候,它绝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劳动符号,锄头衔接起了社会对男女的规约:区分男女气质、异性恋、延续血缘和促进社会生产和繁盛的潜在符号都由此生成。
 由此推知,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绝不仅仅是一种喜庆习俗的符号象征,它还隐含着父权专制下一夫多妻的陈规旧俗对女性个性和婚恋自由的压制和摧残,红灯笼的一亮一灭之间是旧时代女性的宠辱得失。
在美国拍摄的神话史诗大片中,时刻都在塑造者美国式的英雄主义和男性力量崇拜。美国影视里的希腊罗马神话已经不可避免地被“袪魅”化、本土化。尤施卡详细分析了关于改编自古罗马神话史诗的美国影片《角斗士》,男主人公马克默斯被塑造成了一个忠君、恋家;有胆识和正义感;极具军事才能;反抗残暴统治……然而,他的命运急转直下。起初由于功勋卓著而被凯撒寄寓厚望:承袭王位,不料剧情突转,凯撒被神经质垂涎王位已久的儿子杀害,马克默斯全家也被诛杀,马克默斯本人也遭追杀未遂后,误成角斗士。从最英勇善战的罗马头号将领沦为供人赏玩的为生存而搏杀的角斗士,无疑马克默斯从最具英雄本色、男子气概的军事权威人物变为了堪比奴隶的角斗士。然而,在美国的电影神话设置中剧情总是可以颠倒乾坤,身着盛装的暴君康茂德不自量力地在与马克默斯的决斗中刚过几招就可笑的殒命了。马克默斯虽然也战死在决斗场,但是却被赋予了英雄的光辉。
可见,美国社会意识形态和现实历史所认可的神话是,不在于是否符合神话或历史本色,而是,只要塑造出了美国社会和政权所需要的神话英雄人物就大功告成了。在此,马克默斯不再是神话中的形象,而是一种美国社会中的理想的男性符号―象征。所谓的决斗表演也不过是一种摹仿的仪式。
小结
 可以说,尤施卡的《性别符号学》是以符号学来研究性别、性和性意识形态的一次成功尝试,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学术创举。她以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符号学作为核心分析方法;在语言学的层面上,详细地展开了对生物学领域、社会学领域和形而上领域这三领域的深入探究和考察,并且借助大量的辅助理论和典型文本案例进行阐释,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性别符号学》的副标题是“政治身体或身体政治”,显然,尤施卡在提醒我们,她所研究的不仅仅是性别和性所属的基本社会范畴,不是仅仅将社会和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背景和虚景,而是将性别和性与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符号学视域下的性别、性和性意识形态体系。
 
参考文献:
1、达琳·M.尤施卡:《性别符号学:政治身体\身体政治》,程丽蓉译.译林出版社,2015.3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