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陈圆评王彬《从文本到叙事》

叙事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20世纪80年代叙事学从西方传入中国学术界,经历了短暂时间的“火热”很快便被文化主义浪潮所湮没,但依旧有一批学者成为其忠实的坚定者,王彬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做叙事研究不能忽视本土文化观念,一方面要继承本土根脉,同时也要融通西学,站在中西学术的节点上创建本土话语体系。因此,“中国叙事学”应该立足本土、放眼域外、贯通古今,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叙事话语体系。

陈圆评王彬《从文本到叙事》

作者:陈圆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786    2017-10-24 13:52:18

 

评王彬《从文本到叙事》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陈圆

书名:从文本到叙事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5

ISBN:9787010176352

 

叙事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20世纪80年代叙事学从西方传入中国学术界,经历了短暂时间的“火热”很快便被文化主义浪潮所湮没,但依旧有一批学者成为其忠实的坚定者,王彬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做叙事研究不能忽视本土文化观念,一方面要继承本土根脉,同时也要融通西学,站在中西学术的节点上创建本土话语体系。因此,“中国叙事学”应该立足本土、放眼域外、贯通古今,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叙事话语体系。他的叙事学研究便践行了这一观念,在1998年出版的《红楼梦叙事》中发现我国独特的叙事法则后,今年出版的《从文本到叙事》一书中,他立足于我国名著《红楼梦》的叙事法则,结合外国文学、古今文学作品来阐述中国文学作品的“讲故事的奥秘”。

 

一、 文学文本基础上的理论建构

学界对“叙事学”这一理论定义众说纷纭,但都有一共同点:将叙事学看作对叙事文本内在形式的科学研究。这即表明,叙事学是研究叙事性文本的科学,是与文本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叙事学理论的建构必然要以文本为基础。

从本书书名《从文本到叙事》即可看出,王彬的叙事学研究是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他每一步研究都不曾脱离对已有的文学文本的分析,在引大量的经典作品为例的基础上,论证了小说叙事的各类成分,以及成分间的关联,提出了诸如:“叙述集团”、“第二叙述者”、“动力元”、“清晰或模糊的场”、“漫溢话语”等新的理论观点。

本书总共十章,每一章中作者都援引大量的文本为例进行论证,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到外国经典小说,都成为其理论支柱。 在这众多文本例子中,又以中国古典文学文本为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几乎每一章中作者都在《红楼梦》的叙事结构中找到了该章理论的体现,以下简举两例:(一)在第一章叙述者中,作者提出《红楼梦》与《喧哗与骚动》的叙述者皆分解为“叙述集团”,但二者又存在些许不同,并对这一不同进行了详细解析,在中外文本叙事策略的对比分析当中,提出了“叙述者解构为叙述集团”这一新理论,对以往叙事理论进行了补充,填补了理论空白。(二) “聚焦”一词是热奈特在讨论“perspective”(透视)时刻意摒弃“视角”一词而独造的“focalization”(聚焦),叙述与聚焦是小说的组成部分,二者一个是“讲”一个是“看”。第三章中作者分析《红楼》刘姥姥进荣国府时以刘姥姥聚焦形式出现,但实质仍是叙述者在讲述,提出叙事作品总是讲的人永远落后于看的人,聚焦在先,叙述在后,将其称为“滞后叙述”。

通过剖析中国名著,透视中国小说叙事经验,总结叙事模式与技巧,对中外小说叙事技巧的不同进行探讨,建构起了一套在文学文本剖析基础上的理论系统,这对推进叙事学的本土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二、 叙事理论的本土化转化

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远远早于西方,而中国在叙事理论的建构上却晚与西方,甚至是捡别人嚼过的甘蔗,是对西方叙事学的学习和模仿。中国学者也意识到,中国的叙事学研究应有自己的特色,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能将自己的文学视为“他者”应建立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本土叙事学,在探索普遍的叙事规律时,就不能像西方学者那样只盯着西方的叙事作品,而应更注重自己的本土资源。作者在该书序言中就明确指出,一方面要继承本土根脉,同时也要融通西学,既要梳理传统,也要梳理当下叙事经验,从而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本土话语的体系。

  理论自觉意识与中西比较意识是叙事学本土化的动力,理论自觉意识是本土化的内在动力因素。作为叙事学理论的后学者,中国叙事学的本土化必然是建立在西方叙事理论的扩充与填补上。王彬在该书中,从对本土文学文本的分析出发,丰富了已有理论体系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构造。该书沿袭了叙事学研究的基本语法,主要从叙述者、动力元、时空、话语四个方面对已有理论自觉地进行了扩展,在叙述者研究中提出了第二叙述者;动力元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叙述者动力元、人物动力元、语句动力元;在时空中提出了“时间零度”“清晰或模糊的场”等新概念;话语方面提出了新的“漫溢话语”理论;使叙事学在中国的发展中更加充实,更贴近中国文学文本的叙事策略。

 中西比较意识是叙事学本土化的外在动力因素,是驱动其渐进的深刻动力。王彬在该书中立足于本土文学作品的剖析,在强烈本土意识与历史意识上、与西方同类叙事文本的对比中发现新的叙事结构、叙事策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叙事理论,站在中西学术的节点上,创建了本土的叙事话语体系。

经济的全球化让世界各国距离缩短,同时也让各国文学有了更近距离接触。中国文学的发展曾出现过“全盘西化”的错误观念。而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向域外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是必要的;同样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本土文化,也应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王彬认为这就需要梳理出中国自己的叙事经验,早在《红楼梦叙事》一书中他就将西方叙事学与中国传统考订方法结合,突破以往传统研究的局限为我们提供一个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范本。而在本书中,他更是立足于中国本土,分析中国小说的叙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西方小说的对比分析,在建构中国自己的叙事理论的道路上进行了探索,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彬,《从文本到叙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

[2]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