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从符号学看艺术哲学:评安静《个体符号构造的多元世界:纳尔逊·古德曼艺术哲学研究》

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1906-1998)是二战以后美国最重要的分析美学家之一,他研究领域宽广,包括哲学、语言学、美学、科技哲学等,其著作《事实、虚构和预测》(Fact, Fiction and Forecast)被列为“过去50年最重要的西方哲学著作”之一。另一本《艺术的语言》(Language of Art : An Approach to a Theory of Symbols)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也被认为是英语世界中最出色的两部美学著作。相比起其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力,中国对他的介绍和研究都明显不足。

 

从符号学看艺术哲学:评安静《个体符号构造的多元世界:纳尔逊·古德曼艺术哲学研究》

周尚琴

 

作者:安静

书名:《个体符号构造的多元世界:纳尔逊·古德曼艺术哲学研究》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

ISBN: 978-7-81108-884-7

DOI: 10.13760/b.cnki.sam.201801019

 

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1906-1998)是二战以后美国最重要的分析美学家之一,他研究领域宽广,包括哲学、语言学、美学、科技哲学等,其著作《事实、虚构和预测》(Fact, Fiction and Forecast)被列为“过去50年最重要的西方哲学著作”之一。另一本《艺术的语言》(Language of Art : An Approach to a Theory of Symbols)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也被认为是英语世界中最出色的两部美学著作。相比起其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力,中国对他的介绍和研究都明显不足。到目前为止,安静的著作《个体符号构造的多元世界:纳尔逊·古德曼艺术哲学研究》应该是古德曼研究在中国最有深度、最权威的一本,正如高建平的总结,这是中国人“第一部完整地研究古德曼的美学思想的著作,是对古德曼的一份迟到的敬意。”(2013pp. 364-371

纵观中国的哲学美学研究,这份“迟到的敬意”也有原因。其一,中国对西方艺术哲学的译介和研究多集中于现象学和实证哲学研究,对分析美学的研究存在不足。虽然三者并非完全对立、截然区分,但相比而言,与分析美学同步对话的研究较少。其二,与同为分析美学的阿瑟·丹托、乔治·迪基相比,古德曼更具一种“混血”气质,他集分析美学、实用主义、符号学于一身,这使得他的思想精深二繁杂,且不易翻译,难以整理归纳。

安静的这本著作可以称得在学术上知难而上,不仅填补了国内对古德曼研究的空白,也对分析美学和符号学的研究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此书主体部分包括五章。第一部分作者提纲挈领,清楚地梳理出古德曼艺术哲学的理论基础,即分析美学、实用主义、符号学。“这三个维度成为我们理解古德曼的三个基本背景,艺术符号论是古德曼艺术哲学的载体,而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则构成了理解艺术符号论两大主要哲学基础。”(安静,2013p. 95)第二和第三部分作者对古德曼艺术符号论进行理论阐释,从外层“艺术符号学:古德曼艺术哲学的实现手段”,到里层“记谱理论:古德曼艺术符号学的核心内容”,剥洋葱般层层深入,细细辨析。

古德曼的“符号”是一个普遍且无任何色彩的术语。具体而言,“符号与所在系统中的其他符号形成句法关系,与所指称的对象形成语义关系,与阐释者形成语用关系。”(安静,2013p. 90)于是“再现”的语义关系不是相似而是文字性指谓的指称,“表现”是符号隐喻性指谓的指称,即例证。

在符号世界中该如何辨别艺术符号?这是艺术符号学基本的前提,因此,古德曼借助指称论和音乐记谱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古德曼认为,当一种符号具备以下五个症候(symptom)时就是艺术符号,这五个症候分别为:句法密度(syntactic density),即符号结构内诸元素之间的密切关系;语义密度(semantic density),取决于参照种类的数目及其在给定符号系统下个体元素排列的性质;相对充盈(relative repleteness),即符号所蕴含的意义是丰富的;例证(exemplification)是符号通过隐喻地拥有某种属性;多重的复杂指称(complex references)即艺术符号具有的多元意义系统。“五个症候”决定了一种符号的功能是审美的还是非审美的,沿着这思路出发,从而得出,对艺术符号的甄别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恒定的本质定义,艺术与非艺术的分水岭在于“何时为艺术”而非“什么是艺术”。

第四部分“构造的世界:古德曼艺术哲学的实用主义指归”。从艺术符号论重回古德曼实用主义维度,指出这一理论的意义是将艺术的认知功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构成美学认识论的第三次转向。美学认识论突出艺术和科学都是构造世界的符号,我们通过符号认知多元的世界。因此在此书最后,作者回到题目,画龙点睛地总结出 “多元是古德曼艺术哲学的意义”这一重要特点。

    纵观全书,作者是将古德曼艺术哲学置于“艺术”与“审美”这两个最为基本的艺术哲学问题下进行研究,前者核心是“艺术的定义”,后者核心问题为“审美经验”。古德曼“何时为艺术”上承“审美五大症候”,下接“美学认知论”,如同桥梁将“艺术定义”和“审美经验”问题连接起来。那么,“何时为艺术”的效度如何?这一从符号学出发的艺术哲学最终能否圆满解答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

艺术的身份自1917年杜尚的《泉》之后开始暧昧不明,在极力打破艺术和生活界限的后现代艺术尤其如此。沃特伯格编著的《什么是艺术》收录了从柏拉图的“艺术即模仿”到道格拉斯·戴维斯的“艺术即虚拟”共28篇探究艺术本质的文章,可以说是西方有关“艺术”定义的浓缩文本。沃特伯格在导论中总结,自己选编的文章是从定义艺术、质疑艺术定义的可能性、专注于艺术社会功能这三种根本不同的途径来回答艺术本质的问题。(2011p. 9)

古德曼首先质疑艺术定义的可能性,认为突出某个元素并以分类或评价的方式来对艺术下定义是行不通的,原因在于下定义的人没有认识到某件事物可以有时是艺术品有时不是。不同于莫里斯·维茨的彻底质疑,古德曼将艺术看做一种认识论的方法,将艺术哲学看做一种符号系统,运用符号学理论试图在艺术的基本问题上发挥作用。

借助指称论、记谱理论等符号化的努力,古德曼将“什么是艺术”转移到“在某个时刻艺术做了什么”。一块躺在公路上的石头捡回去放在艺术博物馆展览时就成为一件艺术品,而伦勃朗的绘画被偶尔用来当做挡风玻璃或被当做垫板时便不再是艺术品,对这种如何辨别艺术的标准,即前文提到的审美五大症候。古德曼实际上建立了一套区分艺术而非评价艺术的语法规则,每一次实践都是这套规则的一次实际语用,关键看阐释者如何对符号文本的句法密度、语义密度、多元指称等五大症候进行阐释。

这是作者分析得出的古德曼艺术理论不同于以往艺术理论的关键点,即“何时为艺术”,这样的观点就跳出艺术本质的循环怪圈,借鉴符号学理论避免了先有艺术品,再来为艺术定义的循环困境。

艺术符号和物并非能在某一时刻被截然划分,二者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中国符号学家赵毅衡曾提出艺术符号文本的“物-符号-艺术”三联体理论:

 

                         i.         =使用性(+实用表意功能+艺术表意功能)

                        ii.         实用符号=(使用性+)实用表意功能+(艺术表意功能)

                      iii.         艺术符号=(使用性+实用表意功能+)艺术表意功能(赵毅衡,2016p. 300)

 

使用功能、实用表意、艺术表意三个部分组成“物-符号-艺术”三联体,三者通常呈反比例,由具体语境决定倾向于哪一部分。不论伦勃朗的画还是变成艺术的石头都是“物-符号-艺术”三联体,一颗石头从公路上被转移到博物馆里,是从物向着艺术符号擢升,使用性退隐,艺术表意功能凸显,反之,伦勃朗的画从装饰物变换为挡风板,是艺术表意功能减弱,使用性功能增强。物和艺术在“物-符号-艺术”三联体中上下位移,使用功能、实用表意、艺术表意三个部分以此消彼长的态势在三联体中或隐或显地共时性存在着。

正如作者的剖析,古德曼反西方形而上本质主义的特征决定了他的美学朝着认识论的走向。在《艺术的语言》中,古德曼写道:“将审美经验构想为一种理解形式,结果既可以解决审美价值的问题,也可以降低审美价值的问题的重要性。”(古德曼,2013p. 201)这种将审美经验等同于认知经验的理论与另一位分析美学家门罗·比厄斯利的观点很不相同。比厄斯利作为审美经验的坚守者,对审美价值和审美经验二者之间的关系表述为:“ X具有审美价值”意即“X具有产生出具有更大度量的审美经验(此种经验具有价值)”(刘悦笛,2009p. 326)。比厄斯利针对古德曼的审美五大症候,提出审美经验的五重标准,总体上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统一、复杂和具有某种强度的经验,情感是审美经验强度的体现。

比厄斯利和古德曼的两种观点实际上是传统康德美学体系的艺术自律观和审美无功利说与后分析美学的审美认知论和实用主义色彩之间对垒的延续,他们站在了两个极端,这一点正如刘悦笛清晰的论述:

“在分析美学内部,比厄兹利所代表的是一种‘审美主义’的工具主义价值观,而古德曼自代表了一种‘认知主义’的工具主义价值观。当然,二者的观点都需要得到纠偏。……比厄兹利的失误就在于他排除了‘认知特点’,而古德曼的缺失就在于他排除了‘审美特点’,其实,二者都仅仅把握到了艺术价值的某个侧面,将他们的观点整合起来才更为辩证。”(2017

这种理想的辩证,或许在晚于古德曼的诺埃尔·卡罗尔的“超越美学”思想中得以体现,因为卡罗尔追求的正是对审美经验中的认知和审美的中和。但这并不影响古德曼的符号艺术哲学在解决“艺术概念”和“审美经验”上为我们提供的重要概念工具和思想视野。从符号学角度关照艺术,如同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视角对艺术哲学的观照同样重要,安静的这本著作,为我们凿开了一扇眺望古德曼多元世界的的窗,或许我们还可以多一层意义理解书名,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符号,如何通过与其他符号的共享和对话构建多元的艺术世界,这也是安静的研究带给我们的另一种重要启示。

 

 

 

引用文献:

安静(2013). 个体符号构造的多元世界:纳尔逊·古德曼艺术哲学研究.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高建平(2013). 古德曼美学研究:一份迟到的敬. 载于外国美学, 21.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古德曼, 纳尔逊(2013). 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悦笛(2009). 分析美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悦笛(2017). 当代“分析美学”的艺术批评论. 艺术百家, 3, 113-119+21.

沃特伯格() (2011). 什么是艺术(李奉栖, 张云, 胥全文,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赵毅衡(2016).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周尚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哲学和艺术符号学。

Author:

Zhou Shangqin, Ph.D. candidate of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field are philosophy of art and semiotics of art.

    Email: xiaoqin52020065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