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蔡昕儒评胡易容《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

本书作者从语言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分析图像符号,以符号学为方法论描绘现代传媒景观图式,完成了从图像到景观,从实际到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的升华。最使笔者受启发的是第二章与第三章对与语言和文学像似性的说明。

蔡昕儒评胡易容《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

作者:蔡昕儒  来源:符号与传媒  浏览量:1926    2019-10-25 23:24:07

 嗅镜中花,触水中月——评《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

蔡昕儒

根据莎翁《麦克白》改编的沉浸式话剧《不眠之夜》一经展出便吸引了大量观众,观众被要求带上白色面具,各自为伍,不能说话,灯亮开场就身处舞台中央。表演是非线性的,观众可以待在一个场景看同一个演员重复演好几次,也可以辗转不同的场景看完每一个细节,甚至可以参与其中,成为一个角色。大型互动装置艺术《雨屋》同样广受好评,动态投影技术与展厅屋顶的洒水装置连接,观展者在滂沱大雨中自由穿梭却不会被淋湿。

从沉浸式话剧、浸入式美术馆到VRAR技术,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日益提速的移动网络使得读图时代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图像是人类理解和把握现代世界的基本方式,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所读的图像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图像,而是更广义的图像符号概念。

本书作者从语言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分析图像符号,以符号学为方法论描绘现代传媒景观图式,完成了从图像到景观,从实际到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的升华。最使笔者受启发的是第二章与第三章对与语言和文学像似性的说明。

像似性是语言中具有透明度的形态,作者在第二章透明的语言中,从厘清像似与象似的意义与使用开始展开对语言像似性的讨论。不透明的语言日益发达,语言的分化使得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充满隔膜,但人类在创造普遍的世界语言上的尝试从未成功。如今进入读图时代,图像语言成为更重要的符号中介,由此作者联想到,图像能否成为实现普天同文的完美符号的途径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类在追求一种普遍可沟通性,但最终却没有走向普天同文图像也是一种符号语言,而非在此之上的元语言,但文化分裂和沟通障碍确实已经有了更多更好的方式解决。

皮尔斯将符号分为像似符、指示符、规约符,认为三种形式的符号均匀混合是完美的符号。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现实情况表明,这三种符号形式的使用由透明性高的像似符逐渐增强理据性,而最终逐渐偏向于使用理据性较强而分化较大的规约符。

作者通过举例国际文字图像教育系统作为一套典型通用视觉语言来说明混有理据性的符号信息往往更能够跨越时间、空间和文化的冲击,然而使用该系统进行语言叙述却有很大局限。徐冰的《地书》与最近流行的emoji语言如出一辙,emoji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甚至有人说emoji成为了新的全球通用语言。中文语境下的emoji语言除了通过其本身的图像含义还通过谐音再次转换对应,将一串emoji表情或表情和少量文字符号组合成完整的句子,传递信息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使用者享受的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作者在第二章最后总结道,就技术来说,我们早已实现普天同文并不断丰富其形式,但一种现有语言的绝对替代性方案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人类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人类语言也会更趋个性化与复杂化。不仅有医学术语、物理学术语,更会不断出现emoji语言、meme语言、饭圈语言、二次元语言,并在使用中渗透日常生活,进入主流语言体系。

麦克卢汉媒介即是信息的观点不仅表明媒介本身是一种内容,更指出了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在第三章文学语象中,作者从诗歌中线性并置的言语之象出发,依次讨论了比喻与象征之象、神话中的象以及赋象行为的意涵演化。赋象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古典时期的语词赋象、重点在于书面语的修饰的读画诗、美术史论写作中对于视觉对象的生动化描述,范景中称为艺格敷词。而图像转向以来,学者对赋象的定义又有新的界定和研究,语词赋象将具体图像转为符号之就演变为异质符号通过跨越符号的方式获得某种文本间的共通心象,也即异符类象才是赋象的当代意涵。

符象化的三种情形相互交织。异质符号不可重合,其之间的像似不可能是具体的形象像似,这种漠然展现符号的独立性;通感”“联觉则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习得的一种经验,一种超越符号的文化心象,这为跨渠道像似提供了可能性,是跨符号再现的希望;一旦有了再现的希望,就会出现被替代的恐惧,任何抽象文化主体都因此可以被无限衍义。

图像是把握世界的方式,却在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的叙述学中并无一席之地。作者选取图像叙述作为样本,以文学研究方法考察图像作为一种具体的符号叙述样式的适用性,使得叙述学在问题样式、媒介形态及研究结构方面有所突破,并使图像自身也得到了广义化。

由上,笔者不禁思考,在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读图更容易,图像的形式也更丰富,同时,传播这一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人们获知新闻的方式从口传到文字再到实况转播,可以说是能够随时观看正在发生的任一事实,甚至在未来,人们不仅能够观看,而且能够参与任一事实。我们是否会从读图时代的快速阅读、碎片阅读,进入到真实经历、碎片式经历的时代,浸入式话剧与参与式艺术装置让我们窥见其中的可能性,但当它有朝一日成为现实,我们是进入了叙述方式的更高阶段,还是将自己变成了活在虚构世界的楚门呢?

胡易容老师的《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一书以缜密的逻辑梳理了图像符号和像似问题的演进,创见性地提出异符类象这一术语来描述赋象的当代意涵。关于拟像与拟真的描述突出了媒介化感知和亲身性感知的差别,最后将视角放到宏观的文化景观层次又再次升华了中观层次的理论,用作者的话来说,能更清晰地展现当今传媒景观的源流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