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李毓婷评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是亚文化研究中的经典作品,甚至被誉为文化研究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而提起本书的作者迪克·赫伯迪格,他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标签或许是“伯明翰学派”——赫伯迪格师从于伯明翰学派的领军人物斯图亚特·霍尔,其本身也是伯明翰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本书中,赫伯迪格也延续了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路径对朋克等诸多青年亚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本书秉承着从个案研究到文化解读的思路,主要分析了亚文化如何抵抗主流文化、亚文化在抵抗中体现出怎样的风格以及主流文化如何对亚文化进行收编这几个重要问题。

李毓婷评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作者:李毓婷  来源:  浏览量:10337    2020-02-03 23:33:58

 评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李毓婷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是亚文化研究中的经典作品,甚至被誉为文化研究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而提起本书的作者迪克·赫伯迪格,他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标签或许是“伯明翰学派”——赫伯迪格师从于伯明翰学派的领军人物斯图亚特·霍尔,其本身也是伯明翰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本书中,赫伯迪格也延续了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路径对朋克等诸多青年亚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本书秉承着从个案研究到文化解读的思路,主要分析了亚文化如何抵抗主流文化、亚文化在抵抗中体现出怎样的风格以及主流文化如何对亚文化进行收编这几个重要问题。

 

一、亚文化的背景:从文化到霸权

在导论中,赫伯迪格明确了本书的主旨将用于描述物品被赋予意义的过程,以及这些物品作为亚文化“风格”被再次赋予意义的过程。而为了讨论亚文化的内涵,赫伯迪格在第一章中先对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阐释。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基本定义有两种,第一种定义是古典的、保守的、美学的,认为文化是一种高雅的、审美趣味的标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和话语;第二种定义则根植于人类学,外延更为广泛,将文化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赫伯迪格认为在罗兰·巴特的作品中文化的这两种定义最终以一种符号学的方法实现了调和,巴特将符号学方法应用到文化研究中,为当代文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巴特的文化概念包括了整个日常生活,他发现了一种渗入到社会生活每一个层面的“匿名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意义因此比先前更为宽泛,因此,赫伯迪格又对“意识形态”进行了界定。他总结得出,意识形态是一种被体验的关系,以常识的形式渗入了日常话语中,作为结构强加于绝大多数人。而社会中通常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着社会中统治集团的利益,这正是安东尼奥·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的基础。

至此,赫伯迪格最终将其亚文化研究落脚于霸权理论并基于此展开讨论——亚文化是对霸权的挑战,但这种挑战是间接表现在风格之中的。亚文化的风格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它的转化“违背了自然”,打断了“正常化”的过程,不断提供其他可能的颠覆性解读,驳斥了共识的神话。

 

二、亚文化的个案:风格与抵抗

本书的个案研究部分中赫伯迪格对多种20世纪后半期英国的青年亚文化所蕴涵的意义进行了梳理。在二战后英国不安而动荡的社会环境下,雷鬼乐、嬉皮士、垮掉的一代、无赖青年、摩登族、光头仔、华丽摇滚、朋克等新的亚文化不断被创造出来,一代又一代交替更迭,用自己独特的风格传达着反抗与矛盾。风格的抵抗功能在这些亚文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其中,朋克是赫伯迪格研究的重要部分,赫伯迪格从朋克运动出发开始讨论,最终又回归到朋克中去。他所研究的英国朋克是一种混合的音乐风格,华丽摇滚赋予其自恋心态、虚无主义与性别混乱,美国朋克则提供了一种简约主义的美学,北方灵魂乐带来了它的民间地下传统,雷鬼乐则带来了异国情调与危险的氛围。在服装风格上,朋克则注重视觉层面的噪音效果,以切割重组的形式把原本完全属于不同时期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朋克与传统主流时尚格格不入,以一种惊世骇俗的姿态高调地张扬着抵抗,给自己招致了最激烈的非议。赫伯迪格认为这样的朋克是脱离主流文化的最坚定的亚文化形式,其风格包含了所有主要战后亚文化的扭曲反映。

值得关注的是,赫伯迪格在讨各种亚文化形式时,坚持将亚文化置于社会与历史的宏观背景下,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视角去看待亚文化,同时又将各种亚文化的细节刻画得十分详实生动,其宏观与微观视角的结合把握得十分巧妙。最终,赫伯迪格得出结论:这一部分中所介绍的亚文化是对当时英国出现的大型黑人社区所做出的一系列的间接回应。

 

三、亚文化的解读:风格与收编

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中,亚文化被视作一种“巨型文本”和“拟语言”现象,对亚文化的风格进行解读是伯明翰学派解读亚文化的核心问题。在本书文化解读这一部分中,赫伯迪格则深入地探讨了亚文化的风格与收编问题。

围绕“风格”,赫伯迪格在本书中条分缕析地介绍了作为拼贴、反叛、同构和表意实践的风格。拼贴、反叛和同构是亚文化风格的重要建构方式。他提出,亚文化善于运用拼贴手法,将身边毫无逻辑相关的物品进行拼凑和重组,从而实现意义的颠覆和延伸。不起眼的、不合时宜甚至是违禁的物品,也时常被亚文化群体用作表达反叛和越轨的工具。各种被挪用的物品在独特的一整套亚文化行头中重新组合起来,与亚文化的关注焦点、活动、群体结构以及集体的自我形象保持同构的关系,亚文化的各组成部分因此得以相符一致。而总体来说,所有的亚文化风格都建立在一种实践的基础上,表意实践再现了亚文化风格的物品并使它们产生意义,不同的表意实践带来不同亚文化的差异。

亚文化对社会秩序发起挑战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收编。从对抗到缓和,从抵抗到收编,这样的过程几乎是每一个亚文化都要经历的周期。赫伯迪格在本书中指出了两种收编形式。一种是商品的形式,亚文化符号(服装、音乐等)转化为大量生产的物品;另一种是意识形态的形式,即统治集团(如警方、媒体、司法系统)对越轨行为进行“贴标签”和重新界定。通过这样的收编方式,亚文化被从亚文化群体的特殊语境中剥离出来,亚文化的反叛和越轨被“正常化”,亚文化的特殊性逐渐消弭,而这足以让亚文化逐渐走向消亡。

 

四、结语

赫伯迪格在本书中充分描绘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张力十足的关系。正是在与一系列主流文化的对比中,亚文化才得以被清楚的界定。亚文化风格的颠覆性意义亦是产生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抵抗。而亚文化最终又必将经历来自主流文化的收编。但是,当今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似乎逐渐呈现出一些不一样的局面,亚文化的抵抗性似乎随着娱乐性的增强而逐渐减弱,而主流文化对亚文化也似乎逐渐倾向于包容甚至是利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应该如何审视亚文化的抵抗功能以及被收编的命运呢?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的问题或许值得我们继续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