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李莉评谭光辉《小说叙述理论研究》

谭光辉先生的新作《小说叙述理论研究》(以下简称“本书”)以“理论的理论”之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甫一开篇,读者便能发现它与普通的小说叙述理论著作有明显不同。本书不是简单罗列小说的各种叙述技巧和理论研究成果,而是深入小说本质,对长久以来的叙述难题,如虚构的概念和判定、小说叙述主体、时间空间、情节、伴随文本、不可靠叙述等问题展开仔细辨析。作者以深厚的中西文学史功底和符号叙述学理论的造诣,对这些难题查根溯源,或援引或评论不同理论家的论述,试图提出更深层次的解释。

李莉评谭光辉《小说叙述理论研究》

作者:李莉  来源:《中华读书报》  浏览量:1496    2020-04-05 21:00:24

 小说叙述的时间之维:兼评谭光辉《小说叙述理论研究》

李莉

 

书籍简介

作者:谭光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11

ISBN978-7-100-17600-2

 

谭光辉先生的新作《小说叙述理论研究》(以下简称“本书”)以“理论的理论”之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甫一开篇,读者便能发现它与普通的小说叙述理论著作有明显不同。本书不是简单罗列小说的各种叙述技巧和理论研究成果,而是深入小说本质,对长久以来的叙述难题,如虚构的概念和判定、小说叙述主体、时间空间、情节、伴随文本、不可靠叙述等问题展开仔细辨析。作者以深厚的中西文学史功底和符号叙述学理论的造诣,对这些难题查根溯源,或援引或评论不同理论家的论述,试图提出更深层次的解释。正如赵毅衡先生在序言中所说,本书是“关于小说叙述理论的哲学思考”[[1]]。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小说的定义和虚构理论、小说叙述主体、小说叙述内容、小说组织形式和小说文本的外围框架。本文试对其小说叙述时间的研究做一分析。

保罗·利科有一句名言,“时间以叙述的方式被表达出来才成为人类的时间,而叙述成为时间存在的状况才具有完整的意义”[[2]]52。时间与叙述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人类生存于世寻求意义的源头。同样,在小说叙述中,时间问题也是重要的核心问题。本书第八章《小说叙述的时间和空间》(以下简称“本章”)详细分析了小说的叙述时间诸问题,并对近年兴起的叙述“空间转向”进行剖析,指出了它并没有动摇叙述的时间本质。

一、时间与叙述的关系

时间是什么?胡塞尔说,“即使在今天,人们仍得赞同奥古斯丁之所说:‘没人问我,我还知道,若有人问我,我想向他说明时,便又茫然不知了。’”[[3]]37我们不仅置身于宇宙时间的循环往复、冬去春来,感受到历史时间的绵延不绝、滚滚向前,也体会过主观时间的模糊随意;我们无助地被时间引领不知奔向何处,感受每个当下不停地悄悄溜走,但也体验过刹那永恒的一瞬。普鲁斯特告诉我们时间就存在于回忆中,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时间不是统一的,是可变的、相对的,哲学家告诉我们时间可以是客观的和主观的……人在时间中存在,而人能够思索自身的存在使得人对时间的感知从各个角度体现出来。在本章一开始,作者总结了几种常见的对时间本质的思考。如亚里士多德的“运动时间观”、牛顿的“绝对的客观时间”、罗素的“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康德的“纯主观时间”、柏格森的“纯一的第四维时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时空观等等。本书正是从时间观的历史出发,将叙述时间纳入哲学思考的范畴,指出“只要给叙述分出层次,那么每个层次上都必然附着了时间,因为时间是我们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维度”[1]229,“叙述就是不同的时间观之间的互相解释”[1]212

二、叙述时间与被叙述时间

西方经典叙述学理论一般将叙述分为两个层面:故事层和话语层。故事需经过讲述才被表达出来,因此叙述过程天然包含了两条时间序列: “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所指”时间和“能指”时间)。这种双重性不仅使一切时间畸变成为可能,挑出叙事中的这些畸变是不足为奇的(主人公三年的生活用小说中的两句话或电影“反复”蒙太奇的几个镜头来概括等等);更为根本的是,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一种时间兑现为另一种时间”[[4]]12。“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的时间双重性在德国理论家那里用“故事时间(erzählte Zeit)”和“叙事时间(Erzähltzeit)”来表示[4]12

法国叙述学家热奈特把叙述时间又称为“伪时间”,因为它是为了达到重新安排故事情节的目的而被叙述者改变了的时间。热奈特仔细拆分叙述伪时间,认为它在顺序、时距和频率上对被叙述时间加以变形。顺序变形是指叙述时间把故事原本发生的时间顺序打乱,使用倒叙、预叙等手法表现时间倒错之感。时距问题体现在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长度之比例关系,“概述”是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场景”是叙述时间基本等于故事时间、“省略”是叙述时间为零、“停顿”是故事时间为零,叙述节奏的把握全靠这四种时距调整,从而使得小说故事富于变化。恰特曼还加上了一个“延长”,即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的情况,比如歌剧和戏曲表演中的唱词部分,常常比实际说话语速慢很多。当然,在小说中也不乏这种“说时迟,那时快”的延长技巧,比如本书所举的例子,法国小说家维昂的《回忆》。在叙述主人公坠楼中经过每一楼层对往事的回忆时,叙述时间远远超过了坠楼所用的那短短几秒钟的故事时间。最后是频率问题,即叙述层对被叙述故事的重复能力,分为四种: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多次发生过多次的事,多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一次发生过多次的事。热奈特极为细致地分析了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重复现象。实际上,叙述时间对被叙述时间的这三个方面的变形是综合运用的,如“倒叙(顺序现象)往往采取概要叙事形式(时距或速度现象),概要一般寻求反复的帮助(频率现象)”[4]103,最后他总结到“只有从总体上考虑叙事在它自身的时间性和它讲的故事的时间性之间建立的全部关系,才能描绘叙事时间格调的特征”[4]103

热奈特这样极尽细致的时间分析曾遭到一些叙述学家的反对,如里蒙-凯南说“他采用的‘叙述时间’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概念,因为不好度量”[[5]]147-148。而在谭光辉先生看来,热奈特对于“叙述时间”的分析反而不够精确,“热奈特用‘叙述时间’和‘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来笼统地概括叙述时长的各种变形,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1]229因此他在本章提出,应当将叙述时间的概念继续分解成更多的层次,然后再对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讨论。

三、叙述时间的重新分类

叙述时间问题确实非常复杂,不仅源于叙述分层的复杂性,而且因为每一个叙述层面都必然与时间元素相连,可以变形、重塑。赵毅衡先生在《广义叙述学》中总结出叙述时间包括四种时间范畴:“被叙述时间、叙述行为时间、叙述文本内外时间间距和叙述意向时间”。本书对于小说叙述时间的重新划分以此为参照。

在通常的二分法之外,本书又提出了“情节时间”这一概念,并将其与叙述时间、故事时间并列。情节时间即被叙述时间,“情节时间(被叙述时间)是被叙述者安排的时间,具有可变性”[1]222;叙述时间又被称为“叙述行为时间”,是“虚构的叙述时刻,具有固态性”[1]22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所提出的故事时间完全不同于二分法中的故事时间概念。它是一个客观时间概念,是读者在二次叙述化中根据情节而自行构建出的故事发生的先后时间顺序。“故事中内含一个‘世界’……只要进入虚构世界之中,现实世界的时间经验便被赋予虚构故事”[1]213。因此,故事时间拥有与现实被经验的时间相同的客观性。无论叙述时间如何变形,故事时间不会变,比如,叙述中的省略,在客观的故事时间中就要被还原出来,搞清楚中间究竟省略了多少时间。再比如在时间穿越小说里,故事仍然是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展开。

本书增添的这个故事时间,是小说叙述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可以看作是虚构世界通达现实世界的桥梁,特别强调了现实时间的客观性。作者认为“设定一个匀速流运的客观时间维度,是我们理解时间问题的基础”[1]216,并利用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时间立义”来解释故事时间是如何在二次叙述化中被建构起来的。胡塞尔认为,被感觉到的时间素材有立义的特征,使得它们不仅仅被感觉到,而且“有权对那些被感觉到的素材而显现出来的时间和时间状况进行测量,将它们这样或那样地置入到客观的秩序中去”[3]42,因此“客观性并不是在‘原生的’内容中,而是在立义特征中以及在属于这些特征之本质的规律性中构造起自身。”[3]43小说故事时间客观性的建构过程正是从叙述文本提供的素材开始,素材具有“立义”特征,“要求我们将这些素材置入一个客观的时间秩序中去,所以把故事时间还原为客观时间就是一种自然化的意向性努力”[1]218

在区分了故事时间、情节时间和叙述行为时间三个概念之后,本书接下去重新整理热奈特的顺序、时距和频率这三个叙述时间的变形问题。在这三者中,除了故事时间是客观时间之外,情节时间和叙述行为时间都是主观时间,可以加工、塑形。因此时间的变形可以出现在几个不同层面。顺序问题是情节时间对故事客观时间的变形,频率问题是叙述行为时间相对于情节时间的变形,而时长的变化最为复杂,在不同层面都有可能发生,如本书以武侠小说动作分解的描述为例,指出其情节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而叙述行为时间大于情节时间。还有在情节中省略而叙述中又提到“为何省略“的情况,则应看作叙述行为时间大于情节时间,而情节时间为零,小于故事客观时间。作者的结论是:“处于故事层的时间必然被意向性努力还原为客观时间,处于叙述层的时间都是主观时间。叙述层可以分为情节层、叙述行为层、叙述外层等不同层次,处于这些层次上的时间都各不相同。各层次时间之间的错位与相互变形,正是叙述之所以为叙述的原因”[1]229

总结一下本书对于叙述时间的重新分类,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首先从主观和客观的界限出发,将叙述时间分为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两大类,其中故事时间是客观时间,而叙述层面的时间都是主观时间,包括情节时间、叙述行为时间、叙述外层时间等。而各种时间变形也是发生在不同的层面:情节时间是对客观的故事时间的变形,主要表现在时间顺序上;叙述行为时间可以对情节时间进行变形,主要表现在频率上;时长的变形发生在情节时间对故事时间的变形上,也可以发生在叙述行为时间对情节时间的变形上。情节时间作为中介的角色将客观世界的故事时间与小说文本中的叙述行为时间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故事时间潜藏在情节之下,小说文本中显现出来的已经是构造好的情节时间,接收者需要经过二次叙述化将其还原为客观的线性时间。

四、三分法、底本与述本

应当说明的是,一些叙述学家主张将叙述分为三个层次,前面提到的热奈特就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他认为叙事包括:叙述话语、作为话语对象的接连发生的事件(即故事)、某人讲述某事的事件(即叙述行为)。并认为“分析叙述话语主要是研究叙事与故事,叙事与叙述,以及故事与叙述(因为二者是叙述话语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4]9。尽管这三个层次关系复杂相交,但他认为,时间问题是故事层和叙述话语层的相互关系,因此,热奈特对于叙述时间的分析就是在叙述话语对故事的变形之间展开的,并没有涉及到叙述行为这一层面。也就是说,热奈特的时间分析仍然是二分的。而本书提出的情节时间、故事时间、叙述行为时间的三分法打破了常规的二分法,将小说的时间变形问题的复杂性分析得更加清晰一些。

叙述层次究竟应该是二分,即故事和话语,还是应该三分,即故事、话语和叙述行为,这在叙述学界引起过许多争论,至今无统一结论。但是,如果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也许会有更清晰的认识。赵毅衡先生提出的底本和述本理论以及叙述的三层次论正是从符号学双轴操作理论来分析叙述分层的现象。

每一个符号文本的形成都要经过组合轴和聚合轴的操作完成,小说文本的形成也不例外。“述本可以被理解为叙述的组合关系,底本可以被理解为叙述的聚合关系”[5]129,而底本的形成也并非一蹴而就,它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层:底本1为材料集合,尚没有情节的形成,作者需要从这些素材中做出选择。底本2为再现方式集合,是已经情节化了的故事,可供再现进入述本。[5] 141这样,叙述文本的形成便经历了两个双轴操作的过程,第一步先从底本1中选择材料组合成底本2,第二步再从底本2中选择情节组合成述本。叙述由此分为三个层次,即底本1、底本2和述本。从符号双轴操作的角度来划分故事与话语的关系使得一些难解的问题有了清楚的答案,比如,为何众多以《西游记》为题材的故事虽然都是独立的故事,甚至与原作差异很大,却仍被看作《西游记》故事?如电影《大话西游》、根据《西游记》改编的日本漫画等。正是因为这些故事虽然在底本2的情节层面不尽相同,但却共享底本1中的某些素材。

可以看出,本书的叙述时间讨论正是以底本和述本的三层次论为基础展开的。作者强调,故事时间也称“底本时间”,很明显这里应当是底本1中的时间素材,因为这时还没有形成情节。而情节时间正是底本2层次上的时间,在这个层次上,情节加工完成,但尚未媒介化。叙述行为时间则是述本时间,即情节文本化为小说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故事时间、情节时间、叙述行为时间便分别对应于底本1、底本2、述本。底本1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素材,与故事时间的客观性相统一,而底本2和述本是经过加工的情节和文本,与情节时间和叙述行为时间的主观性相统一。

综上所述,谭光辉先生《小说叙述理论研究》中的叙述时间研究,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细致分析了小说叙述各层面的时间交叉的复杂关系,对经典叙述学的时间理论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

 



[[1]] 谭光辉《小说叙述理论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9.

[[2]] Ricoeur, Paul. Time and Narrative (Vol.). trans. Katheleen McLaughlin & David Pellauer.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3]] []埃德蒙德·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M] (倪梁康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 (王文融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 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