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童军宝评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

赵毅衡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一书,不仅为我们搭建起了一个系统的符号学理论体系,也我们尝试认识当下消费社会的符号危机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作者于上编扼要地梳理了符号学各家之辩论成果,并用大量的实例解释了任意性与理据性、伴随文本、双轴关系、符号修辞等基本的符号学原理,利于初学者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符号学理论框架;于下编,作者将符号学原理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并结合中国本土议题,进一步探究了理据性及其滑动、谎言与虚构、符号危机等话题,为初学者打开了符号学研究的视野。

童军宝评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

作者:童军宝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764    2020-09-08 11:03:34

 

符号危机之反思——童军宝评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

童军宝

书籍简介

作者: 赵毅衡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原理与推演

出版年: 2016-1

 

ISBN: 9787305160516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物体系》一书中指出,物具有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种属性,非功能性就是指物的符号意义,而符号消费则是针对商品 “符号”意义的消费。[1]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之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超出物品自身实用功能的需求,符号消费业已成为当代人的普遍生活方式。也正因个体对于符号消费需求之旺盛,社会的各个角落皆充斥的大量的符号,我们越来越多地正在被符号所“挟持”,符号危机也正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话题。

赵毅衡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一书,不仅为我们搭建起了一个系统的符号学理论体系,也我们尝试认识当下消费社会的符号危机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作者于上编扼要地梳理了符号学各家之辩论成果,并用大量的实例解释了任意性与理据性伴随文本双轴关系符号修辞等基本的符号学原理,利于初学者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符号学理论框架;于下编,作者将符号学原理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并结合中国本土议题,进一步探究了理据性及其滑动谎言与虚构符号危机等话题,为初学者打开了符号学研究的视野。笔者当下学识尚浅,站在宏观的角度评析此书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若只停留在梳理书中各章节内容,亦难以体现书评之本意。所以,笔者试图以当下不可忽视且亦是符号学所体现的问题意识之一——符号危机为切入,试图对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思考,以探求符号危机产生的可能路径。

一、何谓符号?

在开篇的引论中,作者为符号下了一个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并认为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没有意义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符号在作为表达意义载体的同时,也是意义接纳必要条件。[2]那么何谓意义?作者认为意义就是一个符号可以被另外的符号解释的潜力,解释就是意义的实现,意义也是意识与各种事物的关联方式。如此看来,意义就必须用符号才能解释,且解释意义的符号又必须用另一个符号来进一步解释,对于意义的解释实质上是一个”无限衍义“的过程。很明显,作者书中所提,超越了索绪尔的封闭式的系统观,是对皮尔斯的符号意义三分式的发展。皮尔斯提出的再现体-对象-解释项三分式,强调无限衍义的原则,也就是说符号表意过程在理论上是无结束的,一个符号可以延伸出无穷的意义,意义的无限膨胀或许正是符号危机的根源所在。

在“符号的构成”一章中,作者根据符号的“物性”,把符号分为“物质”与“非物质”两类,“非物质”符号包括“空符号”、“心灵符号”。而我们日常接触更多的,是物质符号。作者按照物源,将符号分为自然物与人造物。自然物可细分为“只有使用性的自然物”和“符号化的自然物”;人造物又可分为“为使用而造的自然物”和“为表意而造的纯符号“,而后者则具备实用意义或艺术意义。这样一来,物便有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即使用性、实用意义价值和艺术意义价值。而当今社会,物的使用性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人们买房、买车、买包,不再仅仅是为了追求物质所带来的安全与便捷,更多的是在购买一种社会身份标识与审美志趣,而这实为符号的意义价值与艺术意义价值。当代人对于符号价值的欲望,也成为符号危机的恶化的助力之一。

符号化——意义表达的必由之路

在眼下的消费语境下,任何物品只有符号化了才能具备被消费的可能性,反之任何不能符号化的物品都不能很好的被消费或者被顾客照单全收。作者所言的符号化,便是事物纳入意识范畴内形成感知,由此事物演化为对象并携带意义的过程。在第一章“符号化”一节中,作者认为符号化即对感知进行意义解释,是人应对世界的基本方式。无意义的世界让人恐惧,人的存在赖以对意义的追寻,而符号化能赋予世界给我们感知以意义的途径。只要符号化,哪怕看来完全没有意义的,也可能被解释出意义。同时,作者引用了艾柯的观点,认为符号化与物本身的品质或类别关系不大,物必须在人的观照中获得意义。符号化不仅取决与个别人的解释,也收到社会众人解释的影响,对感知进行意义借势的结果,可能是个人化,也可能是文化性的。[3]

大多符号本质是符号-物的双联体,随着文明进程的推进,各种符号-物都在向符号化的方向滑动:自然物被改造成人造物;物的表意成分越来越大,使用性越来越可以忽略;越来越多只为表意而生的纯符号出现;人工符号中是实用表意部分越来越小,艺术部分比例越来越大,即第十四章所提到的泛艺术化。无论是个别的人还是社会的人,都掌握着对感知进行解释的主动权,同时由于符号解释本身具备的开放性,主体可以对符号进行不同解释。可以设想,一颗作为天然物的蓝宝石,可以在符号化的过程中具备多种解释的可能性,或被解释为高级工匠的杰作,或被解释为晚会行头的点缀,或被解释为上流社会身份的标识,又或被解释为艺术品被陈列在卢浮宫供众人驻足观赏,物在符号化的过程中获得符号增值,也引来意义扩张与符号泛滥。

三、伴随文本——意义增值之利器

在克里斯蒂娃所提“文本间性”的启发下,作者于第六章提出了伴随文本的概念并进行系统阐释与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文本决定了文本的解释方式,其隐藏于文本之内,文本之外,或文本边缘,但影响着文本的意义生成与解释。赵毅衡老师对伴随文本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包括显性伴随文本:副文本,型文本;生成性伴随文本:前文本,同时文本;解释性伴随文本:评论文本,连问本,先后文本。但需要指出的是,他对于伴随文本的分类边界划分仍存在着交叉,例如作者认为链文本是“文本被接受同时接受的文本”,因此酒瓶专卖店播放的音乐为链文本。而后,作者又举例《疯狂的石头》播出后中国的低成本电影井喷的现象,为原电影的链文本,但二者并非“同时被接受”的文本。或许作为符号构成的文本,自身解释具有开放性,因此笔者对于部分伴随文本是否存在,是否必要存在清晰的划分边界保有疑问。当然,这不影响对于伴随文本与符号危机关系的讨论。

作者提到,伴随文本使符号表意过程造成的特殊语境,而语境在瑞恰慈实验中表明了它是任何符号文本不可能摆脱的各种文化制约。伴随文本的主要功能,是把文本与广阔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任何文本都是在文化提供的各种伴随文本之上的二次书写 [4]一方面,伴随文本为原文本增添了更多符号价值,使得原文本拥有了空间的宽度与历史的深度;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主体对于原文本的解读还需卷入更多的伴随文本及其意义,在符号泛滥的当下,这或许更是增加了个人符号过载的风险。

四、符号危机——当代社会的主体性反思

作者在第十七章指出,当代社会的符号泛滥,已形成一个迫在眉睫的危机,符号危机愈演愈烈,或危机人类文化生存本身。我们身处后现代社会,我们却全然不知自己处身于符号的滔滔洪水之中,屈从于被动的符号消费。作者为当下的符号危机特征做了精当的概括:一是对于欲望的欲望,资本永不满足于顾客当前的欲望;二是娱乐性迫使意义在场结束,我们或正处于波兹曼所说的“娱乐至死”的时代;三是表意时空距离的消失,时空的“内爆”使传统意义上的在场与缺场颠倒过来;四是“反弹单轴化”,当代社会的人受制于“选择悖论”,越来越倾向于单轴行为,放弃聚合操作,放弃选择。

伴随文本的堆砌与消费社会的过度符号化倾向,使得意义无限膨胀,或许正是符号危机的根源所在。主体或许知觉到符号泛滥带来的弥散性焦虑,进而不得不寻找“替代选择”,即追随名人的选择,专家的建议,又或是所谓的专家名人的指引。但于笔者看来,这样的“替代选择”并不是一个好选择,人们在“替代选择”中逐渐放弃思考,将他者的需求误认为是自己的需求,个人的主体性在无数次“替代选择”中逐渐丢失,最终成为了失去超越与反抗向度的同质化的人,不断进行着“异化符号消费”,如此一来,符号危机恐怕会只会愈演愈烈。与主体性缺失的严重性相较而言,焦虑也只能退居一旁。

对笔者而言,作者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提供的不是以符号学看待世界的答案,而是以符号学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符号泛滥的世界,意义充斥着我们的日常,许多人却全然不知。《符号学:原理与推演》所搭建起的符号学理论体系,正是让我们以别样的视角重新认识当下符号世界的钥匙,为我们用符号学研究广告、电影、性别、消费等议题提供了无限可能。

 

注释:

[1] []鲍德里亚.《物体系》[M]. 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203-204,222-224.

[2][3][4]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