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谢杰炜评云燕《认知叙述学》

1969年托多洛夫以“叙事学”(narratology)这一新词开启了叙事结构分析的风气。作为结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叙事学的最初动机是想把文学研究提升到结构主义追求的那种科学严谨和技术精确的高度。经典叙事学将文本视为自给自足的系统,而不关注文本之外的要素,体现出结构性和封闭性的特点。云燕的《认知叙述学》以赵毅衡的“广义叙述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叙述文本的认知问题,为叙述学提供认知基础和认知策略,拓展了叙述学的研究视野和方法。

谢杰炜评云燕《认知叙述学》

作者:谢杰炜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397    2020-12-13 14:55:28

 

谢杰炜评云燕《认知叙述学》

谢杰炜

1969年托多洛夫以“叙事学”(narratology)这一新词开启了叙事结构分析的风气。作为结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叙事学的最初动机是想把文学研究提升到结构主义追求的那种科学严谨和技术精确的高度。经典叙事学将文本视为自给自足的系统,而不关注文本之外的要素,体现出结构性和封闭性的特点。赵毅衡(2009)以“叙述”取代“叙事”,意在超越“叙事”这一术语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广义叙述学”,旨在研究所有叙述体裁的共同规律,以及揭示“人类组织个人生存经验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普遍方式”(2013p.1)。云燕的《认知叙述学》以赵毅衡的“广义叙述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叙述文本的认知问题,为叙述学提供认知基础和认知策略,拓展了叙述学的研究视野和方法。

认知叙述学的研究主要包括文本接收者的认知机制,及解读叙述文本的认知策略。作者从乔治·考拉夫提出的认知模型概念出发,试图提出一个具体完善的叙述文本的理想认知模型。

理想的认知模型是复杂认知图式的组合。盖·库克(Guy Cook)提出了三种认知图式:世界图式、文本图式、语言媒介图式和认知能力图式。世界图式体现了文本蕴含的知识和文本接收者所有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p.23)。每个文本都是历史、文化、社会的产物,而每个接收者也都有着“默会知识”、“前见”、“前理解”。这些是文本得以理解的基础。文本图式是接收者对文本的期待,包括文本的体裁、视角、时空、情节结构等。赵毅衡也指出:文本是解释的对象,但是文本作为传达的环节,也参与构筑解释自身所需要的元语言集合。语言图式指接收者的语言理解能力,包括词汇语法修辞面。只有掌握了这些语言中的“规则”,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此外,作者在本书中还提出了第四种认知图式,即认知能力图式,从而更好地突出程序性知识。她指出:“接收者作为主体在理解叙述文本时,总是有意识地调动主动性组构各种认知图式。”(p.24)因此认知能力这一维度不可或缺。

在认知策略方面,本书主要从叙述文本情节的认知策略、叙述文本主体的认知策略、叙述文本时空的认知策略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在叙述文本的空间层面上,作者参照皮尔斯的符号意指三分式,将叙述文本的空间发为三个不同层面:再现体-叙述文本的形式结构安排;对象-故事空间;解释项-思想空间(p.129)。认知地图是一种心理表征,由爱德华托尔曼于1948年提出,提供关于空间知识的构建和积累以减少认知负荷,增强资讯的回忆和学习(Kitchin, 1994)。作者将认知地图理论引入叙述文本进行研究,进一步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叙述文本的认知地图构建:一是人的心理对认知地图构建的影响;二是叙述文本的空间设置对人的接收理解的影响(p.131)。而在叙述文本的时间层面,作者参照埃文斯(Vyvyan Evans)的时间认知模型,将鲁宾的图形/背景理论引入叙述学的时间研究。并以乔治·拉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叙述文本的时空隐喻。

在信息加工方式的层面,文本接收者在叙述文本接收的过程中,通过所获得的信息,调动认知资源,与自己的认知图式进行比较。霍兰德(Norman N. Holland)提出,读者从自己的先验图式启动一个反馈圈,以自己的方式向文本提出问题。知觉产生假设并进行推理验证直到得出解释。作者运用赵毅衡在《广义叙述学》中的理论,梳理出三种认知方式:认知图式与文本拟合程度高时,采取自上而下的认知策略,称为“还原式二次叙述”;差别很大时,则采取自下而上的认知策略,重建认知图式,称为“创造式二次叙述”;部分重合时,则是“妥协式二次叙述”。(p.27-28

认知理论因其对于文本叙述理解和读者认知问题的启示而愈发受到重视。认知科学自身就是一种涵盖哲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其中与认知叙述学亲缘最近的当属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对原型和范畴、主体和背景、框架和构式、整合和关联、概念隐喻与转喻(等理论进行了探索与应用,认知语言学还将认知问题与文学研究相结合:以Lakoff & Turner1989)为代表的认知诗学,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研究了诗歌的认知机制。Semino提出“心智风格(mind style)”的概念,使用意象图式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探讨人物的不同心智风格所体现的语言特点。而认知叙述学正是在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开拓。

认知叙述学的发展是过去几十年来理论界“叙事转向”的一部分,由于叙述逐渐成为广泛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背景中的核心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知心理学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逐渐重视对叙述领域的研究,关注故事语法、脚本和模式,为认知叙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认知科学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分析复杂而丰富的叙述文本,如自然语言叙述的处理,而非局限于早期理论家设计的短小的、人工构建的、教科书式的叙述。同时,越来越多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也通过与认知科学中的对话找到了它的灵感、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作者在本书中用不同的认知理论,重新检视和阐发了经典叙述学中的诸多范畴概念,如隐含作者、不可靠叙述、聚焦概念、原型范畴、移情等。并对一些经典理论进行认知维度的拓展,如从认知图式的角度补充“底本/述本”理论;从可能世界理论看叙述文本的改编问题;将叙述分层理论与文本世界理论相比较;从关联理论研究叙述文本解读的有效性等。通过认知理论的应用,本书向我们展现了认知叙述学作为认知科学与叙述学的交叉学科,对叙述文本的认知策略和认知机制研究的有效性,为国内认知叙述学研究领域的开拓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云燕(2020. 认知叙述学.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赵毅衡(2009. “叙事” 还是“叙述”——一个不能再“权宜”下去的术语混乱. 外国文学评论. 200902

赵毅衡(2013. 广义叙述学.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Kitchin, Robert M. (1994). Cognitive maps: what are they and why study the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4 (1): 1–19

Lakoff, Georg and Turner, Mark.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