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刘梦琴评向征译《叙述张力:悬念、好奇与意外》

听故事、阅读小说、观看电影是绝大多数人最喜爱的活动,我们在虚构的叙事中欲罢不能,焦急地等待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期待见证故事的结局。虚构叙事为何能够长久地吸引我们的注意?叙事的魅力在何处?情节为何会有如此牵动人心的力量?瑞士的叙述学专家拉斐尔·巴罗尼在他的著作《叙述张力:悬念、好奇与意外》中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叙述张力。巴罗尼将张力定义为“叙事的阐释者被鼓励去等待结局时,倏忽而至的现象,这种等待以带有不确定性色彩的预测为特征,赋予接受行为某些情感特征。”

刘梦琴评向征译《叙述张力:悬念、好奇与意外》

作者:刘梦琴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030    2021-07-13 21:53:26

 

 

刘梦琴向征译叙述张力:悬念、好奇与意外

刘梦琴

听故事、阅读小说、观看电影是绝大多数人最喜爱的活动,我们在虚构的叙事中欲罢不能,焦急地等待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期待见证故事的结局。虚构叙事为何能够长久地吸引我们的注意?叙事的魅力在何处?情节为何会有如此牵动人心的力量?瑞士的叙述学专家拉斐尔·巴罗尼在他的著作《叙述张力:悬念、好奇与意外》中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叙述张力。巴罗尼将张力定义为“叙事的阐释者被鼓励去等待结局时,倏忽而至的现象,这种等待以带有不确定性色彩的预测为特征,赋予接受行为某些情感特征。”(p.6)巴罗尼认为,叙述张力具有架构叙事的诗学效果,而这种诗学效果则表现为悬念、好奇与意外。因此,在本书中,他主要探讨的话题就是叙述张力与情节诗学的实现问题,即虚构叙事文本如何通过情节编排带给阐释者审美体验?阐释者自身如何参与文本的解读?

《叙述张力》体现了后经典叙事学的典型特征。不同于经典叙述学关注文本的内在结构,《叙述张力》强调了文本与阐释者的对话互动,将情节编排与阐释者的“内在叙述”能力联系起来,分析虚构叙事的张力以及带给人的审美体验,从而给“经典叙事理论通常的内在视野带来了重要修正。”(p.3)

在导论部分,作者巴罗尼点明了自身研究的背景、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意义。书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叙述张力和情节编排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对理论的梳理和完善,总结出叙事的根本特征。第二部分从阐释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叙述张力在不同的“内在叙述”能力模式以及不同文本体裁中的表现,突出情节编排旨在创造明显的不确定性的方式。第三部分着眼于叙事的情绪功能,检视阐释者接受行为“情感”特征的主要类型。最后一部分为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属于不同符号系统的叙事,如海报、连环画、电影、小说等,作者检验了自己的的分析模式并成功地体现了叙述张力现象跨越体裁的特征。结论部分是对全书的总结与升华,将叙事张力与人的主体性、叙述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体现叙事对人的重要意义。

关于叙事与人的认知和情感的关系,自亚里士多德起就有讨论。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通过引起人的恐惧和怜悯达到净化的作用。梅尔·斯腾伯格Meir Sternberg从叙事的情绪功能中区分出三种主要模式:悬念、好奇与意外。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从接受理论出发讨论审美快感和陶冶的问题。-马里·舍费尔强调情感与认知的不可分离。让-保罗·布隆卡特Jean-Paul Bronckart提出外部张力与内在张力。 弗朗·西屈雷尔Francine Cicurel建议从使行动”、“使知晓”、“使感知”三种语用类型划分文本。《叙述张力》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扬,提出了许多新的关键词与分类,如情节诗学、预判、简单意外与完全意外等,丰富了对张力的理论研究途径。

一、叙述张力与情节编排:表现不确定性

巴罗尼认为张力与情节之间存在必然关联“张力和情节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是从情绪视角和构成视角相互定义叙事的两个维度p.34)因此必须从情节编排出发理解张力达成的效果。在情节的定义上,巴罗尼对比了列瓦兹(F.Revaz)与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的说法,并以列瓦兹对情节的定义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列瓦兹捍卫一种狭义的情节概念,认为情节主要由纽结与结局构成,与保罗·利科提出的广义概念相对利科将情节编排看作一种塑形过程,包含整体开头中间结尾的标志,以及篇幅和完整性。p.32)在张力的基本模式上,伯格认为根据叙述言语的目的论与行为的时间顺序的关系,从功能方面来看有三种基本特征——好奇、悬念与意外。巴罗尼基于伯格的区分,将悬念与好奇作为叙述张力的两种基本模式,他认为意外则是预测失败导致的效果

通过梳理普罗普、拉雷瓦伊Larivaille-米歇尔·亚当J.-M. Adam)等结构主义学家的叙述序列、罗兰·巴特的阐释符码与布局符码、托马舍夫斯基的情节模式等以往的理论,巴罗尼向读者呈现了几个关键词:纽结、结局、序列、情节、张力。巴罗尼这样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纽结与结局这样的基本链接点,情节以序列的形式组织叙事的结构,从张力上引导对叙事的阐释p.24)由此可以看出,纽结与结局构成情节序列,情节序列基础上的情节编排作用于阐释者身上产生情节诗学即达成悬念、好奇与意外的效果

巴罗尼进一步分析了接受理论视阈下的悬念与好奇,主要以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和伊泽尔Walfgong Iser)为例,解释了埃提出的可然性的分离与伊泽尔文本非连续性问题。巴罗尼表明,张力是文本缄默加强法的产物,通过间断、拖延、曲解等方式令读者焦急地等待延迟出现的信息这种焦急是阐释者认知参与的体现,最终会表现为引人注目的询问和不确定的预测形式。巴罗尼由此总结出悬念的经典问题——“将会发生什么?好奇的经典问题——“谁干的这事?”然而,巴罗尼认为埃科和伊泽尔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弄清悬念与好奇这两种预测的不确定形式与叙事的情节编排和序列性问题之间的关系。

通过总结情节的张力研究和叙述学家关于叙述序列的研究,巴罗尼指出,以斯伯格为代表的“修辞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跨文本和内在叙述”能力,而贝朗特·热尔韦(Bertarnd Gervais)为代表的“行为”理论和“跨文本性”理论未能很好捕捉情节编排修辞学方法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热尔韦的上行和下行阅读模式只关注计划维度,没有注意情节编排的复杂性,因而具有局限性斯腾伯格三种展示模式意外、好奇、悬念”则忽视了阐释者的能力。因此,巴罗尼认为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叙事的结构与运作。他提议用预判”与“判断”来重新命名“悬念”与“好奇”这两种张力的基本模式。预判是“对我们只了解前提的某行为发展的不确定性预测”,而判断则是从线索出发,根据对暂时描述不完整的叙述语境的理解,做出的不确定性预测”(p.80

结合情节理论、认知心理学以及广义诗学来分析情绪功能的运作和复杂性 巴罗尼认为情绪功能可以组织叙事结构,并对叙述事件进行情节编排情节的预测是情节编排引发的焦虑现。它具有认知功能与情绪功能:认知功能鼓励以预判或者判断形式预测结局,情绪功能则可以带给人激动人心的不悦”以及“结论性的愉悦”。由此,巴罗尼认为,情节编排具有情绪功能、言语功能、行为功能,因而引起的叙述张力在言语互动层面以及塑造行为层面都发挥着结构性的功能。

因此,巴罗尼认为,经验世界种种行为的不可捉摸性、不可预见性或偶然性,都能以情节为中介得以转化情节编排同时可以构建言语互动和被述行为。而在情节编排达成的张力效果中,悬念表现主体的不确定性,与不确定的未来有关好奇建立在被感知或被描述的客体的不确定性基础之上。因此,从根本来说,叙事就是通过情节编排表现命运和世界的不确定性。

二、阐释者的“内在叙述”能力

在讨论完叙述张力与情节编排的内在联系之后,巴罗尼进一步审视接受视阈下阐释主体解读叙事文本的能力。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姚斯、利科都提出过这方面的理论,虽然学者们的表述不同,但都聚焦于读者的预先判断。例如,姚斯期待视野”、埃科“百科全书式的能力”巴特符码”、利科预塑形”、热尔韦的“内在叙述”等。这些理论的立足点在于肯定阐释者对文本的期待、预判,而且这样的预判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上有积极作用。巴罗尼结合了埃科和热尔韦的理论,将阐释者对文本的预先判断称为“内在叙述”能力。他指出,理解文本就需要同时考察两个视域,即“文本的视域与阐释者预先判断的视域”(p.119

因此,巴罗尼认为有必要检阅不同研究者构建的不同内在叙述图式,尤其是序列性质的图式,以此来界定阐释者的预先判断所采取的形式。从以往的研究看,文学方向的图式强调冲突结构,而认知心理学如曼德勒和约翰逊建构的图式更强调计划行为的逻辑结构。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发展了脚本和计划-行动的概念佩蒂达Petitat的研究突出了某些传统互动语境,如契约、捐赠、命令、禁止等的重要性。巴罗尼强调这些方法之间的共同点和互补性。他认为对叙述张力不同模式的分析要考虑不同的能力。为了揭示情节诗学的适用性,巴罗尼从脚本、互动矩阵、跨文本性等多方面考察悬念、好奇与意外的作用模式。脚本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日常行为序列,对它的违反可以造成悬念,引发张力;互动矩阵则强调互动行为的重复性,具有一定的组织框架;而跨文本性则包含了副文本、互文性与承文本性、广义文本性等类型。叙事的跨文本语境,如体裁的规律性、承文本或互文本关系,以及可能从副文本中出现的“接受协议”都会影响阐释者的阅读期待、对故事发展的预测、以及结局带来的意外。由此,巴罗尼进一步深入对悬念、意外、好奇等情节诗学的定义,将悬视作违反常规及不确定的预测”,外看作是“互文本、体裁规律性或行为规律性的改变”的结果,而好奇则由行为概念网络的不完整再现”引起。(p.122

三、叙事的情绪功能与跨媒介张力

为了进一步探究叙述张力对阐释者影响的表现,巴罗尼从认知维度细化了叙述张力的范式。巴罗尼对叙事的情绪功能做了大量的归类工作。基于对叙述语境的判断,他将好奇分为理性型好奇、参与性好奇、情绪上的好奇等基于对叙述语境的预判,将悬念分为初期悬念、经典悬念、以及认同性悬念。在悬念与好奇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重温”——一种由叙事的重复带来的“非正常悬念”。叙事的重复让阐释者不断重温同一个叙事语境,他们知道会发生的事与想发生的事之间形成了对立,产生了“知”与“想”的矛盾,从而产生了张力。与悬念好奇相比,意外是一种短暂的情绪,但它是叙事的基础。巴罗尼将意外分为两个大类(简单意外完全意外)和三个子类(文本的意外、百科全书式的意外、开放的意外),极大地拓宽了叙事张力效果研究的视野。

《叙述张力》除了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作品,还对海报广告、连环画、电影等类型的叙事文本进行了实例分析,从而验证了巴罗尼提出的叙述张力模式在不同媒介的叙事作品中的适用性。在这个部分,巴罗尼研究了海报广告的“缄默”交际策略、连环画中叙事片段化的特征。他用戏剧金字塔、张力曲线等模式阐释《泰坦尼克号》电影中叙述张力、情节、序列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了《格林童话》故事博尔赫斯侦探小说中违反经典叙述图式的完全意外,进而区分了长期张力、中等张力、短期张力的特征。

结语

拉斐尔·巴罗尼《叙述张力:悬念、好奇与意外》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后经典叙述学强调文本与阐释者的对话关系、跨媒介的特征。他综合运用了符号学、语用学、心理学(认知和情绪)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呈现了叙事、情节编排以及阐释者的互动对话。同时,通过对以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提出了关于情节诗学的新概念并对诗学效果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用图示与归类的方式将认知与情感领域的概念具体化。在论证的过程中,巴罗尼采用了各种新奇而富有趣味性的例子,从格林童话、阿加莎和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到电影《灵异第六感》《泰坦尼克号》等,体裁多样,贴近生活。

通过对叙述张力、情节编排、阐释者“内在叙述”能力的讨论,巴罗尼向我们描述了叙述将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陌生化的过程,一方面体现在由计划、希望、恐惧带来的未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在于我们与世界关系的不确定性。但正是在这种不确定中,我们才能保持好奇心,充满激情地去探究未知的可能性。正如巴罗尼在书中的结尾处所说,“聚焦叙述张力,就是强调情节编排所产生的塑形的不纯洁性,就是强调序列展示的不和谐,但人们反而将其体验为激情,体验为精神的松弛,不和谐反而在计划的最完美的行为的中心展开。”(p.323)

 

引用文献:

拉斐尔·巴罗尼2020.《叙述张力:悬念、好奇与意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