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刊物

李婉婷评索伦·布里尔《赛博符号学:为什么只有信息并不够》

作者:李婉婷  来源:符号与传媒  浏览量:389    2024-12-11 13:27:59

 李婉婷评索伦·布里尔《赛博符号学:为什么只有信息并不够》

李婉婷

导语

这个世界是如何形成和运作的?是像数学和物理学认为的那样世界由粒子构成,物体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进行交流吗?还是像符号学那样,认为这个世界是建立在符号表意活动基础上的、在交流中获得意义的世界呢?不同范式都有自己的看法,争论良久也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有没有一种理论框架,能跨越学科界限,实现不同理论范式间的统一呢?如果有,怎么找到这样一种认知框架?丹麦学者,哥本哈根商学院教授索伦·布里尔在《赛博符号学:为什么只有信息并不够》一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赛博符号学。

一、难以忽视的学科鸿沟

以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数学和物理学家坚信,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可以用数学公式和物理定律进行解释的,只要找到自然现象背后的数学模型就可以由此洞察到上帝的旨意,即这个世界的基本法则。他们还认为数学和物理是一切学科的根本,任何范式的理论最终都能找到数学和物理的根源。这其实是一种机械的、化约式的观点,没有考虑有生命的意识、认知、思维等在世界形成和运行中的作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将数学和物理学作为其他范式的“元范式“是有失偏颇的。而以哲学为代表的人文社科更多地关注心灵、思维、偶然性等形而上学的问题,过于理论化和抽象,与物理那种关注客观实在的“形而下”范式可以说相去甚远,可以看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确实存在,不能被忽视。

后现代的科学研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跨学科特征愈发明显,如何打破专业知识间的壁垒,构建学科间交流的桥梁非常重要。生物符号学试图弄清楚动物如何与生俱来被赋予了使用符号和解读符号的能力,进一步探讨人类符号活动与动物符号活动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各物种使用符号的共有特征。作为一位拥有生物学背景、对控制论十分感兴趣的符号学家,布里尔敏锐地发现了通过生物符号学,将控制论与研究表意活动的符号学联系在一起的是可行的,进一步构建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框架,他把它称为赛博符号学。

二、不同范式中的信息

在布里尔看来,信息是一个内涵丰富、用处广泛的概念。事实上,不同领域与范式下的信息的意涵有所不同。马克拉普将信息的基本历史意义概括为“告知”,即“把某事告诉某人”以及“人被告知的那一事物”(2023,p.57);香农和韦弗将数学模型引入信息理论,对信息在电子设备中传播的过程进行了概念化阐述,同时他们借用了热力学中的概念“熵”,将信息看作熵。“熵”指的是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香农认为,随着摄入信息量的增多,代表不确定性的熵就会减少。也就是说,在香农这样的数学家眼里,信息是一种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后来,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沿用了熵的概念,但是他认为,信息并不能等同于熵,从信息能降低熵的角度来看,用“负熵”解释信息或许能准确,同时也能避免使用“信息熵”这一概念所造成的误解。斯通尼埃和贝特森遵循的也是“维纳模式”,斯通尼埃将负熵变成了“在本质上创造结构和系统的组织力”(2023,p.37),贝特森则认为信息是“造成差异的差异”。从贝特森对信息的定义可以看出,信息不再作为一种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发挥作用,而是作为一种造成系统间差异的东西存在。

综上,香农将信息定义为没有任何维度的一个概率函数信息,信息的价值按照其具体的发生概率计算。维纳的控制论将计算机系统作为研究的对象,将信息解释为其中维持系统平衡的调节要素,是不会在调节过程中产生变化的。但无论是香农的信息理论还是维纳的控制论,关于信息的观点都偏向客观主义,欠缺一种主观视角,不能涵盖意识、意义和符号等人类认知的重要维度。此外,布里尔还在书中分析了在作为中介传播文档的系统中,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存在的局限,试图说明意义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阐述了认知视角下的信息应该是什么——比信息加工范式更广泛、客观性更弱的信息概念。因此,布里尔关注到了语境、认知、符号和表意活动对信息的必要性,认为赛博符号学中的信息应该以符号为载体、包含某种意义,并且对其的解释是“建立在个人的语义认知网络、知识范围、世界观和经历上的”(2023,p.75)。

三、信息范式与符号范式之间的冲突

在本书中,布里尔对信息范式与符号范式之间的冲突进行了阐述。

首先,布里尔认为维纳模式,也就是泛信息范式,以功能一定量的信息概念为基础,发展了香农的信息理论,把信息当作一个概念函数。在泛信息论中,信息与意义无关,无论是香农眼里的“熵”,是维纳眼中的“负熵”,还是斯通尼埃的创造结构和系统的“信息粒子”,都体现了一种功能主义的视角。这或许是因为泛信息范式中的控制论、系统研究和信息科学对第一人称、感知、自由意志等并不在科学事业的领域内,因此对形而上学的讨论也缺乏明确性,只是使用到相关概念,并未提供清晰的解释,也就不曾触及问题根本。所以,泛信息范式就“常常沦为含糊其词的功能主义”(2023,p.38)。

泛符号学以皮尔斯模式为基础,试图替代机械论解释和系统动力学解释。皮尔斯创立了符号学,并将符号作为认识世界的一门工具。在布里尔看来,符号学是研究非人类自然中的符号以及人类语言、科学、宗教等文化产品与现象中动态符号活动的理论,有可能通过皮尔斯的符号哲学建立一门泛符号的哲学。泛符号学认为,世界由各类符号构成,当我们试图解释某个现象或事物时,接触到的并非其背后的现实,而是其通过符号向我们显现而又被我们解读的意义,我们处在“个人或集体的表意活动域中的符号域”之中(2023,p40)。

总之,信息范式是以客观的、定量的的信息概念为基础,采用有关感知、认知和交流的各种算法模式展开研究,自下而上的解释范式。符号范式是以人类语言有意义的交流为基础,是现象学的、依赖于意义理论、自上而下的解释范式。可见,信息范式和符号范式中关于信息的界定是在不同层面进行的,想要通过统一基本定义来整合两者或许是不可行的;并且信息范式的科学的、知识的、客观的现实观与符号范式的人文的、现象的、阐释的研究方法之间也存在巨大抵牾。布里尔认为,只靠泛信息范式或者泛符号学都无法抵达最终彼岸,只有将符号学、控制论和信息论结合在一起,才能提供更为完整的知识框架。

四、赛博符号学的理论基础

赛博符号学认为这个世界是超复杂的,不同系统间通过结构耦合进行着复杂的互动。机械主义认为世界是按照着一套规则运行的,思维独立于身体,认知与现实一一对应,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能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中得到解释。然而,这种精确性的客观认知主义并不能解释所有社会文化现象和内部心理活动,现实世界也不以规则和秩序为本质。皮尔斯指出,混沌性、随机性、偶然性才是这个世界本体论层面的概念,秩序是从混沌中衍生出来的。布里尔指出,超复杂态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叠加,而是涉及到信息与意义的深层交织。他强调,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生成与流动变得更加迅速与广泛,导致符号的解读与再生产过程愈加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符号学理论面临挑战,需要重新审视符号、意义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此外,布里尔还讨论了超复杂态对个体认知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如何在众多符号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信息,以及这种选择如何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形成与变迁。

赛博符号学批判了客观主义对知识的化约式处理,主张从内部出发,建立以内部现实主义为基础的跨学科知识框架。客观主义试图以物理学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各事物可以通过数学函数、生物基因、化学公式等与物理学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大一统,所有学科最后都能被化约为物理学,所有事物的原因都可归结到物理学上。客观主义还将概念等同于符号,认为思想就是操纵抽象符号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这显然是一种从外部解释现实的视角,将符号和现实直接进行一一配对,对人内部的心理和思维活动的关照过于粗浅。内部现实主义主张,我们应该作为世界上的一份子,从我们自身的视角出发来观察和建构世界,上帝视角的能适配一切的完美知识本就不存在。

布里尔在本书中梳理了认知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指出了它们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机械主义问题。行为学学科的建立者,洛伦兹和廷伯根认为,一些行为是天生的、由遗传决定的,被称为本能。同时他引入了“先天释放机制”的概念,将动物的行为解释为一种受刺激后的本能,或者说冲动。基于热力学,洛伦兹将冲动描述为“行为特有能量”,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关于动机的心理—液压模式;弗洛伊德也将神经系统比作蒸汽引擎,精神能量(冲动)则像蒸汽一样累积,直到承受不住爆发。霍文特洛创造性地提出了“顿悟”的概念,意为“在认知‘建构’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某一事物的重要性。”这与生物学上提出的突生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不同的是顿悟需要以精神力为前提,谈论的是精神世界,突生指进化中发生的变异现象,描述的是物质世界。综上,认知行为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对解释世界有一定作用,但仍然无法摆脱机械主义倾向的、化约式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洛伦兹用动机、神经脉冲解释人的行为,把人当成了被情绪主宰的生物,弱化了意图的主观性和人类特点;雷文特洛用动物代替人类作为实验对象以降低观察难度,但两者行为的复杂性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就像人们可以研究小白鼠走迷宫的学习机制但却对静坐的爱因斯坦在思考什么深刻的问题束手无策。世界是超复杂的,认知行为与心理学推崇的“重复就是相似的”实际上是一个谬论,现实世界无法被证明是重复的,我们以为的相似只是我们眼中的相似,具有极大的视角局限性。 

贝特森对信息的重新定义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控制论及“自创生系统”的深刻思考。贝特森在维纳模式的基础上,对信息提出了新定义——信息是造成差异的差异,并从控制论角度将思维定义为“迈向关于思维的递归的生态学的台阶”,但他逃不开一个问题——造成差异的是谁或造成差异的差异是什么。这意味着贝特森认为系统是有生命的,只有这样系统才能根据信息造成的干扰进行自我调适。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图那拉和瓦雷拉提出了“自创生系统”的概念。自创生系统指的是不受外力干扰能自我调适、自我维持的系统,信息也从“负熵”变成了系统用以调整自身的“差异”。某种意义上说,自创生系统接收的并不是信息,而是对其组织的“干扰”,系统的反应只是为了维持自身稳定而做出的内部调适。

自创生系统与观察者概念的纳入让传统控制论得以发展。以计算机系统为阐释对象的维纳模式从未超出机器领域,对有生命的系统进行观察,仍然存在功能主义的倾向。它对科学原则的依赖以及有机体和计算机之间的巨大鸿沟,让传统控制论在解释生物系统运行方式时遇到了极大阻碍。于是,冯·福尔斯特引入观察者的概念——观察者是建立在反馈机制上的系统,将控制论从“关于所观察到系统的控制论”转向“关于观察系统的控制论”,使控制论从一阶迈向二阶。卢曼在自创生系统和观察者概念的基础上,将整个自创生系统分成了心灵、生命和社会系统三种,并把交流作为各系统之间的结构耦合,表明不同自创生系统的运行模式存在差异,这也是卢曼理论中复杂性的体现。

皮尔斯的符号哲学作为基础之一,勾连起控制论与生物学进化论等理论。首先,皮尔斯的连续论与偶然论对赛博符号学有重要意义。皮尔斯认为混沌是生命的无数可能和品质所构成的连续体,是宇宙存在的基础,一切秩序和规律都来自混沌和偶然。其次,皮尔斯的基本范畴三元理论阐述了三个形而上学范畴——第一性、第二性和第三性。“第一性的东西是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存在的概念;第二性的东西是与其他某种东西相关、与之互动的概念;第三性的东西是中介的概念,第一性的东西和第二性的东西通过它发生关联。”(2023,p.92)基本范畴层面,偶然是第一性的东西,规律是第二性的东西,形成习惯的倾向是第三性的东西;在符号三元理论中,符号或者再现体是第一性的东西,对象是第二性的东西,解释项是第三性的。再次,皮尔斯将基本范畴三元将符号三元进行了结合。再现体为第一性,分为质符-单符-型符;对象为第二性,分为像似符-指示符-象征符;解释项为第三性,分为呈位符-述位符-议位符。三元之间彼此结合,构成了十种基本符号类型。这种符号基本分类结合了社会语用习惯,作为一种符号游戏加入到人们对信息的解读中去,有助于为计算机领域内的表意活动提供新的范式方法。

总结

综上所述,赛博符号学作为一种新的跨学科框架,致力于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鸿沟,强调信息、意义、符号和认知之间的复杂互动。与泛信息范式相比,赛博符号学更加强调主观经验、个体认知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从而为理解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以马图拉那和瓦雷尔的“自创生系统”、冯·福尔斯特的二阶控制论以及皮尔斯的符号学,赛博符号学试图弥合信息范式与符号范式之间的裂缝,建立一种不可化约的符号传播模式。最终,赛博符号学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整合的知识框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经验及其与世界的关系。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