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阿率评文一茗《叙述与自我》
常阿率
导语
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中,随着各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交叉融合,语言与主体的关系已然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且热烈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从哲学领域对人类认知本质的深度追问,到文学、社会学等学科对个体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都无法绕开对语言与主体关系的剖析。文一茗潜心钻研,精心撰写的《叙述与自我》在2019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著作犹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切入这一复杂而关键的学术领域,深入到理论的根源、文本的内里以及不同媒介的表达之中,通过多维度的分析与解读,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全新的认知之窗,使我们得以从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叙述与自我之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收获更为深刻、透彻的理解。
一、理论溯源:探寻叙述与自我研究的根基
本书开篇便深入到“理论・源起”部分,精准地回溯到现代性语境下主体与语言范式的激烈争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视为稳固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经作为语言主宰者的人,在语言的浩瀚海洋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掌控力,转而依赖语言赋予的身份标识来存续自我认知。这一理论溯源不仅是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更是为全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叙述与自我研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土壤。
作者详细阐述了从哲学思潮到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主体概念的演变以及语言如何逐渐成为塑造自我的关键力量。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兴起为例,其代表人物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具有任意性,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语言观中语言与现实的直接对应关系。在这种理论影响下,自我不再是孤立、先验的存在,而是在语言的叙述过程中被不断构建与重塑。例如拉康的镜像理论,进一步强调了主体在语言和象征秩序中的形成过程,婴儿通过镜中影像确认自我,但这个自我其实是在语言和社会文化的框架下被构建出来的。这种理论层面的追根溯源,让读者能够站在宏观的学术视野下理解叙述与自我这一研究主题的来龙去脉,为后续深入探讨两者在具体文本中的关系做好铺垫。
二、小说剖析:展现叙述对自我的细腻构建
在“推进・小说”章节,作者巧妙地以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为研究样本,深入挖掘叙述在小说中构建自我的独特机制。小说作为一种高度依赖语言叙述的文学形式,为研究叙述与自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对多部经典小说文本的细致解读,作者揭示了小说中人物的自我形象是如何在作者的叙述策略下逐步呈现的。
作者分析了小说中叙事视角的选择对人物自我认知与读者认知的影响。不同的叙事视角,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如同不同的透镜,折射出人物自我的不同侧面。在第一人称叙述中,读者直接接触到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其自我的呈现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与局限性。例如在《简・爱》中,以简・爱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读者深切感受到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以及在爱情、社会地位面前的挣扎与坚持,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与简・爱的自我紧密相连,感同身受她的喜怒哀乐。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则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展现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自我状态,使读者对人物的自我构建有更全面的理解。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通过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读者可以看到安德烈、娜塔莎等众多人物在战争与和平的不同背景下,自我的成长、转变以及内心的矛盾冲突。此外,小说中的情节设置、人物对话等叙述元素也成为塑造自我的有力工具。情节的发展推动人物自我的成长与转变,人物对话则在互动中展现出自我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盖茨比与黛西之间的对话以及围绕他们的情节发展,深刻地展现了盖茨比对财富、爱情的追求背后隐藏的自我迷失与虚幻的美国梦。这种对小说文本的深度剖析,让读者切实感受到叙述在小说中如同一位无形的雕刻家,精心雕琢着人物的自我形象。
三、电影类比:拓展叙述与自我研究的维度
“类比・电影”部分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将研究视野从文字文本拓展到视觉影像领域的电影。电影作为一种融合了画面、声音、情节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为叙述与自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维度。通过与小说的类比,作者深入探讨了电影如何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来叙述自我。
在电影中,画面的构图、色彩、光影等元素如同小说中的文字叙述一样,承担着构建人物自我形象的重要功能。例如,在《教父》中,经典的开场画面,昏暗的光线、黑色的背景以及人物面部的光影对比,营造出一种神秘、威严的氛围,生动地展现了教父维托・柯里昂在家族中的权威地位以及他复杂深沉的自我形象。特写镜头可以聚焦人物的面部表情,细腻地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与自我意识的瞬间变化;而远景镜头则可以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通过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展现其在社会群体中的自我定位。像在《海上钢琴师》里,多次出现的远景镜头,将1900置身于巨大的邮轮与浩瀚的海洋之间,凸显出他在广阔世界面前的孤独与坚守自我的独特形象。此外,电影中的音乐与音效也为人物的自我叙述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音乐的节奏、旋律以及在影片中的适时出现,能够烘托出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自我情绪与心境。例如《泰坦尼克号》中,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在不同情节节点的响起,不仅强化了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也展现了他们在面对灾难时勇敢、坚定的自我情感。这种跨媒介的研究方法,不仅拓宽了叙述与自我研究的边界,也让我们看到在不同艺术形式中,叙述与自我关系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独特魅力。
四、文本演绎:深化对叙述与自我关系的理解
在“文本・演绎”部分,作者综合前面的研究成果,从更广泛的文本角度对叙述与自我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演绎与深化。这一部分不再局限于小说和电影这两种具体的文本形式,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文化文本领域。
作者探讨了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叙述与自我如何以多样的方式相互交织。无论是历史文献、新闻报道还是日常的社交媒体文本,都存在着叙述对自我的构建与呈现。在历史文献中,叙述者的立场与选择影响着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呈现,进而塑造了我们对过去自我的认知。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对人物事迹的选择与叙述方式,赋予了众多历史人物独特的自我形象,项羽的豪迈与悲壮、刘邦的权谋与豁达等都在他的笔下生动呈现。新闻报道通过特定的叙事框架,构建出事件中的各方主体形象,影响着公众对这些主体自我的理解。以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为例,不同媒体对事件的不同叙述角度和侧重点,会引导公众对涉事者的自我认知产生差异。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个体通过发布文字、图片等内容进行自我叙述,构建出在虚拟空间中的自我形象。人们精心挑选发布的照片、编辑的文字动态,都在有意无意地塑造着自己想展示给他人的自我,这种自我叙述往往带有强烈的表演性与选择性。这种对不同文本的综合分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叙述与自我的关系贯穿于人类文化的各个层面,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复杂多变的文化现象。
总结与展望:开启叙述与自我研究新征程
《叙述与自我》无疑是一部在叙述学与自我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它以深厚的学术底蕴为基石,借助对理论的深度溯源,回溯到哲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理论的源头,梳理出叙述与自我研究的思想脉络,让读者明晰这一研究主题在学术长河中的发展轨迹。在文本分析层面,作者凭借细腻且敏锐的解读视角,深入剖析了小说、电影等不同类型文本,从小说的叙事技巧到电影的视听语言,全方位展现了叙述如何在不同文本中塑造和呈现自我。同时,通过跨媒介的创新性研究,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将文字媒介与影像媒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叙述与自我关系在不同媒介语境下的共性与个性。
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会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文化也在全球化浪潮下愈发多元。在新媒体蓬勃兴起的当下,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应用成为人们表达自我和构建叙述的新阵地。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和碎片化特点,必然会使叙述与自我的关系产生新的变化。比如,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个体能够快速发布自己的观点、生活片段,这种自我叙述不再受传统媒体的审核与规范限制,更加自由、随意,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真实性难以判断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可借助大数据分析、网络民族志等方法,深入探究在这些新媒体环境下,个体叙述自我的模式、动机以及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相信《叙述与自我》这部著作将如同一颗启明星,激发更多学者投身于这一充满魅力与挑战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持续推动叙述与自我研究向纵深发展,为我们揭示人类自我认知和社会文化构建的更多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