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人机传播、心理与社会变迁国际研究工作坊
随着DeepSeek、ChatGPT等AI聊天机器人深度嵌入日常生活,人机关系正经历从工具性使用到深度共生的重要转型。这些技术实体不仅重构了信息交互与知识生产的路径,更以“社会行动者”的姿态介入个体决策(如消费选择、健康管理)、人际协作(如团队沟通、冲突调解)、情感实践(如孤独陪伴、心理疏导)等维度,甚至悄然参与社会认知框架的塑造与结构性规则的演进。AI聊天机器人深度嵌入生活究竟在何种程度上重塑个体的行为模式与决策机制?它对社会认知和社会结构的形塑是温和的适应性调整,还是潜在的范式颠覆?人机边界的模糊又将对传统伦理秩序和社会结构带来哪些挑战?当智能体的“类主体性”持续增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关乎人机关系的未来图景,更是理解数字文明演进逻辑的关键切口。
一、征文主题
本次研讨将聚焦人机交互的实践图景,解析其对社会心理的显隐影响,探索智能技术与社会系统的深层互动,试图为构建更具韧性的人机协同生态提供智识支撑。具体议题包括但不限于:•人机交互的动态过程研究•人机交互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机交互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机传播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人机传播的文化与伦理议题•人机交互中的传播权力重构与主体性研究•人机协作的心理机制和传播效果研究•人机协作的技术原理和逻辑•大语言模型在人机交互中的作用与技术支持•人机交互的意义生成机制•人机传播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二、组织形式
工作坊为小规模、专题性、深度化的论文工作坊,面向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伦理、认知科学、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学者、研究人员征集稿件。最终将遴选的论文数量30篇左右,旨在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工作坊不收取会务费。主办方将为获得优秀论文的硕博研究生作者,提供国内段的参会差旅(每篇论文一位)。
三、论文投稿与评审
1. 论文需遵循通行的国际学术规范,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2. 论文可以中文或英文书写,会议语言为中文。
3. 请以Word文档格式提交全文或长摘要,其中全文中文字数不超过12000字,英文不超过9000词。长摘要中文字数不超过2500字,英文不超过1500词。具体格式要求如下:(1)来稿应包括封面、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为便于匿名审阅,正文请勿出现可能透露作者身份的文字,作者信息请放在封面。(2)封面(单独一页,第1页):注明论文题目和所有作者的姓名、任职机构、职称或身份、联络地址、电话、电邮等。(3)摘要和关键词(第2页):论文摘要应包括研究问题、目的、方法、发现等。关键词不超过5个。中文使用宋体小四号,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 12。(4)正文:标题位置居中,用黑体字(小三);其余中文使用宋体小四号,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 12。(5)注释和参考文献:使用APA格式。
4. 投稿方式:电子邮件至邮箱:szucoursework@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邮箱主题请注明:“姓名+单位+人机传播工作坊投稿”;附件命名方式为:“作者-作者单位-论文题目”。
5. 论文征稿截止日期为2025年4月25日,主办方将组织专家对来稿进行评审,经评审通过后的论文作者将于2025年4月30日前收到主办方正式电子版邀请函。
四、工作坊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深圳大学智能传播与数字社会治理实验室
举办时间:2025年5月10日
举办地点:深圳·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五、工作坊会务组联系方式
会议联络人:曹博林副教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张如坤助理教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李炳灿助理教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会议工作邮箱:szucoursewor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