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甘霖评唐小林《思想的思想: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

作者:甘霖  来源:符号与传媒  浏览量:108    2025-07-14 08:51:08

甘霖评唐小林《思想的思想: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

 

甘霖 四川大学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浪潮中的浪花

在引言部分,李怡以时空意义的变革为喻体,阐释了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民族性与全球化的关系。过往的学术立场在思考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当代文学问题时,似乎“考虑的是一个局部空间的文学现象如何适应更有普遍意义的时代发展的要求”,其背后逻辑是将时间视为普遍性的,将空间视为依附于时间的存在,因而遮蔽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汇入全球性时代潮流中如何保持自身主体性的问题。李怡以物理世界时空意义的变革为喻体,反顾了这一学术立场。从牛顿式的时空观念到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从绝对分离的时间和空间,到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如时间在高速物体中膨胀),变化的根本在于也许空间才是本体。推而论之,中国文学这一特殊空间才是本源,是它在经受着全球化这一普遍时间的流逝,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绝不仅仅是西方现代性思潮冲击与裹挟的结果,它同时更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立足于本民族与本地域特定空间范围的新选择”。

当李怡在引言中勾画出中国当下的文学问题的空间本体性,从宏观层面思考文学民族性与全球化的关系时,本书作者唐小林在自序《漫步在生存论与知识论之间》中向我们讲述了他作为文学批评者如何跟随文学家一起思想,在思想的思想中考量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当今社会是高度简化的,“简化为变编码,简化为资本,简化为意识形态的某一指令”,但同时人是极端复杂的,“人不仅与世界、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常常处于分裂状态,而且自己的言/行、心/身、想/为……都是分裂的”。真正的文学往往立于现存秩序的对立面,捕捉、呈现和反思这一悖论,文学评论家也就于此展开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本书作者唐小林通过18篇“真思、真想、真情、真意”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生存具体性。

二、谷仓溢出之后

第一章节《谷仓以内:历史·欲望·祛魅》,本书作者唐小林通过6篇文字呈现当下物的法则取代人的法则后人性面临的深渊。在分析《午门的暧昧》时,本书作者捕捉到了何大草在鬼魅瑰丽的历史和曲折蜿蜒的叙述背后想要表达的核心——“人的孤独、绝望、虚无、荒诞与苍凉的生存感觉”。解读《上海宝贝》时,作者跳出评论家对这篇文学作品优劣的众说纷纭,指出作品背后存在一个不应忽视的文化现象:作品一面世引起巨大的市场轰动以至于官方采取强制禁止的手段。这背后形成了“民间/官方、文学/大众、欲望/道德、私人写作/公共空间、性/政治、谗言妄语/共同想象”之间巨大的文化张力。而后本书作者从性/政治角度切入进一步分析这一文化张力,思考雌雄同体的性政治和雌雄同体的国家政治。《飘荡的魂灵》同样依托于历史,但不同于何大草想象解构历史,本书作者观察到了《飘荡的魂灵》中历史记忆下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纠缠、李玉琪在肉体强暴和民族伦理的精神虐杀下承受的无辜且无边的痛苦,思考为何女性的身体承担了民族气节,而女性命运又该如何得到解放。《磨尖掐尖》讲述了21世纪中国高考制度的残忍一面,尖子生成为学校老师追名逐利的工具和武器,正是伊格尔顿所说的现代化的弊病——“将人类关系缩减为市场交换”,没有同学情,没有师生情,对物质和权利的追逐驱赶了心存良知的教师,造成一个又一个生存创伤。《生命册》拷问在极端情况下、时代巨变中,平原底层社会芸芸众生的人性与灵魂。人性之恶让人惊悚,也让人反思和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终极价值。本书作者在分析《生命册》时还捉住了题记这一副文本,分析它作为平原三部曲之一,与《羊的门》《城的灯》在题记上的宗教意义。在分析阿来的“山珍三部”时,本书作者从人物入手,分析了人与自然、宗教与文明、人性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纠纷,思考人的物欲溢出至毁灭自然时,人类的精神生态何去何从。同时思考社会变迁带给高山上的人们生活方式和心灵世界的震荡,反思新代表文明、旧代表落后的逻辑正当性。第一章节直指人的生命痛苦,人与爱欲的纠缠、人与人的倾轧、人在社会时代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反噬,让人不禁想问人性与人生怎么会是这样?

第二章节《黑色以外:撞墙·仰望·超越》,作者在文学家的思考上思考,试图回答第一章节的拷问,思考灵魂如何得救。从延河到施洗的河,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灵魂得救的源泉,本书作者对比分析了50年代的《青春之歌》和90年代的《施洗的河》,思考半个世纪后知识分子灵魂得救的方式为什么发生了改变。《青春之歌》以社会科学理性为评判标准,带有原罪的林道静走上赎罪之路,从而灵魂得到救赎。《施洗的河》将目光投向基督教,认为只有超验的神性能拯救人的灵魂。从50年代的《青春之歌》到90年代的《施洗的河》,在经历了灭神、造神到无神之后,本书作者指出人们开始再次回望宗教的神性力量。在分析史铁生作品的特质时,本书作者将其概括为存在诗学,指出史铁生的诗学“是关于人的意义之在的存在诗学”。史铁生的经历是特别的,他在最狂妄的时候被抛入巨大的偶然性,直面死亡的意义和残疾地活下去的意义,也就是存在主义的生存意义之问。在这个也许常人直到年老真正面临死亡时才会思考的问题中,史铁生生发出了自己的诗学,在身体与精神的“极限情景”中看到了生命的偶然性和人的有限性,寻找到了一条文学与诗学的超越之路。作者将北村的文论观总结为基督宗教诗学,是“以基督教为价值取向建构的一套文论话语”,基督教是北村的价值根基。在此之上北村开始思考汉语小说创作的精神疲软现象,并以“良心”为文论核心,呼吁文学家应是“良心的战士”和“良心的拥护者”,最终抵达他诗学的最高境界——神格的获取、终极价值和终极操作的获取。本文作者从于坚诗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关系切入,试图分析于坚诗学的思想资源。本文作者指出于坚看似与基督教没有关联,但实际上他的宗教情怀体现在他对文学终极意义的思考中。于坚诗学力图去除一切外在的遮蔽,包括意识形态、知识和乌托邦话语等,寻找“真正的诗”,即于坚所说的“诗歌就是存在,存在就是诗歌”。本文作者关注《阿难》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对小说的后先锋实验,指出《阿难》通过后先锋实验性的文本质疑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人性神话,思考当下人性在没有限度的解放之后会怎样,以及追寻精神家园的皈依是否能够解除精神危机。《锁沙》写出了曼陀北村人在去留抉择中幽微复杂的人性,对家乡苦难的悲悯让郑舜成抛却小我,融入大我,留在家乡锁沙治沙。通常意义上人们对简单歌颂的正面写作不屑一顾,但本书作者指出《锁沙》是承接了鲁迅《呐喊》的响应时代召唤的“使命写作”,呈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进而神性的抵达。

三、总结

本书作者唐小林通过18篇批评文字将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生存存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用具体生存回应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汇入全球性时代潮流中如何保持自身主体性的问题。同时让我们反思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现代性和现代化,思考当下人们是否还能拉回以及如何拉回摇摇欲坠的灵魂。

此外正如本书作者在自序提到“文学与我的生命共舞”“让我感动、兴奋、痛苦和思索“,笔者在阅读本书时常常有沉醉其中的感动,进入心流时刻,忍不住与好友分享阅读的喜悦。虽然笔者才疏学浅,不能将感性的感受化为更为抽象概括的理性表达,无法与思想共舞,但有这样美妙的阅读体验已是幸事一桩。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