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符号学与身份研究》专辑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232 2011-07-25 09:12:26
编者按:
“你知道吗?你是谁?姬无命?不!这只是个名字,一个代号,你可以叫姬无命,我也可以叫姬无命,他们都可以,把这个代号拿掉之后呢,你又是谁?……”看到这段话,熟悉《武林外传》的读者们应该回忆起吕轻侯说死姬无命的精彩片段了。吕轻侯凭着“我是谁,谁是我,主我,宾我”一套哲学饶舌,竟把越狱失忆的姬无命问得自杀而死。捧腹之余,您是否在心底问过自己: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
这是一个讨论主体的问题,然而,主体这个课题——从笛卡尔之后,西方思想围绕着主体问题的展开,到20世纪拆解主体的时代,再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主体性”受到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毁灭性打击——在哲学上已经论辩得过熟,而成为不值得一谈的幼稚幻想。因此,进入符号学领域来谈主体问题时,论者就面临一个困难,即:不得不略过步步为营的论证,一蹴而就地跳到“主体性解构”这样的哲学前言。
赵毅衡先生建议避开这种研究路径,回到符号表意这最基本的单元,再循序渐进,深入主体的讨论。他先是将“主体”这一概念置于符号传达这一过程中,与“自我”这一概念进行互换,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自我与身份的关系,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自我是身份的集合。
在社会活动中,身份是交流沟通的前提,但是身份的获取方式多样,且极为隐蔽。因此,研究身份的构建方式就自然而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身份这个概念的有效性,并不限于小说,实际上存在于任何文化中的符号文本(包括游戏、广告、音乐、电影等等)。
讨论“自我”与“身份”在符号学中的关系,讨论“文本身份”与“隐含自我”的关系,讨论了符号自我的位移。
歌曲作为一种符号文本,有其文本身份,而性别是一种重要的文本身份。歌手的性别身份不仅能为歌曲文本性别身份定型,并加深固有的性别文化,更有可能消解歌众的能动性,使社会文化对性别的定型化理解趋势加重。
在游戏这个符号文本中,以个案分析为方法,说明网络游戏能让青年女性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寻到一种被肯定的角色,并在这个肯定的角色中获得了身份的认同。
以两则人流广告为分析样本,阐释女性“代入感身份”的所指就是“为男性重塑魅力”,进一步指出消费意识形态促成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利地位,并利用符号工具编织建构“虚幻事实”,从而使女性接受意识形态的操纵。
在广告语境中梳理对自我的探讨,指出我们应始终将自我视为一个不断探索责任与意义的主体:既是为世界注入意义的主体,也是囿于这个世界的客体。
以三部华语文艺片中一号主人公为研究对象,分析符号主体在元语言所产生的评价漩涡中采取的不同阐释方式,并说明这种阐释方式是悲剧结局产生的原因。
从武大郎的丈夫身份与社会自我的矛盾分析其角色的悲剧性;从源语言的冲突分析武大郎与潘金莲的矛盾;从“武大郎的妻子“这一伴随文本来分东西潘金莲背上千古骂名的原因。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