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符号学》专辑
作者:admin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954 2011-09-28 22:02:27
“诗-歌”,是我们为这个专辑取的怪词。“诗歌”原先指的是“歌词”,中国诗歌三千年的历史,诗主要是歌的岁月,比诗单独为诗(徒诗)的年月长。到了现代汉语中,“诗歌”却只是诗。“诗歌”实为一体,现在无奈称为“诗-歌”,只是想说我们在此应用符号学,既研究诗,也研究歌。
诗-歌无符号而不立。对于诗-歌的符号意指,传统解诗学的直觉思维习惯,给予我们的是雾里看花的“神韵说”、“格调说”、“意境说”等等,但诗-歌的形式论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诗-歌的生发,源于“言不尽意”。《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同时,对诗-歌的反向解析,“意不尽言”,也在所难免。
在皮尔斯(Pierce)看来,符号表意本身会分化,在“符号意指三因素”(Sign—object—interpretant)中,“表达意旨”(semiosis)过程会越过所指之事物(object),指向解释项(interpretant),符号表意不可能完全指实。诗-歌的表意更是如此,让人乐在其中的是感知的过程本身,而不是认知的结果。
百年来,伴随着诗-歌的现代化进程,以现代解诗学替代传统的印象式批评,势所必至。从朱自清、朱光潜、沈从文、金克木到李健吾、卞之琳、废名、袁可嘉等,都曾积极探索过更能对中国现代诗“庖丁解牛”的研究路径。而钱钟书在《谈艺录》、《管锥编》中,结合中国古典诗论且广泛引用符号学观点,对诗-歌理论实现了有效推进。这给中国诗-歌研究提供了一个一直为我们所忽略的可能方向,即建立一套有效的诗-歌符号学理论。
介绍罗曼·雅克布森、罗兰·巴尔特、R P.布拉克墨尔、迈克尔·里法台尔等人的符号学诗歌研究,并将国外的研究与钱钟书的观念作对照,用中国当代诗歌中的例子,说明这些原理的普适性。
80年代的抒情诗人喜欢使用意象,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本文分析了八十年代朦胧诗、第三代诗的反讽话语,考察出反讽走向中心化、秩序化的写作趋势。
泛艺术化语境、文本中的裂缝和现代诗人繁复的生命体验等共同为刺点提供了存在的可能。
在文化语境与诗歌形态急剧现代化的情境中,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反讽狂欢化,当代新诗写作既缺乏本体建构,也缺失了关于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想象。现代禅诗的发生对于拨正这一偏颇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
在“电影”这种跨符号系统的翻译中,在从语言通向意指的道路上,出现了文字与影像之外的“第三种感觉”。
本文集中讨论新媒介的影响,尤其关注互联网对流行音乐大众传播的冲击力,特别当Napster和音乐数字传播成为热点时。
笔者试图对意大利动漫主题音乐符号学风格特征和形式进行研究,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