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在长沙召开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网络转摘 浏览量:2028 2011-10-25 23:05:27
金秋十月第三界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五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在炫丽星城湖南长沙盛大召开。十月二十日上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申丹致开幕词,以此拉开大会序幕。下午参会人员一百二十人余就不同主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其主题分别是叙事学理论探讨、中国叙事传统研究、非文字媒介和非文学叙事研究及用叙事学的方法重新阐释叙事作品。
各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了叙事学在国内国外的发展、研究及其应用,如,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教授做了“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中的史学渊源”的主题发言,文章阐释了中国传统“史贵于文”的观念所导致的历史叙事的正统地位及其特制,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历史叙事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渊源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张冰则通过探寻俄国汉学家李福清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文体和内容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挖掘出俄国学者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叙事结构中的独特视野。四川大学程锡麟的《书信、记忆与空间——重读<赫索格>》借用叙事空间理论的一些观念,从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结合记忆问题,对索尔.被贝娄的代表作<<赫索格>>的叙事方式、特点及叙事方式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剖析。南方医科大学的唐伟胜则研究了疾病自传的价值、叙事方式及其限度。湖南师范大学的邓颖玲从调节情感运动、控制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题方面探讨了小说的叙事功能,指出节奏能使小说的叙事话语带上不同的审美意味和情感色彩,表现生活的内在意蕴和思想主题。上海外国语大学乔国强通过对《狂欢节:中国制造》这部纪录片所进行的叙事分析,阐释了中国现代化的本质与情势,提出了中国的现代化所具有的长远影响,并相信现代化将会起到重构中国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作用。暨南大学张世君提出古代礼经的三部著作《周礼》、《仪礼》、《礼记》的建筑空间叙事运用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元叙事技巧,这些技巧启发了古代跨学科空间叙事理论用建筑概念“间架”作为自己学科的理论概念,影响了文学从总叙到分叙的叙事模式,形成从起源讲故事的文学传统。北京大学申丹则首先对卡勒的解构加以非常有说服力的反解构,然后从新的角度探讨叙述话语的主题和审美功能。
各位专家、学者发言踊跃,都毫无保留地相互做出精彩而中肯的点评、提出宝贵的建议。会场气氛热烈,各种声音融洽、祥和,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叙事学的跨学科发展及当代叙事理论的繁荣景象是值得我们自豪与骄傲的,这是我们各位学者多年来努力的成果,然而高兴之余专家学者们也为叙事的无边泛化而感到担忧,也给在座各位敲响了警钟,因为一门学科一定是有其核心内涵的,如果无边的泛化,就说明这门学科将不复存在了。
参会人员在讨论中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也可以说是大家都有着同样的一个梦想,那就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单向输入西方的叙事学理论及成果,我们还应该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不同于西方的研究成果,出版输出到国外,因为我们的成果并不落后,如中国清代李绂在《秋山论文》中所提出的叙事论,在中外叙事理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结合叙事作品研究所提出的九类叙事方式,较为完整而全面地概括了叙事作品中的话语叙说方式,就早于法国叙事学者热奈特二百七十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叙事学的中国化建设指日可待。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