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文艺学专业第九次读书会综述

作者:孙恒存、王晶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035    2012-12-23 23:16:32

 

时间:2012年12月2日9:00——12:00
地点:文科楼358会议室
讨论书目:阿瑟·丹托:《美的滥用》第一章
主讲:马睿教授
与会者:冯宪光教授、赵毅衡教授、马睿教授、唐小林教授、傅其林教授、张意教授、王彬副教授、高树博博士、饶广祥博士,文艺学及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 
 
一、关于《美的滥用》的引言
本次读书会主要围绕阿瑟·丹托的《美的滥用》中提到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在进入自由讨论前,马睿老师就丹托在这本书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给予了清晰明朗地梳理并阐发了自己的认识,而后由孙恒存同学阐述了艺术革命的两种后果即物体文化与视觉文化的观点。在自由讨论环节,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对此进行了热烈的回应和延伸性的问答。
马睿老师主讲的题目是《关于阿瑟·丹托的艺术理论》。马老师首先说明,对丹托的讨论与我们前两次读书会引发的讨论有一定延续性和相关性:一是建立在现代美学基础上的经典艺术哲学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是否失效,二是哈贝马斯保卫哲学的姿态事实上透露出当代哲学的危机。马老师认为,丹托的艺术哲学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哲学,而是处于社会学和哲学的中间地带、交叉地带,之所以如此,与丹托所面临的两个变局有很大关系。一个变局是当代艺术实践有意抹除普通物品与艺术品的界限,另一个变局是当代哲学作为元理论的地位被质疑,社会学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原来由哲学扮演的角色,为其它学科提供理论和方法。丹托的艺术哲学事实上是对这两个变局的回应。马老师从丹托的核心概念艺术界(Artworld)说起,同时与迪基的艺术体制(the institution of art)、艺术圈(The art circle)理论相互参照,阐述丹托艺术哲学是如何纳入社会学思路的。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因为丹托看到,当代的艺术之所以被认为是艺术,不是由艺术品本身的品质决定的,而是由一定的艺术惯例、艺术权威认定的。为了解释由惯例、权威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艺术界”,丹托必然求助于社会学分析。从社会学思维出发建立的理论,不生产形而上学,而是凸显了时间维度上的动态性和空间维度上的差异性,因此马老师强调没有必要纠结于丹托所谓“终结论”的对错,因为丹托的终结论本身是有条件的,并未将其普遍化,丹托的“终结”,主要是指由经典艺术哲学设计的关于艺术的叙事模式、解释模式难以为继。那么,与其讨论“终结论”是否偏颇,不如转而思考另一个问题:如果说传统艺术哲学对当代艺术实践的解释无能为力,那么它对当代以前的艺术状况的叙述是否就无懈可击呢?比如,丹托最为关注的是艺术品和普通物品的叠合和模糊,但马老师认为这并非当代艺术的独特现象,而是一直存在于艺术实践之中,而且现象学美学对何为艺术品的分析,说明理论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同时,当代艺术实践之所以有意模糊艺术品与普通物品的区分,也正是以极端方式来表达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那么,传统艺术哲学为什么要致力于区分呢?原因之一是人类需要把艺术神圣化。从人类学角度看,对艺术的神圣化源自对抗肉身有限性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尤其是在宗教的力量较为衰微的情况下。艺术哲学则承担为区分和神圣化提供理论合法性的任务,在历史上,这种区分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其一是“真”,即认定艺术真实高于历史真实;其二是“美”,即认定审美的非功利性。神圣化事实上具有人为性,当代艺术实践就是通过对艺术的去神圣化来揭示这个人为性,但当代艺术实践看似取消了艺术品和普通物品的区分,实际上只是改变了区分的方式:不能通过它被看见的样态来区分,而是由它所在的位置来区分。随后,马老师列表展示了三个反转现象,例如传统艺术哲学认定:“因为是艺术品,所以进入博物馆、画廊、艺术史”,而当代艺术实践则显示:“因为居于博物馆、画廊、艺术史,所以是艺术品”,等等。这种反转凸显:美与艺术的关联,事实上与博物馆、艺术史、批评家等体制化因素形成共谋式权威。当代艺术实践通过去神圣化表达了对艺术体制的不满,丹托的艺术理论则纳入社会学旨在说明和解读这个事实,并试图建构另一种艺术哲学使之再度合法化——判断艺术的标准不再是美而是意义,而意义是由“艺术界”赋予的。换言之,艺术品应该使我们能从中阐释出意义。马老师认为,当丹托将艺术归于意义时,他就试图从社会学退回到哲学,用意义取代美作为核心,再建关于艺术的宏大叙事。由此,马老师认为有必要提出两个的问题。其一,意义能否成为艺术哲学的基础?其二,如何书写当代艺术的历史?对于第一个问题,意义的无限性会使艺术没有边界,任何物、甚至非物都可以被赋予意义,比如我们今天的读书会是否可以被阐述为一个艺术事件呢,显然是可以的。如果艺术的外延不断扩大,最终使艺术哲学失去言说对象。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是将当代艺术作为作品还是作为事件写入艺术史呢?艺术史会不会成为艺术事件、艺术家和批评家行为的报道和描述呢?马老师认为,我们仍然需要对艺术的判断提供一个规范性基础,这是丹托的误区所在。
孙恒存同学的题目是《艺术革命的后果:物体文化与视觉文化——读书会之<美的滥用>》。20世纪晚期,物体文化与视觉文化在人文研究领域兴盛。物体总是经由视觉才形成文化,而视觉的对象总是需要物体来支撑。所以,物体文化与视觉文化的研究理路都是从阿瑟·丹托所描述的美与艺术分家的革命中得来的。在物体文化的研究中,物体成为一个核心词汇。孙恒存指出,比尔·布朗的《物体理论》或许能说明继语言学转向与图像转向之后将是“物体转向”。孙恒存对物体与意义赋予、崇拜破坏、帝国殖民、主体客体进行了阐述,指出观看对于物体的意义。在于视觉文化方面,观看安格尔的《泉》与杜尚的《泉》当然都需要视觉,但是前者的视觉可以依靠绘画规则来鉴定其审美性,如色彩的是否饱满、线条是否柔顺、比例是否恰当。而后者的视觉因为对象转变为普通的物体,因而无法采用传统的艺术规则来评判。孙恒存借用赵毅衡老师的“伴随文本”阐述了这个区分,同时也提出自己的区分方法:聚焦问题和流水线。他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来阐述一种新的区分,并提出“元观看”问题。孙恒存指出,按照丹托的观点,需要一种批评介入到观看中,在艺术领域也需要“新的观看原则”。最后,孙恒存认为,物体文化与视觉文化在艺术革命的现象中会得到部分说明。如此,批评、意义、物体、视觉、文化正在或将要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关键词。
 
二、自由讨论环节
冯宪光老师首先肯定了马睿老师的主讲。冯老师通过符号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述了丹托所提出的艺术现象问题。冯老师根据皮尔斯符号学的三项即客观物、符号、解释项,指出了艺术定义的变迁及其现在我们无法对艺术进行定义的问题症候。冯老师认为,皮尔斯的三项在我们艺术本身的动态发展、历史发展中发生了位移和变迁。他认为,19世纪以前,客观对象在符号学的三项中是第一性的。我们就对客体对象进行符号的命名、定义,这样就出现了艺术的定义。冯老师从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康德的艺术纯粹美阐述了这个问题。冯老师认为,现代艺术遇到先锋艺术的挑战、艺术思潮的变迁、艺术商品化等现象,艺术符号表征的客体对象从20世纪以后变得模糊和缺失。现代放大了解释项,而解释项的动荡、膨胀压制、模糊了客体对象,使人们产生了对符号的怀疑。在当代艺术实践中,解释项是第一性的。冯老师认为,当代艺术的解释项必然包含着文化积淀下来的诸多因素和多元话语,他认为应该对解释项的内涵、成因和应用详细分析。因而,符号学的三项变量和决定性因素产生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问题。冯老师在这重申我们在所谓的后现代时代具有了建立艺术符号学的可能。最后,冯老师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与以往资本主义的重大区别即资本的地域扩张、领域扩展、一切东西商品化来分析当今学术研究对象的模糊性问题,并指出未来所有学科将变成政治经济学。
赵毅衡老师回应了马睿老师提出的今天开会是否为行为艺术的话题,指出它作为行为艺术满足了艺术的四个条件即不自然、无意义、不实用、不正常,同时还有一个环节就是需要一个代表来宣布今天开会是行为艺术,赵老师担当了这样的代表。唐小林老师指出,从丹托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有关当代艺术的五个转向:艺术哲学从立法转向阐释,从重在立法主体转向建立解释主体;艺术品从“艺术”降解到“符号”;艺术理论从批判性转向建设性;艺术的合法性从“美”转向美的去魅直至“体制”或“社会行为”的赋魅;艺术史从“观念”转向“行为”。唐老师将当代艺术实践与物崇拜相联系,指出物崇拜进入到艺术领域会导致体制崇拜和社会行为崇拜。这个观念在超级体制国家中出现会产生什么后果?丹托的艺术理论会不会为文化专制提供某种理论基础?在这时,艺术知识分子的位置又在哪里?这些是唐老师关切的问题。同时,唐老师还转达了西华师大程丽蓉教授以短信提出的问题,当艺术被话语生产出来而与其内在属性无关时,这种命名是否与文化研究对经典问题的研究有相关?
张意老师回应了唐老师的某些观点,指出当代艺术的观念化涉及到对其社会机制的反思。我们可以从这种反思中看到其内在的批判。张老师认为,对物的崇拜也体现出了反主体性。傅其林老师回应了马老师主讲的内容,认为从美到意义的转变就是从主体哲学到分析哲学的转变。丹托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艺术理论家之一。康德所没有想到的因素即是意义,其看重的是审美问题、是感官愉悦问题,这是主体审美经验问题。一切美的问题都需要建立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上,而丹托认为艺术不再是审美,而是审丑,例如达达主义艺术。这在沃霍尔的艺术品中发展到了极端。丹托说,如果一个东西具有意义,那它就是艺术品。“努力去理解”就成为艺术研究非常重要的方式。因此,符号学、分析哲学在分析当代艺术现象中很重要,就是要寻找到看不见的意义。但是意义又需要作为艺术制度的艺术界来调节,所谓解释共同体的生成。傅老师指出了丹托作为艺术界的艺术与作为意义的艺术的内在矛盾性。不过,美从艺术中失去合法性之后可以有新的空间,从作品到事件的转变,使得美的概念回到日常生活的行为中。关于当代符号全球化的问题,傅老师认为,资本全球化的推进首先是其品质,而品质来源于差异和区别,这种区分构成了自身的力量和权力。饶广祥老师指出无论是从文本还是接受角度定义艺术都是有问题的,而应该由二者共同来界定,应该由文本及其伴随的社会体制共同来决定。高树博老师援引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谈艺术体制。高老师认为,艺术正是因为作为一种体制存在而获得了独立性地位。艺术体制的重要性还在于其意义的赋予问题,是体制赋予其意义。郑刚同学就毕加索说的他艺术品的两个层面——我创作的和悬挂的——提出了个人的观点。
总之,本次读书会集中在丹托的艺术理论、艺术哲学、艺术体制、艺术符号学、马克思主义角度的当代艺术实践的理解等问题上,各位老师和同学相互阐发了自己的读书感受和思考心得,在彼此交流中换取了意见、增进了共识、推进了理解。
(整理:孙恒存、王晶)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