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可能世界叙述学”专辑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4024    2013-11-01 23:57:26

 

主持人:张新军

 
主持人语
可能世界理论概说
可能世界概念由莱布尼茨最早提出,在20世纪被分析哲学发扬光大。文学理论家借用模态逻辑的可能世界思想主要是为了建立一种叙事语义学,并为叙事体验提供一种现象学的说明。主要人物有:Umberto Eco (The Role of the Reader8)Thomas G. Pavel (Fictional Worlds)Lubomír Doležel (Heterocosmica: Fiction and Possible Worlds)Marie-Laure Ryan (Possible Worl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arrative Theory)
可能世界理论的基础是集合论思想:现实是一个由众多不同世界构成的宇宙,其中,作为系统中心的现实世界(the actual world)为众多的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s)所包围,现实世界只是众多可能世界中的一个而已。可能世界是世界的各种可能的存在方式,而现实世界则是世界的实际的存在方式。关于现实性有两种基本的立场:一是模态现实论,认为现实世界具有独一无二的(物理的)存在,可能世界是心灵的建构而不是绝对存在的实体;二是模态虚构论,持一种指示性观点,现实世界指我们所处于的世界。一个世界要被视为可能的,必须通过“通达关系”与中心连接。可能和不可能世界的边界取决于对通达性(accessbility)概念的特定阐释。从逻辑意义上讲,可能世界是遵循矛盾律和排中律的世界。
可能世界进路对叙事学的贡献
以下简要总结可能世界理论的创新之处,同时也是叙事学的新的理论增长点。
(1)超越叙事学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思想基础和文学文本主义的视野局限,为建立跨学科、跨媒介的广义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思路。可能世界理论的最大意义是提供了关于叙事性的认知模板,既超越了虚构和非虚构的边界,又描述了各种符号媒介如文本、图像、声音所共享的叙事处理的心理运作。
(2)通过重返“虚构性”论题,打破结构主义的文本封闭原则,反驳“泛虚构”(panfictionality)立场;通过对虚构个体的属性描述,探讨“跨虚构”(transfictionality)问题(如历史穿越、经典篡改)。超越经典的模仿论,对现实与虚构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替代解决方案。对虚构世界的文本类型学描述,可以结合詹明信的历史化思路,生发出政治阐释学的力量。
(3)开垦传统叙事理论无法耕耘的空间性(spatiality)范畴。通过对叙事世界的组合模式进行详尽的描述,可能世界理论驯服了经典叙事学颇感棘手的后现代主义文本。以空间置换时间的思路将新媒介叙事(如电子游戏、超文本小说等)纳入叙事学的考察范围。尤其是Ryan的“文本架构”类型学,打通了叙事性与互动性两个互不兼容的范畴。有待解决的问题是故事空间的度量与比较。
4)可能世界理论已经成为了认知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描述叙事处理过程中读者与文本世界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并由此提出了关于叙事体验的沉浸(immersion)美学。
5)总体来说,可能世界叙事学贯彻的是詹明信所谓的“转码”(transcoding)策略,极大地开拓了叙事学的方法视角和研究领地。但是,正如可能世界理论集大成者Ryan所承认,是否因此就能产生诸如“海明威的可能世界研究”之类的工作,还犹未可知。我想,她的意思是说可能世界方法的工具性能否成为政治阐释的灵感源泉,这真是个福音,因为这恰恰证明了它的学术潜力。
一、赵毅衡:三界通达:用可能世界理论解释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二、唐小林:历险可能世界:百年符号诗学概论
三、孙婧:电影《功夫熊猫》中的可能世界建构
四、孙婧:一个可能世界的建构:蔓琳散文诗背后的叙事艺术
五、胡一伟:一个可能的世界:江西采茶戏
六、张新军:可能世界叙事学的理论模型
七、张新军:用媒介思维:数字叙事学的研究进路
八、张新军:虚构离现实有多远——文类理论新视角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