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类
1 丁亮:汉字符号学初探,《符号与传媒》
2矫菲:符号学视阈下的网络情状符号语言分析,《黑河学刊》
3姜永琢:“概念化经验”的符号学阐释,《北方论丛》,
4石立林; 潘晓燕:从皮尔斯符号学角度探讨文本意义的特征,《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5潘其: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老”字符义象似性探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6吕艳; 蒋显文:意象移植文本再现——诗性隐喻文本的符号学解析与翻译,《第四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论文摘要》
7魏伟:行走于“新符号学”的丛林中——评塔拉斯蒂《存在符号学》中译本版,《符号与传媒》
8李勇:结构主义符号学在传媒文化批评中的方法论价值初探——以杂志封面女郎的文化阐释为例,《中国出版》
9刘小波:学不一定致用——符号学家赵毅衡教授访谈录,《四川戏剧》
10王毅:理智缘何胜情感——符号学视角下的《理智与情感》,《青年文学家》
11郭露露:从符号学角度浅议配图短文(英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12谭晓庆:从符号学角度看影像表意的多义性,《中国报业》
13赵聪寐:信息设计中符号学现象初探,《华东师范大学》
14郑哲:一段思维的旅行——初探胡易容、赵毅衡《符号学-传媒学词典》,《符号与传媒》
15赵毅衡:主持人语符号学:文科的总方法论,《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16赵毅衡:重新定义符号与符号学,《国际新闻界》
17饶广祥:广告符号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湖南社会科学》
18张瑶: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河北大学》
19梁萍:方文山歌词语言的符号学解读——以《青花瓷》为例,《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
20单红; 吕红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语言观,《学术问题研究》
21袁嘉:符号学理论关照下的网络语言探究,《海外英语》
22陈爱如; 黄国权:“符号”与社会——符号学的传统辩析,《前沿》
23王丽娟:中国符号学翻译研究综述,《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4马婷婷:北京奥运会徽文化的符号学意义,《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5顾宇蓉:网络表情符号初探——以QQ表情为例,《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6陈婷:波德里亚的符号学观点与当代社会的符号暴力现象,《新闻世界》
27张静:论罗兰•巴特符号学与视觉传播理论,《人文杂志》
28刘瀚儒:符号学理论在品牌传播中的应用,《技术与市场》,
29胡壮麟:我国认知符号学研究的发展,《当代外语研究》
30张碧: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对符号学的批判与借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1李幼蒸:仁学人本主义伦理学与人文科学的符号学方向——论南京“世界符号学大会”的意义,《江海学刊》
32董薇:青奥会会徽的符号学解读,《华章》
33张?:符号学视角下“白银时代”诗歌语言的阐释,《语文学刊》
34苏智:建设性的符号学:符号学理论与应用的新拓展——评唐小林、祝东主编《符号学诸领域》,《符号与传媒》
35饶广祥:2012年中国符号学发展报告,《符号与传媒》
36肖娴:论文学翻译的符号美学,《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7皮特•特洛普; 赵星植:符号域:作为文化符号学的研究对象,《符号与传媒》
38夏晶晶:对等翻译之利弊与译文质量的提高,《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39刘丽:认知符号学打开的可能性,《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0王永祥:符号学全球化,文明之间的桥梁——“第11届世界符号学大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俄罗斯文艺》
41孙慧:符号的衍义与意义的生成——安贝托•艾柯的符号学理论,《求索》
42李学丽:符号学对话的新契机:有感于赵毅衡《符号学》在台出版,《符号与传媒》
43黎蓉:皮尔士符号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44佟颖: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必要性,《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45药慧敏:基于语言学理论的语言符号学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46赵毅衡:符号学即意义学,《中国图书评论》
47卢德平:从索绪尔到戈夫曼:符号学的转折,《当代外语研究》
48迈克•鲍尔; 诺曼•布赖逊; 郁火星:符号学与艺术史——关于语境和传达者的讨论,《艺术学界》
49安拴军:文学符号学研究的新探索——评《红楼梦牙牌令语符多义模式研究》,《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50吕爱军: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策略,《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51姜奕村:故事结构的格雷马斯符号学分析模式,《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52 李勇:结构主义符号学与文本意义的生成,《文艺评论》
53圭多•费拉罗; 云燕:在“新古典主文”符号学理论框架内的类比联系,《符号与传媒》
54郭露露:浅议嘉士伯啤酒电视广告符号学特点(英文)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55张洁: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会徽的社会符号学多模态话语分析,《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
56仲琦:视觉传达设计与符号学,《现代装饰(理论)》
57焦杰: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研究语言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海外英语》
58杨芸芝:多模态语篇的系统功能符号学分析——以西南民族大学校徽为例,《海外英语》
59唐小林:索绪尔局限与朗格难题——论符号诗学推进的几个关键问题,《文艺争鸣》60吕红周; 单红:语言符号的主体性反思,《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61郭西安:隐喻与转喻:诠释学视域下西汉“《春秋》学”的两种话语模式——以《春秋》之“楚庄王伐陈”为例的分析,《中国比较文学》
62玛瑞娜•格瑞莎柯娃; 李玉平:语言与图像的符际冲突,《江海学刊》
63赵毅衡:广义符号叙述学:一门新兴学科的现状与前景,《湖南社会科学》
64王凤:言与非言的多模态隐喻研究,《外语学刊》
65马铁川; 林靖:“语义饱和”与“字形饱和”研究的内在关联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66李明洁:从符号的历时性看流行字符“??rdquo;,《中国文字研究》
67刘央:“淘宝体”中“亲”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
68张道振:言语行为理论和小说翻译中的组篇机制,《英语教师》
69陈勇: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观点的重新解读,《贺州学院学报》
70刘少芳; 赖积船:《论语》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予”,《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71郑英:论东巴象形文字的审美及其应用价值,《武汉纺织大学》
72王小英:汉字的情感与文化——读孙海芳《这些字,那些事》,《丝绸之路》
73田延:论巴赫金与罗曼•雅各布逊语言观的异同,《文学界(理论版)》
74张智; 赵素芳: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多模态话语意义分析,《中国电力教育》
75余红兵:20世纪重要的跨学科符号学家:托马斯•西比奥克,《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
76于苹:文、象统一性原则的符号学分析——以校园海报为例,《语文知识》
77于苹:商品与商名物名关系的符号学研究,《语文知识》
78记者朱羿:符号学研究有助揭示人类认知奥秘,《中国社会科学报》
79余佳维:浅谈现代广告话语的编码特点,《东南传播》
80王铭玉; 于鑫: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继承与批判,《外语教学与研究》
81朱刚?[:论现代语言学与汉字符号,《文教资料》
82刘倩:“夸张”为什么可能——“夸张”的意向性解释,《中国外语》
83余斌:交际形式、对话、语言游戏,《外语学刊》
84尚杰:本伍尼斯特的语言哲学观,《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5田晓星; 彭庆华:当代语用学的发展趋势——以认知语用学为个例分析,《怀化学院学报》
86李德志:广告类超文本多模态的视觉语法分析,《外语学刊》
87郁紫薇; 王慧琳:翻译研究的跨学科趋势探析,《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88瞿转意:模因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互文性研究,《成都理工大学》
89肖琳玲:网络传播中舆论关键词(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90卡莱维•库尔; 张颖:符号域与双重生态学:交流的悖论,《符号与传媒》
91杨锦芬:论空符号的在场形式,《符号与传媒》
92胡炜翌: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理论研究,《渤海大学》
93王丛丛:认知视角下新闻漫画的语篇分析,《四川外国语大学》
94齐琳: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别浅议,《学园》
95屠友祥:指称关系和任意关系、差异关系——索绪尔语言符号观排除外在事物原因探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96张德禄; 郭恩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双重视角——社会符号观与概念隐喻观的连接与互补,《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97张杰:话语信任与网络群体建构——社会化媒体的信任机制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98彭佳:主持人语,《符号与传媒》
99赵爱:近现代外源科技名词称名演变研究,《鲁东大学》
100杨晋鲁:《油菜花开》篇章语义网络研究,《渤海大学》
101李娟:英汉化妆品广告语的认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102张楠:多模态理论视角下中英文环保广告的对比研究,《山西师范大学》
103张威:口译认知加工机制的理论述评,《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104米哈依•洛特曼; 汤黎:主体世界与符号域,《符号与传媒》
105卡莱维•库尔; 彭佳:新塔尔图研究:继承、融合与推进——卡莱维•库尔教授访谈,《符号与传媒》
106马丽丽: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解读,《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07孙影; 隋铭才: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8姚银燕:微博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109张卫东:意指:意义及意义的产生机制——罗兰•巴特语言哲学思想述评,《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110王琦; 李频:罗曼•雅克布逊对于翻译理论的贡献,《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111马冬梅; 陈洁:适应与选择原理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生态学翻译观,《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112李静静; 任培红: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电影《山楂树之恋》电影海报为例,《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113谢龙新:叙事述行:从文本到读者——兼论语言学转向与历史转向的内在逻辑,《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4钟晓文: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跨文化符号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15肖辛格:结构化推理在汉语语音发展学习中的运用,《语文学刊》
116陈润生: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117李华兵:多模态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118马丽亚; 肖丹:公益广告的多模态意义构建研究,《大学英语(学术版)》
119陈学广:含蓄意指:隐喻与象征,《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120陈学广:含蓄意指:隐喻与象征,《文学评论丛刊》
121宋卫卫:洗化类电视广告语言研究,《山东大学》
122 曹顺庆;赵毅衡:编者按,《符号与传媒》
123 “纪念索绪尔逝世100周年暨索绪尔研究在中国”圆桌会议圆满召开,《外语学刊》
124龙金顺: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修辞学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125高文彬:逻辑语用学探析,《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26俞婕:语法隐喻的元语篇功能与意义进化论,《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127郑小艳:从英汉词汇互借看异语互补,《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128韩蜀君:多模态广告语篇的叙事再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129韩竹林; 胡亚会:象似性视阈下的诗歌翻译——析澳洲诗人格兰•菲利普斯诗歌译作三首,《作家》
130阚安捷:诗歌文本中的象似性与隐喻,《时代文学(下半月)》
131 《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简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2胡易容:论完美符号:“普天同文”的理论构想与传播机制,《国际新闻界》
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类
1葛婷婷:环境艺术设计中符号学的应用探讨,《教育教学论坛》
2吕吉雕: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吉祥图案的隐喻——以蝙蝠纹样为例,《艺术科技》
3赵会娇; 康素娟; 孙玮:符号学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青春岁月》
4符俊霞:符号学在动画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分析,《艺术研究》
5陈丽萍; 郭伟:从陶艺作品《岁月荷莲》中探究其符号学的内涵,《佛山陶瓷》
6钱丽竹: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表征解析,《美术教育研究》
7邹小华:从符号学角度解读绘画作品在《花火》中的特点和作用,《现代企业教育》
8陆培亚,符号学在火花设计中的运用与表现,《青春岁月》
9闫承恂:广告创意的符号学探析,《艺术与设计(理论)》
10吉薇羲:基于符号学角度的图像广告意识形态研究,《青年文学家》
11米柯•鲍尔; 褚素红; 段炼:解读艺术的符号学方法,《美术观察》
12岑国升:现代广告的符号学探析,《设计》
13赵聪寐:信息设计中符号学现象初探,《华东师范大学》
14刘婧:基于符号学的旗袍主题丝巾纹样设计研究,《浙江理工大学》
15朱小粉: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平面广告——以钻饰平面广告为例,《电子制作》
16王小方:基于符号学理论的汉字容错性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湖南师范大学》
17尹坤坤:以符号学方法解析《伯利恒的户口调查》,《美与时代(中)》
18张继泽:浅谈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大众文艺》
19陈健毛; 肖绚:基于符号学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纹饰研究,《中国陶瓷》
20应爱萍:皮尔斯符号学与摄影理论研究,《美育学刊》
21汪雯雯:基于符号学理论的笔具设计研究,《大众文艺》
22王再; 刘佳佳:符号学语境下对摄影纪实性的思考,《创作与评论》
23邱景源:谈符号学设计美学,《艺术与设计(理论)》
24林国胜:从符号学角度谈浙南山区古民宅的门楣设计,《艺术研究》
25陈岩岩:符号学原理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代装饰(理论)》
26赵立娟:Dior真我香水广告的符号学分析,《青年文学家》
27申贻璇:历届全运会会徽设计的符号学解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8尚磊; 刘兮兮:室内陈设设计中的符号学研究,《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9王夏妮; 刘艺杰:对“德芙”巧克力广告的符号学解读,《新闻世界》
30张辉华:基于符号学的现代学院派陶艺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
31肖德荣; 孙湘明:符号学在商业空间设计中的文化传承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2 高德武:Art Deco复兴:解析装饰派风格的符号与语义,《美术大观》
33 许港:浅析视觉文化中的“老照片”现象,《中国传媒科技》
34 杜晨晨:浅谈设计艺术中政治符号的运用,《美术大观》
35刘念; 叶佑天:基于符号学概念下的动画角色探微,《艺海》
36 肖绚; 陈致敏:试论陶艺符号学体系的构建,《江西社会科学》
37 王兰珍:平面设计中的符号表达与应用,《包装工程》
38 王磊; 邹莎莎; 乜洪梅:浅谈《出水芙蓉图》中的符号学,《美术界》
39 芮兰馨:符号文本内外——中国古代屏风图像,《丝绸之路》
40 李晓鲁; 魏杨杨:探讨“空符号”在平面设计艺术中的应用,《作家》
41 刘佳佳:符号学视角中的新闻摄影传播形态,《新闻知识》
42 程靖:符号构建中的材料置换与意义表达,山西大学,硕士
43 李卓:符号学视角下视觉传达领域汉字“图形化”研究,《艺术教育》
44 胡梦梅:论符号学美学视角下的电影海报,《美与时代(上)》
45 刘静:浅谈电影对美术创作的启示,《大众文艺》
46 仲琦:视觉传达设计与符号学,《现代装饰(理论)》
47 何清俊; 叶幼天:电影符号学理论在《DV影像》课程教学中的导入与意义,《大众文艺》,
48 贾冉:广告创意中的符号学研究中国,《校外教育》
49 姚永泳:19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题材漫画中的家庭关系解读,《暨南大学》50 杨岚:论吉祥艺术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陕西教育(高教版)》
51 王菡薇:符号论视阈下的中国书画史研究,《江苏社会科学》
52 李慧:论平面设计中符号的运用,《新西部(理论版)》
53 周午生:水中的理想国——刘《落花游鱼图》图像研究,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4 赵曼如:浅析符号意象在当今广告中的呈现,《美与时代(上)》
55 陈志伟; 陈志敏:探析设计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现代装饰(理论)》
56 姜纬:当霓裳遇到摄影——欧洲三大时装设计师的摄影实践,《读者欣赏》
57 杨梓桐:浅析视觉符号在电视广告设计中的运用,《戏剧之家(上半月)》
58白林坡:形式之维——沃尔夫林与福西永美术史研究的形式主义理论比较,《荣宝斋》
59 余佳维:平面广告的图像编码方式研究——以“三星”系列平面广告为例,《青年记者》
60 藏策:元影像,从影像原点出发……,《中国摄影家》
61 余菲菲:从“图式”到“艺术符号”——对儿童绘画中艺术符号的阐释,《艺术教育》
62 郑英:论东巴象形文字的审美及其应用价值,《武汉纺织大学》
63 孙北辰:油画创作中符号化的探索与研究,《沈阳师范大学》
64 孙扬; 蒋作明:米开朗基罗和科内留斯《最后的审判》绘画理念之比较,《大众文艺》
65 黄志华; 秦楠:客家民俗艺术符号的生成环境研究,《怀化学院学报》
66 许洪林:不要符号的符号,《中国艺术研究院》
67 贺薇:大跃进时期和转型期工人形象的嬗变——对两张照片的文化符号学分析,《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68 张淑萍; 艾丽:文化符号学视野中的陇中民俗剪纸,《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
69 张若曦:从视觉符号学解读编排设计,《大众文艺》
70 徐兰兰:吉祥符号“太极图”与“万字符”之间的异同探究,《山东大学》
71 李新:中国传统视觉符号审美特征的体现,《大众文艺》
72 王春阳; 赵魁林:解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美与时代(上)》
73 应爱萍:西方摄影史学的嬗变与新摄影史,《美苑》
74 张静静:男性时尚杂志护肤品广告的男性形象构建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
75 陆斯文: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重彩画中的运用研究,《广西师范大学》
76 李博:超现实主义摄影在现代平面广告中的应用与研究,《东华大学》
77 陈玮:农村墙体广告传播研究,《四川外国语大学》
78 郝丽敏:数字图形用户界面图标人性化设计,《河北师范大学》
79 崔立豹:“民俗符号”的力量,《山东建筑大学》
80 孟圆圆: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标识系统研究,《陕西科技大学》
81 齐风英:图表在信息传达中的艺术设计方法研究,《齐齐哈尔大学》
82巩佳豪:论汉字图形设计的构成特征—图形化、空间性、模件化,《西安美术学院》
83 李丹:陶艺石榴纹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
84 聂铭洁:论明代永乐红釉瓷的釉色美,《景德镇陶瓷学院》
85 江明; 王强:关乎视觉更关乎历史——评《视觉传达设计史》,《装饰》
86 申飞:二战前的抽象主义艺术与平面设计形式研究,《西安美术学院》
87 许嘉玲:论符号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现代商业》
88 姜晨:能指与所指:符号在广告创意与设计中的运用,《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89 郝孝华:标志设计符号的灵感创意与品牌文化,《包装工程》
90 周博洋; 马本和:空间环境中汉字符号解构研究,《大众文艺》
91赵翔:电影《画皮2》衍生品设计研究,《河北大学》
92覃春铭:黄格胜“山水线描”语言风格的形成,《美术界》
93张晓鹏: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女性传媒形象的流变,《河北大学》
94王晓峰:摄影中的时间概念与时间经验,《文艺研究》
95黄丹丹:谈“何”容易——几何图形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96林嘉熙; 魏艳丽; 周小儒; 宋美慧:浅谈中国纹身艺术中图腾纹饰的文化寓意,《美与时代(中)》
97刘海燕; 宋飞舟:解读玛库的光幻艺术,《美术》
98潘盈汐:伞面上的艺术——福州油纸伞,《青春岁月》
99李光柱:于伯特•达弥施绘画理论初探,《艺苑》
100雷锋钰:从现实主义谈海报创作以《纳税银》为例,《设计》
101李波:腾云元素与平面设计的结合效果分析,《艺术科技》
102张媛:基于消费型社会的商业图像符号表达,《美术教育研究》
103黄媛媛:中西恐怖电影海报构图意义对比分析,《电影文学》
104李鹏:国产动画广告发展策略研究,《山东大学》
105徐伟:彭克绘画艺术研究,《郑州大学》
106邢慧臻; 任培红:会徽意义构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会徽为例,《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07高俊虹:神圣与吉祥——蒙古族图形符号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8王柯; 陈晨:从符号的角度观历外来装饰纹样流变,《艺术与设计(理论)》
109肖丹:信息媒体下“非语言”网络表情符号的视觉情感研究,《包装工程》
110佘振华:以文释画——试析法国华裔作家程抱一文学作品中的中国画论,《安徽文学(下半月)》
111吴文轩:潮州剪纸与民俗符号,《艺术教育》
112赵志策:从语汇因素解读影视海报的视觉传达设计,《电影文学》
113李丹; 杨丰羽:陶艺石榴纹的空间组合探析,《文学教育(上)》
114赵岩; 陈欣:从解析赣傩面具视觉符号中思考本土设计,《中国包装工业》
115张辉华; 蔡锐:冰裂纹的符号现象浅析,《景德镇高专学报》
116陈韵如; 刘婧:解析《美国美人》电影海报的再现意义,《山西青年》
117刘慧:浅析赣南客家民间鞋帽刺绣艺术的符号性,《美术界》
118刘家琛:信息艺术设计中的视觉语言初探,《现代装饰(理论)》
新闻与传媒类
1李晖: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新闻的概念,《中华文化论坛》
2贾毅:节目主持人话语实质特征解析——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与符号学原理,《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沈艾娥:从符号学角度探讨电视专题片之剪辑,《丝绸之路》
4周华设:基于符号学的数字媒体艺术解读分析研究,《数字化用户》
5赵雪; 史成然:浅析微博文本的符号学特征——以电子商务类企业微博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田婉卿:从符号学角度解读法国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中的文化标签,《传播与版权》
7刘小波; 樊冬艳:符号学视阈下《中国好声音》之文化现象解读,《四川戏剧》
8黄立; 白冰:符号学视野下的电视新闻,《符号与传媒》
9姜扬:符号学视角下的儿童形象,《华东师范大学》
10李思屈:当代传播符号学发展的三种趋势,《国际新闻界》
11孔娅妮:基于符号学理论的电视广告研究,《兰州大学》
12孔宇; 金治军:《66号公路》微电影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符号学解读,《科技传播》
13余霞; 崔国春:消费文化下“雷人”时尚的符号学解析——以Lady Gaga为例,《新闻世界》
14傅根清; 余佳维:儿童电视广告中音乐传播的符号学分析,《音乐传播》
15蔡礼彬; 刘雅:基于符号学原理的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研究——以人物篇为例,《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16赵汉卿:论符号学在电影中的作用——以《记忆碎片》、《盗梦空间》为例,《西部广播电视》
17程雅?遥杭钦咝托挛沤谀恐鞒秩舜?バ形?芯浚?渡蕉?Ψ洞笱А?/span>
18张静:论罗兰•巴特符号学与视觉传播理论,《人文杂志》
19赵维康; 陈庆婷:“跨属狂欢”下广告中女性形象符号学分析——以诺基亚N9广告为例,《新闻世界》
20刘倩:电视综艺选秀节目的突破与审美回归——以新闻传播学和符号学视角进行研究,《青年记者》
21李旭璐: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新闻传播》
22蒋晓丽; 李玮:从“客体之真”到“符号之真”:论新闻求真的符号学转向,《国际新闻界》
23傅正科; 刘凯枫:地理符号在民生频道宣传片中的弥撒,《东南传播》
24董炎:符号学视角下的数字出版媒介观,《现代出版》
25刘佳佳:符号学视角中的新闻摄影传播形态,《新闻知识》
26倪思洁:社会符号学视域下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以《人民日报》“身边的感动”专栏为例,《青年记者》
27韩一平; 高鑫; 李艳娥:2013年内蒙古汉语卫视春节联欢晚会的符号学研究,《语文学刊》
28 编者的话,《符号与传媒》
29赵毅衡:《符号与传媒》征稿,《符号与传媒》
30隋岩; 姜楠:能指丰富性的表征及新媒介的推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31户晓坤,消费社会视域下媒介批判理论的范式解读,《云南社会科学》
32沈东:报纸视觉符号传播语境初探,《传媒观察》
33田园:互文理论视域下新闻真实性问题的思考,《新闻界》
34郭晶:诠释网络媒体话语权,《中国广播》
35呼瑶:媒体环境中的符号跳动——在亦虚亦实的空间保持理性,《东南传播》
36徐超超:浅论编码解码理论的积极受众观——受众本体地位的初立,《金田》
37刘耕:《热血高校2》暴力内容解析,《新闻世界》
38乔纳森•比格内尔; 白冰; 黄立:电视新闻符号学,《符号与传媒》
39李平清:作为“译解活动”的媒介实践——海外华文媒体的符号学探察,《“中国梦”世界变局与华文媒体的新使命——第七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
40王卓慧: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中国艺术研究院》
41马西莫•莱昂; 陈杰:编者按,《符号与传媒》
42江根源:媒介建构现实:理论溯源、建构模式及相关机制,《浙江大学》
43肖琳玲:网络传播中舆论关键词(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44张琳娜:公共领域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山东师范大学》
45华骁:新闻联播叙事改革探究,《广西民族大学》
46王以芳:19世纪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研究,《山东大学》
47李立:网络设计师品牌女装的中产阶层身份想象,《苏州大学》
48陈玮:农村墙体广告传播研究,《四川外国语大学》
49孙倩:从偶像符号的消解到消费符号的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
50赵毅衡:《符号与传媒》征稿,《符号与传媒》
51张杰:话语信任与网络群体建构——社会化媒体的信任机制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52冯月季:皮尔斯对当代传播学研究的理论贡献,《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3吴宇: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理论的文化解读与反思,《广西师范大学》
54刘佳:大众传媒中“贵州镜像”的标出性翻转,《当代传播》
55张珂:政治人物服饰的传播学解读,《传媒观察》
56张晓鹏: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女性传媒形象的流变,《河北大学》
57李彬:学术研究与“走转改”——读《大众传播符号研究》有感,《编辑之友》
58王红缨:议程设置与品牌文化——贝纳通广告传播研究,《新闻爱好者》
59韩露露:网络广告与符号消费问题研究,《新疆大学》
60宋瑜:后现代语境下的传媒研究——论戴维•莫利媒介理论对中国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启发,《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1郑颖:分析爱德华多卡茨生物艺术作品揭示的真实性,《艺术科技》
62孔令文; 黄玲:符号意义变化下的抗战剧“变体”,《今传媒》
63程颖:中国元素与文化认同研究,《安徽大学》
64任思慧:图像与文字的关系检视——从柏拉图的图文观出发,《东南传播》
65王俊方:《网络新闻语言的语用分析》书评,《语文学刊》
66傅正科:惩罚之城的形塑——基于《法制新闻》的话语分析,《东南传播》
67 编者的话,《符号与传媒》
68黄立; 白冰:符号学视野下的电视新闻,《符号与传媒》
69 姜扬:符号学视角下的儿童形象,《华东师范大学》
70蒋诗萍:符号势能与国家品牌形象的构建,《中国图书评论》
71王星:中美广告伦理表达比较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
广告与营销类
1吉薇羲:基于符号学角度的图像广告意识形态研究,《青年文学家》
3孔娅妮:基于符号学理论的电视广告研究,《兰州大学》
4刘烨:消费意识形态下大众身份认同的“双重锁链”——基于化妆品广告的符号学解析,《新闻知识》
5刘雨露:麦当劳广告的符号学分析,《四川外国语大学》
6傅根清,余佳维:儿童电视广告中音乐传播的符号学分析,《音乐传播》
7赵立娟:Dior真我香水广告的符号学分析,《青年文学家》
8赵维康,陈庆婷:“跨属狂欢”下广告中女性形象符号学分析——以诺基亚N9广告为例,《新闻世界》
9王夏妮,刘艺杰:对“德芙”巧克力广告的符号学解读,《新闻世界》
10郭露露:浅议嘉士伯啤酒电视广告符号学特点(英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11姜晨:能指与所指:符号在广告创意与设计中的运用,《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12黄祖辉:大学生网络消费文化取向反观,《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3程颖:中国元素与文化认同研究,《安徽大学》
14王玉,乔武涛:修辞幻象在“百年润发”广告中的运用,《今传媒》
15景诗佳:论中国广告中的少数民族元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6饶广祥:元广告:三层区隔与跨层表意,《国际新闻界》
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类
1金德芬:电影《V字仇杀队》的符号学解析,《济宁学院学报》
2刘朝晖:影视符号学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实践——兼谈纪录片《因为爱着你的爱》的拍摄创作,《中国电视(纪录)》
3崔久成:荣誉与幻象——符号学视野下中国电影导演作者论现象探析,《符号与传媒》
4周灵; 张舒予:符号学: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现代远距离教育》
5周凯; 孔阳新照:电影:城市形象营销传播的另类渠道解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6杨雯:日本热血动漫的符号学分析,《新闻世界》
7王豪菁:为电影符号学辩护,《大众文艺》
8张?:《阿凡达》的符号学解读,《电影文学》
9王小英:电影《一九四二》中刺点的符号学解读,《丝绸之路》
10刘海海:体育微电影《跑出我人生》的符号学分析,《传播与版权》
11李旭璐: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新闻传播》
12孟祥:动画设计思维透析——以宫崎骏动画为例,《商》
13袁嘉:电影《人再?逋局??濉返姆?叛Ы舛粒?兜缬拔难А?/span>
14赵弥; 徐宁:论近期国产影视动画中民族元素的运用——以浙江动画为例,《文教资料》
15杜哲:没野心有梦想——对美剧《破产姐妹》的符号学分析,《电影评介》
16李丹:从大众审美角度解读电影符号学的语言体系,《大众文艺》
17黄林诗:豫剧服饰的符号性解析,《大众文艺》
18梁国杰:电影话语多模态连贯叙事的社会符号学视角,《电影文学》
19 吴雷:戏剧符号学之辩,《符号与传媒》
20 刘静:浅谈电影对美术创作的启示,《大众文艺》
21高婧:《围城》电视剧改编的叙事研究,《安徽大学》
22 周闻杰:符号学视角下电影《白鹿原》中“秩序与人性”镜像,《美与时代(下旬)》
23卢晓侠:东北喜剧小品中的乡土符号及其意义,《新世纪剧坛》
24 张锐颖:用符号的观点看电影,《新闻传播》
25 李珊:十字街头的歌声魅影——浅谈电影《如果•爱》中的音乐叙事,《青年文学家》
26张颖:女性电影中的“想象的父亲”与“雌雄同体”,《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7聂洲:蒂姆•伯顿的影像叙事风格分析,《时代金融》
28 黄丹丹:浅析《夜宴》中婉后的服饰色彩变化,《艺海》
29马小涵:电影语境分析,《大众文艺》
30 叶佑天:符号学语境:动画形象的中日美特征比较探究,《电影评介》
31 郑哲:《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符号游戏,《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32周飞碟:定格动画角色设计中的符号化解析,《艺术科技》
33安德烈•埃尔博,吴雷:阅读表演艺术——提炼在场主题,《符号与传媒》
34刘鹏宇:视觉影像中的北方民俗符号研究,《大众文艺》
35吴娟,石婷婷:后现代符号经济《阿凡达》的文化博弈:“商业化生产”与“神话式生存”,《电影评介》
36 吕建平:浅论戏曲道具的符号性,《剧影月报》
37王艳丽:透视电影中有关“青春记忆”的电影符号——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例,《电影评介》
38熊英,肖雅荃:小众电影的传播力解构,《电影评介》
39 蔡东民:李渔戏曲编剧研究,《上海戏剧学院》
40雷婷,陶圆:电影《泰?濉返暮笙执?饕迳?史治觯?洞笾谖囊铡?/span>
41文烨:镜头运动的叙事职能,《中国艺术研究院》
42 魏帅:从产业角度探析当下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山东师范大学》
43张蓓: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44 董一知:中美灾难片的文化差异分析,《兰州理工大学》
45王晓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湖北工业大学》
46 张红革:女性编剧视角下女性形象研究,《河北师范大学》
47古霄:女性电影的主体性研究,《广西师范大学》
48 邓伍英:论影视服饰语言的指代意义,《文艺研究》
49 赵翔:电影《画皮2》衍生品设计研究,《河北大学》
50 李高华:欧洲及美国的女性先锋电影,《电影文学》
51 张洪友:标出性与好莱坞电影的“现代战争神话”——从标出“他们”到征讨“它们”,《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 周燕:叙事方式在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宫崎骏作品为例,《新闻世界》
53 何成洲:性别与电影交叉研究的多元视角——《性别与中国电影》简述,《妇女研究论丛》
54黄??k:悲情的“殉道者”——对谍战片中女性死亡现象的分析,《金田》
55 李鹏:国产动画广告发展策略研究,《山东大学》
56 闫振惠,胡友珍:李玉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立场及其不彻底性刍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7 白添夫:《游戏时间》——符号表意的谎言游戏,《丝绸之路》
58濮波:“图形转换”:一种横剖面式全景空间的后现代审美,《四川戏剧》
59陈洁,吕文静:传统淮剧服饰的艺术符号探析,《现代装饰(理论)》
60 邸馨瑶:云图——人类命运的轮回之图,《青年文学家》
61马旭:轻笺薄纸间窥一代名伶——浅析《梅兰芳》中“纸”的意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2安德烈•埃尔博,吴雷:阅读表演艺术——提炼在场主题,《符号与传媒》
63吴雷:戏剧符号学之辩,《符号与传媒》
64 崔久成:荣誉与幻象——符号学视野下中国电影导演作者论现象探析,《符号与传媒》
世界文学
1 王一平,于梦泠:从符号学视角看《红与黑》电影的改编,《经营管理者》
2 李小华:符号学视角下《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大众文艺》
3 周重嘉:结构主义符号学文学批评实践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4 徐红:艾米丽•迪金森死亡诗歌的符号学阐释,《东北农业大学》
5 陈琳:显性在场隐含交际——《汤姆•琼斯》叙述者之符号学解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6 崔晓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象征——重要意象的符号学分析,《青年文学家》
7陈景行:以符号学理论解读石黑一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后殖民特征,《青年文学家》
8 胡学宏:从符号学视角评析济慈的《秋颂》,《芒种》
9 杨越华:无法消解的意识形态——解读《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中人文论丛》
10杨青青:文本结构的智力——《草莓冰淇淋苏打》的符号矩阵解读,《青年文学家》
11 陈蓉:《霍华德庄园》中巴斯特形象的符号学分析,《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2 张?:真正的诗歌在于意义——试论洛特曼的诗歌符号学理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3 郭继伟:米兰•昆德拉作品的符号意向分析,《山东大学》
14 孙宇,曹雷雨,王天昊:浅析戏剧的符号系统:戏剧符号学视角,《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15 魏全凤:边缘主体的存在轨迹——华裔文学研究的存在符号学视角,《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17 彭佳:符号“时空体”:论美国原住民女性作家戴安娜•葛兰西的《石头心:莎卡嘉薇雅》,《当代文坛》
18 李静:中西博学小说的传统与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 劳马:巴赫金的狂欢,《作家》
20叶静静: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秋”观念,《华东师范大学》
21 张?:洛特曼与巴赫金在俄国形式主义上的对话,《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 姚绚文:后现代语境中对吉本芭娜娜文学作品互文性的解读——以小说《N•P》为中心,《经济与社会发展》
23 吴丽聪: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叙事单元及魅力解析,《作家》
24林咏:后现代文本的想象力符号学——从《冠军早餐》与《百亿万首诗》看后现代“超文本”写作,《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5 熊欣欢,张成文:《鸡舍华人》中华裔身份的构建——社会符号学的视角,《科教文汇(中旬刊)》
26 郭聪修: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广西师范大学》
27 杨晓辉:日本当代生态文学研究,《吉林大学》
28 方莹:论苏珊•桑塔格的“坎普”,《金田》
29 申圆: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敦映像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
30 李薇:“文学研究中的哥白尼革命”:国内洛特曼研究述评,《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1 吴朝凤,吕春媚:田纳西•威廉姆斯戏剧中的色彩符号世界,《鸡西大学学报》
32 蒋锐:赫尔曼•黑塞长篇小说《罗斯哈尔德》中的空间解析,《四川外国语大学》
33 陶桃:作为“开放的作品”的《玫瑰之名》,《黑龙江大学》
34 文玲:非理性的文与理性的分析法——论罗兰•巴尔特后期文论思想的一个矛盾,《符号与传媒》
35 赵静,吕春媚: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的历史隐喻,《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6 王睿:翁贝托•埃科《玫瑰的名字》互文性问题研究,《山东大学》
37宫宝荣:从《女仆》看热奈早期戏剧的“行动”特征,《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
38 张艺:“自性”:苏珊•桑塔格“反自传性”小说的自传性写作——《恩主》中“冲破教堂屋顶之梦”的诺斯替教符号研究,《符号与传媒》
39 李薇:“奥波亚兹传人”:洛特曼与俄国形式主义,《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0 高春燕,许庆红:《时时刻刻》与《达洛维夫人》的互文分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1 王天昊,廖华英,薛岩:荒诞派戏剧的符号表达——以《等待戈多》为例,《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42 李玉花:巴罗达太太:对话中的永恒艺术魅力——评凯特•肖邦的《一位正派的女人》,《俄罗斯文艺》
43 郝玉娟:埃柯小说创作初探,《芒种》
44 王海霞:《爵士乐》的喻指性分析,《山东大学》
45 马鑫:《奇异的插曲》的狂欢化研究,《郑州大学》
46 佘振华:以文释画——试析法国华裔作家程抱一文学作品中的中国画论,《安徽文学(下半月)》
47 李英,李卫东:《达洛维夫人》与《时时刻刻》的互文性分析,《短篇小说(原创版) 》
48 董菊霞:论《息•望•忆》中的色彩符号,《芒种》
49 张艺:“自性”:苏珊•桑塔格“反自传性”小说的自传性写作——《恩主》中“冲破教堂屋顶之梦”的诺斯替教符号研究,《符号与传媒》
50 文玲:非理性的文与理性的分析法——论罗兰•巴尔特后期文论思想的一个矛盾,《符号与传媒》
51 赵桂莲,崔艺?:俄罗斯文学,《北京社会科学年鉴》
52 杨越华:无法消解的意识形态——解读《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中人文论丛》
53 陈琳:显性在场隐含交际——《汤姆•琼斯》叙述者之符号学解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外国语言文字
1王冬梅:符号学下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言内意义,《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 张?:符号学视阈下的大学英语诗歌教学——以《新标准大学英语》教材为例,《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3 张敏,胡艳山:从符号学角度谈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译,《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蔡馥谣:从符号学角度看《红楼梦》中色彩符号“红”与“绿”的德译处理,《西南交通大学》
5 陶妍婷:从符号学角度论俄译汉翻译等值问题,《吉林大学》
6 董梅: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回目翻译,《华北电力大学》
7 卢小梅: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奥运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江西财经大学》
8 张荞荟,胡璇:BBS论坛中字母使用的功能分析,《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
9 姜奕村:故事的逻辑:一则故事的叙事符号学分析,《海外英语》
10彭安辉,李延林:社会符号学视角下英语《圣经》的汉译——以《雅歌》的三种汉译本为例,《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11 田希波:基于社会符号学的公示语翻译研究——甘肃省部分城市的个案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 于婷:浅析《江城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意义传递——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学理论》 13 彭安辉,唐梅秀:从社会符号学看英文圣经词汇的汉译——以和合本圣经译本为例,《文史博览(理论)》
14彭安辉:从社会符号学角度谈英语圣经习语的翻译,《作家》
15 冯霞:皮尔斯符号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牡丹江大学学报》
16 刘倩:浅析“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应用,《安徽文学(下半月)》
17 李颖:符号学意义观下的高等院校英语词汇教学,《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18 杨露: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旅游文本英译的指导作用研究之我见——以上海博物馆为例,,《青年文学家》
19 宇清:评《译学与跨文化传播》一书,《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 高海燕:基于哈蒂姆—梅森语篇类型学的语篇翻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1 叶静静: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秋”观念,《华东师范大学》
22 王晓梅:The Analysis of Multimodal Metaphor,《黑龙江大学》
23 韩占东,詹欢:也谈文学作品的可译性,《青春岁月》
24 毛现桩:社会符号学视阈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多模态性分析,《安阳工学院学报》
25 李燕:《翻译跨越疆界》翻译报告,《四川外国语大学》
26 吕立超:书法相关文本英译的符号意义再现,《北京外国语大学》
27 刘健刚,储琢佳,赵力:语音文本的标点符号特性初探——“英语口语机考评分系统的建模与应用”标点符号的理论建模,《语言科学》
28 傅恒倩:中学英语教科书语篇概念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浙江工商大学》
29 瞿转意:模因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互文性研究,《成都理工大学》
30 李明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多模态分析,《聊城大学》
31 郭丁菊: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东北农业大学》
32 甄娟:中国女性翻译与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的比较研究,《山东师范大学》
33 刘文婷: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实证研究,《西南大学》
34 杨娴: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汉英变译研究,《江西财经大学》
35 于洋:基于语料库的环境话语中的联合研究,《山东大学》
36 潘思光:认知因素对口译初学者汉英交替口译中表达对应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
37 刘爽:英语商业广告中语法隐喻的系统功能研究,《内蒙古大学》
38 张莉:英语环境新闻的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建构,《齐齐哈尔大学》
39 李娟:英汉化妆品广告语的认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40 张金锋:诗歌象似性翻译研究,《曲阜师范大学》
41 张楠:多模态理论视角下中英文环保广告的对比研究,《山西师范大学》
42 张驰:O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Terminologies,《中国政法大学》
43 王晓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湖北工业大学》
44 陈甜:模因论视角下英语新闻标题的互文性分析,《湖北工业大学》
45 黄忠廉,贾明秀:释“对译”,《上海翻译》
46 陈丽娜: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理解研究,《河北大学》
47 魏鹏,张发祥: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解读商业新品发布会——以苹果公司ipad发布会为例,《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48 石春煦:电视英语教学节目的多模态元素对比分析——以“动感英语”两个栏目为例,《莆田学院学报》
49 彭宣红: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和信息差的弥补探析,《时代教育》
50 张艳余:互文性视角下《儒林外史》的英译,《郑州大学》
51 郑小艳:从英汉词汇互借看异语互补,《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52 吴玲娟:多模态英语教学对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影响实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
53 赵清丽:英语学习者目标语语类素养的培养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建筑科学与工程
1 杨钏,张兴国:基于符号学的传统江南园林空间浅析,《室内设计》
2 黄浩,张鲲:从符号学角度探讨郭沫若文化区空间环境设计,《现代城市研究》
3唐洪滨:探究符号学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现代园艺》
4 钱丽竹: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表征解析,《美术教育研究》
5 吴睿:符号学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电影评介》
6欧阳雯倩:苏州园林意境的符号学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7 王?:以符号学的视角谈建筑形态,《现代装饰(理论)》
8 陈楠:符号学视野下的基督教建筑设计方法探讨,《山东大学》
9 吴道义:符号学视角中的建筑设计创作方法探析,《巢湖学院学报》
10 葛小玄,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创造新形式中的应用,《安徽建筑》
11 李鑫,沈守云,詹文:湖南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符号的解读,《黑龙江农业科学》
12 郑荣:试论建筑符号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山西建筑》
13 吴丹倪:谈环境设计中的“虚拟符号”,《科学之友》
14张恒,李俐:重读“意”与“境”——再看苏州园林,《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5陈志伟,陈志敏:探析设计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现代装饰(理论)》
16 尹国均,李丽霞:中国古代建构件的意义,《重庆建筑》
17 周延伟:四合院空间环境在室内设计中的符号化表达,《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18 赵天宜:浅谈中国传统建筑符号性的运用,《教育教学论坛》
19张志鸿,张萍:基于地域文化的安徽六安市公共设施设计探析,《科技信息》
20 刘军平:反思作为社会性符号的地标建筑,《美术观察》
21郎维宏:简析建筑符号的特点及运用,《建筑》
22 艾翔: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空间设计中的建构与应用,《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3 李鑫:湖南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符号的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4黄爽:齐文化造型语汇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青岛理工大学》
25顾红男、聂天奋:建筑方言符号构建研究——以贵州遵义地区为例,《室内设计》
26吴明:浅析崇左市市政广场及其周边建筑中设计符号的应用,《大众文艺》
27任翔:空间导识系统的分析以及在操作系统中的应用,《产业与科技论坛》
28王露荷:装饰与符号,《大连理工大学》
29邱海东:室内空间设计之隐喻性与叙事性手法研究,《美术大观》
30吴承钧、褚楚:地域文化符号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徽州文化符号,《中国包装工业》
31周然:王家大院中的传统符号文化,《现代装饰(理论) 》
32师海珊:唐文化符号在西安景区照明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陕西科技大学》
33肖俊杰:表意学原理在现代办公空间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西南交通大学》
34罗雯:武汉与恩施地域性民俗景观符号之比较,《武汉理工大学》
35孙文清:符号的转译——以象山校区为例谈王澍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山东工业技术》
36白汶灵; 黄华明:浅议广州骑楼符号特征及应用,《浙江建筑》
37郝阿娜; 夏柏树; 路旭; 关山: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民居建筑风格中的传承与诠释,《小城镇建设》
38罗仕棋: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分析,《福建建材》
39朱晓璐:基于叙事学的景观空间体验研究与应用,《西南交通大学》
40鲁文婷; 裴昊; 邢文君:图书馆室内设计的地域性符号表现初探,《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41王惠:赖特的砖材料细部做法中的水平性,《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42吴娟:论解构主义建筑的意识形态语言——以弗兰克盖里的作品为例,《金田》
43王丽; 陈帆:建筑的符号语言——LYONS事务所作品分析,《建筑与文化》
文艺理论类
1盛佳: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论罗兰•巴特对视觉图像的符号学分析,《西南交通大学》
2王珊珊:学习艺术学与符号学的一点启示——艺术作品是一种符号,《北方音乐》
3伏飞雄:从符号学定义艺术,《社会科学》
4蔡馥谣:从符号学角度看《红楼梦》中色彩符号“红”与“绿”的德译处理,《西南交通大学》
5董梅: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回目翻译,《华北电力大学》
6赵静蓉:文化记忆与符号叙事——从符号学的视角看记忆的真实性,《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肖娴:论文学翻译的符号美学,《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8穆纪光:敦煌艺术史的符号学视看方式,《甘肃社会科学》
9史洁:文本学视野下的多元文本阐释,《求索》
10伏飞雄:从物、符号构成的世界全域看文艺——赵毅衡教授的“艺术符号论”述评,《当代文坛》
11张新军:评瑞安《故事的变身》,《符号与传媒》
12李静:中西博学小说的传统与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3张瑞蕊:探析当代艺术中女性形象的符号特征,《西安美术学院》
14张道振:言语行为理论和小说翻译中的组篇机制,《英语教师》
15汤炀:形象学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重建,《黑龙江大学》
16苏敏:文学符号学构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7唐小林:历险可能世界:百年符号诗学概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8胡桂芬:浅议艺术创作的语言与符号,《北方经贸》
19赵毅衡:论底本:叙述如何分层,《文艺研究》
20陈继玲:美国文化的崛起,《吉林大学》
21姚灏娟:艺术创作中的符号及其审美特点,《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2陈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历史价值研究,《江南大学》
23郭丁菊: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东北农业大学》
24甄娟:中国女性翻译与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的比较研究,《山东师范大学》
25席志武:德里达解构思想对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的意义,《美与时代(下) 》
26崔立豹:“民俗符号”的力量,《山东建筑大学》
27张金锋:诗歌象似性翻译研究,《曲阜师范大学》
28申飞:二战前的抽象主义艺术与平面设计形式研究,《西安美术学院》
29樊清熹:后现代视角下的涂鸦艺术研究,《武汉理工大学》
30郭春宁:“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转换——《理论在美学中的地位》与《艺术不是什么》的艺术观辨析,《艺术教育》
31朱婷婷:小说空间点的符号功能,《俄罗斯文艺》
32陈定家:超文本与“书的未来”,《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33彭宣红: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和信息差的弥补探析,《时代教育》
34张艳余:互文性视角下《儒林外史》的英译,《郑州大学》
35韩竹林; 胡亚会:象似性视阈下的诗歌翻译——析澳洲诗人格兰•菲利普斯诗歌译作三首,《作家》
36李薇:洛特曼与苏俄文论变迁,《哈尔滨学院学报》
37左茜茜:澳洲土著艺术与其符号阐释,《美与时代(中) 》
38张新军:评瑞安《故事的变身》,《符号与传媒》
39陈定家:超文本与“书的未来”,《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40宋文,张云:探求他者:维多利亚·维尔比的表意学浅析,《符号与传媒》
中国文学类
1李心释:当代诗歌的意象问题及其符号学阐释途径,《学习与探索》
2马文美: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历史、身份、自我——以符号学为工具考察薛忆沩三篇历史题材小说,《符号与传媒》
3白锡汉:符号学视野下的“巧女”故事,《语文学刊》
4杨夏月:花开花落之间——简论《辛夷坞》的象征意味,《名作欣赏》
5乔?:理性视野背后的情感溢出——浅从符号学视角赏析牛汉《悼念一棵枫树》与穆旦《智慧之歌》,《名作欣赏》
6严志军; 张杰:苏俄文艺符号学在中国的接受与变形,《江海学刊》
7王永祥:符号矩阵与小说空间点:文学叙事文本的符号学分析研究,《俄罗斯文艺 》
8高婧:《围城》电视剧改编的叙事研究,《安徽大学》
9韩丕龙; 周玲燕; 吴苹:胶东半岛海洋神话符号提炼与景观转化,《大众文艺》
10王西平:理解艾柯,从误读开始(外一篇) ,《文学界(原创版) 》
11祝东:文本释义中的意向性问题:以古典诗歌为例,《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2张勐:服饰背后的多重符码——从张爱玲的《更衣记》到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文艺争鸣》
13朱恒:中国诗学论争:路向、焦点及动因,《求索》
14唐小林:构建符号帝国:赵毅衡的形式-文化论及其意义,《当代文坛》
15王小英:汉字的情感与文化——读孙海芳《这些字,那些事》 ,《丝绸之路》
16孙德喜:符号学视野中的诗歌史理论建构——评董迎春《走向反讽叙事——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研究》,《符号与传媒》
17王彩君: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身世还是语境?——对话剧《雷雨》部分台词的戏剧符号学分析,《剧作家》
18张永华:宋惠莲的悲剧:一种身份符号学解读,《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19 编后记,《文化与诗学》
20邵静:试论《边城》中的话语分歧及语言散漫,《丝绸之路》
21蔡东民:李渔戏曲编剧研究,《上海戏剧学院》
22张蓓: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23杨晋鲁:《油菜花开》篇章语义网络研究,《渤海大学》
24曹文慧:浅析互文性理论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东岳论丛》
25杨正勇:让父亲的“背影”转过身来——朱自清《背影》的符号意象解读,《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6朱静媚:唐诗中那一抹青色,《暨南大学》
27刘小波:反讽的编码与解码:“下半身”诗歌写作的价值重估,《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
28徐兆熊:弦外之音也绕梁——《红楼梦》双关艺术手法拾零,《江海纵横》
29李敏:奇异的“行动元”——论《赤脚医生万泉和》中的人物形象,《青春岁月》
30孙德喜:符号学视野中的诗歌史理论建构——评董迎春《走向反讽叙事——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研究》,《符号与传媒》
31马文美: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历史、身份、自我——以符号学为工具考察薛忆沩三篇历史题材小说,《符号与传媒》
文化与文化经济类
1周默:符号学视角下长白山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中国报业》
2陈晶; 王宇翔:符号学视角下自然旅游客体文化开发初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
3田婉卿:从符号学角度解读法国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中的文化标签,《传播与版权 》
4彭祖鸿; 郭蔓娜:符号学视阈下禾楼舞仪式道具的文化信息研究,《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
5吴进; 唐之斌:哪吒神形象的文化符号学解读,《文史杂志》
6曹丹丹:法国沙龙文化在中国的引入与融合,《法国研究》
7马西莫•莱昂; 钱亚旭:从理论到分析:对文化符号学的深思,《符号与传媒》
8杨正军:太平鼓的文化符号学解读,《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李德琦: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快感构想,《四川外国语大学》
10谢小童:试论本土文化符号重构策略,《学术交流》
11叶静静: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秋”观念,《华东师范大学》
12张伟锋:中原文化品牌的符号化建构,《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3刘鹏宇:视觉影像中的北方民俗符号研究,《大众文艺》
14王春阳; 赵魁林:解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美与时代(上) 》
15谭善明:论罗兰•巴特的文化修辞学,《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邓艮:符号泛滥导致当下社会符号灾变?——兼谈赵毅衡的“形式-文化学批评”,《理论月刊》
17王欢妮:李白文化的符号意义解读,《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18李毓:传承与创新:民俗文化的舞台化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19师海珊:唐文化符号在西安景区照明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陕西科技大学 》
20石雯:理想大众与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华中师范大学》
21何苗; 刘研:国际视野中的文化产业研究路径变迁,《天府新论》
22徐维群:论客家文化符号在“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产业合作中的功能与运用,《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3刘亚丁:孔子形象在俄罗斯文化中的流变,《东北亚外语研究》
24孟蒙:岜沙苗族部落火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贵州体育科技》
25贾焕杰:从古典著作中探析河洛文化话语资源,《芒种》
26赵星植:礼物作为社会交流符号的诸种类型,《江苏社会科学》
27马西莫•莱昂; 钱亚旭:从理论到分析:对文化符号学的深思,《符号与传媒》
28 陆正兰: 情感焦虑:当代歌曲一个特殊主体的符号学分析,《江苏社会科学》
29何一杰:手机铃声的符号学分析,《丝绸之路》
30韩旭:从哈贝马斯理论角度看弗朗索瓦•于连的意义论研究,《中外文化与文论 》
31陈继玲:美国文化的崛起,《吉林大学》
32魏帅:从产业角度探析当下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山东师范大学》
33何苗,刘研:国际视野中的文化产业研究路径变迁,《天府新论》
34徐维群:论客家文化符号在“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产业合作中的功能与运用,《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5左茜茜:澳洲土著艺术与其符号阐释,《美与时代(中)》
轻工业手工业类
1张晓凤:凯蒂猫品牌神话符号学解析——从“图案”到“图腾”,《现代商贸工业》
2刘婧:基于符号学的旗袍主题丝巾纹样设计研究,《浙江理工大学》
3王明昱; 朱华:符号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教育教学论坛》
4刘婧; 张聿:基于符号学的现代旗袍主题丝巾纹样设计研究,《现代装饰(理论) 》
5郑芳琴; 张志新; 李雪枫:从符号学角度谈线在服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商》
6曹向晖; 彭璐:结构主义符号学视野中的《小说月报》封面设计(1910-1931) ,《中国美术 》
7邵长玲:服饰符号从结构到解构的嬗变,《黑龙江大学》
8杨艳红; 张海敏; 孙景荣: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现代家具设计探析,《西北林学院学报 》
9蒋煜; 张乘风:高迪符号化设计意识形态的批评性分析,《家具与室内装饰》
10段晓昀; 王英莉:东明猫头鞋的装饰特色解读,《装饰》
11王晓曼:浅析服装符号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作用,《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
12李熠:成衣缝制工艺设计符号学表意分析,《纺织科技进展》
13吴可:土家族服饰独有视觉符号价值初探,《武汉纺织大学》
14王罗:国内奢侈品品牌服装产品设计研究 《东华大学》
15常静:基于符号消费视角的服饰时尚解读以及媒体效应分析,《武汉纺织大学》
16林金:老年卫浴产品的语意学研究,《湖北工业大学》
17周春晖; 王冠博; 陈圆:现代桌案家具的语义传达,《包装工程》
18张珂:政治人物服饰的传播学解读,《传媒观察》
19薛坤:传统家具的结构特征与符号语义研究,《包装工程》
20胡晓阳:视觉传播语境下女性内衣功能变化的原因探究——以《维多利亚的秘密新品发布会》为例,《新闻世界》
21张傲然:文化符号在中国白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设计》
22陈洁; 吕文静:传统淮剧服饰的艺术符号探析,《现代装饰(理论) 》
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类
1齐秀芝:符号学视角下产品设计表现研究,《机械设计》
2陶丽:基于符号学的商品形态设计与功能价值研究,《包装工程》
3康红娜; 廖建军:从符号学角度论湖湘文化产品设计,《大众文艺》
4庄德红:符号学视角下的产品体验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5田蕴; 刘猛:产品语意交互在公共空间产品造型设计上的应用,《设计 》
6王晓庆:符号学在女性保健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包装学报》
7赵颖; 徐孝雅:压滤机产品外观设计中色彩及符号的应用,《过滤与分离》
8刘岩妍:“师法自然”的现代包装设计探析,《艺术科技》
9孟新宇:符号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与案例研究,《现代装饰(理论) 》
10王虹:符号消费——设计形态背后的秘密,《包装世界》
11朱太平:基于SAPAD的气压式喷雾浇花用水壶设计研究,《武汉理工大学》
12张乾:基于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江南大学》
13郭琳:经典国货文化记忆的传承与再生设计研究,《江南大学》
14张蓝天:维度转换原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中央美术学院》
15马宇飞:现代时尚产品性别差异化设计研究与探讨,《陕西科技大学》
16钟蕾; 黄楚峰: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情感表达,《艺术与设计(理论) 》
17杨玲:基于语意学的产品文化意味表达研究,《包装工程》
18杨焕: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武汉理工大学》
19陈静:从语义学的角度看现代产品设计,《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王建梅:产品设计符号的情感表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1施鑫: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概貌,《美术界》
旅游类
1陈晶; 王宇翔:符号学视角下自然旅游客体文化开发初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
2陈丽萍; 郭伟:从陶艺作品《岁月荷莲》中探究其符号学的内涵,《佛山陶瓷》
3伍婷:基于符号学原理构建桂林旅游形象文化要素体系,《旅游纵览(下半月)》
4陈健毛; 肖绚:基于符号学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纹饰研究,《中国陶瓷》
5张辉华:基于符号学的现代学院派陶艺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
6王峰; 明庆忠; 熊剑峰:旅游符号学研究框架体系的建构,《旅游论坛》
7黄艳:旅游景区英文标识语的符号功能缺失分析——以桂林七星景区为例,《社会科学家》
8肖绚; 陈致敏:试论陶艺符号学体系的构建,《江西社会科学》
9郑哲:文化旅游的符号建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黄志华; 秦楠:客家民俗艺术符号的生成环境研究,《怀化学院学报》
11张淑萍; 艾丽:文化符号学视野中的陇中民俗剪纸,《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 》
12高红旗:基于符号感知的婺源旅游形象研究,《北京林业大学》
13刘鹏宇:视觉影像中的北方民俗符号研究,《大众文艺》
14符灵芝; 蔡君:大众传播媒介符号对游客感知形象的影响研究,《河北林果研究》
15陈岗: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及其研究展望,《旅游科学》
16 潘盈汐:伞面上的艺术——福州油纸伞,《青春岁月》
17 吴文轩:潮州剪纸与民俗符号,《艺术教育》
18 李丹,杨丰羽:陶艺石榴纹的空间组合探析,《文学教育(上)》
19 赵岩,陈欣:从解析赣傩面具视觉符号中思考本土设计,《中国包装工业》
20 张辉华,蔡锐:冰裂纹的符号现象浅析,《景德镇高专学报》
21 刘慧:浅析赣南客家民间鞋帽刺绣艺术的符号性,《美术界》
哲学类
1陈道德:符号学是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的更优范式,《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曾祥云:从符号学观点看公孙龙的兼名独立性思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杨建坡:西方哲学符号学思想的发展——兼论卡西尔的符号学思想,《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张碧:评佩特丽莉与庞奇奥论沙夫的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符号与传媒》
5张碧:批判立场陈述与多元方法整合——论斯图亚特·霍尔的符号学观及符号学实践,《社会科学》
6苏珊·.佩特丽莉,奥古斯都·庞奇奥,张碧:亚当·沙夫马克思主文思想中的人文主文、语言哲学及社会批判,《符号与传媒》
7李幼蒸:论“重读胡塞尔”的意义,《山东社会科学》
8刘鹏:与拉图尔一起生活在非现代的世界之中——评拉图尔的《我们从未现代过》,《科学与社会》
9余达忠:作为文化符号的杨时的意义解读——兼及杨时出生地争论的符号学分析,《三明学院学报》
10周嘉昕:鲍德里亚之后,再无政治经济学批判?,《南京社会科学》
11张云龙:皮尔士与交往哈贝马斯,《西部学刊》
12蓝江:对象-物、符号-物、价值-物——对鲍德里亚的objet概念的辨析,《现代哲学》
13裴云:论波德里亚与麦克卢汉的学术纠葛,《作家》
14刘小军:物—符号—消费,《华东师范大学》
15唐珂:论“Umwelt”概念的传承流变,《江汉论坛》
16董明来:符号现象之为谜题:对西尼的回应,《符号与传媒》
社会学及统计学
1瞿明安,陈玉平:论符号学与象征人类学的渊源关系,《青海民族研究》
2马士超:基于豆瓣网的“文艺小清新”用户研究,《武汉理工大学》
3刘丽:于结构与解构之间,颠覆亦上升——评罗伯特·霍奇与冈特·克雷斯的《社会符号学》,《符号与传媒》
4赵毅衡:文化表述与人类学研究本质追问,《社会科学家》
5姚永泳:19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题材漫画中的家庭关系解读,《暨南大学》
6叶隽:侨易现象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张智庭:解读“罗马柱”,《符号与传媒》
8费勇,林铁:文化研究的人类学面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陆正兰:流行歌曲:性别符号学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湖南社会科学》
10李倩:地方何在?知识何为?——简评《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民间文化论坛》
11张静: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舞蹈及其解析,《中国艺术研究院》
12张晓鹏: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女性传媒形象的流变,《河北大学》
13韩露露:网络广告与符号消费问题研究,《新疆大学》
14向虹瑾:文化的解释:民族“志”的书写问题,《百色学院学报》
15孟蒙:原始部落火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岜沙苗族人类学田野调查,《当代体育科技》
16孙倩:从偶像符号的消解到消费符号的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
17姜海涛: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解说,《北方论丛》
音乐舞蹈类
1赵书峰:仪式音乐文本的互文性与符号学阐释,《音乐研究》
2陆正兰:音乐·媒介·符号——音乐符号学文集,《音乐传播》
3刘经树:音声缭绕无言词——论有解说的音乐与独立音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4徐佳莹:钢琴演奏的体态语,《音乐时空》
5陆正兰:流行歌曲:性别符号学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湖南社会科学》
6王?: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民俗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学院》
7张静: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舞蹈及其解析,《中国艺术研究院》
8毛玉霞:民间舞蹈逛荡灯的地方性解读,《辽宁大学》
9易冠男:民族民间道具舞蹈创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
10王洋:分析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音乐大观》
11魏晓凡:“标识歌曲”的概念提出及其研究意义,《音乐传播》
12李悦平:论消费文化视野下西方流行乐器在中国的发展——以布鲁斯口琴为例,《音乐探索》
13何一杰:当代音乐的伴随文本依赖——从“音乐发烧”现象出发,《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4刘囡囡:从《敦煌佛印》看中国敦煌舞蹈的审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15马晓霜:重视中国本土文化——学习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新课程学习(上)》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类
1周明超,何良泉:符号学视野下多媒体学习理论新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朱永海,张舒予:知识视觉表征:知识可视化的实践途径,《电化教育研究》
3《教科书的农村适切性研究》简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程然:“符号自我”的构建与当代教育的使命,《课程教学研究》
5王莹:多媒体教学软件视觉信息设计策略研究,《沈阳师范大学》
6张征:基于“设计”理念的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
7于国树,徐林松:后现代视野中的教育技术符号观,《课程教育研究》
8杨四耕:关于高效教学经验“命名”的若干思考,《当代教育论坛》
9郭宁,郭洁:教师多模态识读能力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生发,《当代教师教育》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类
1陈琰:符号学视角下手机软件界面设计的文脉性,《大众文艺》
2田梓林:诠释游戏动漫设计中的符号学,《青年文学家》
3陈一慧:图形与图形设计,《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4张乾:基于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江南大学》
5王莹:多媒体教学软件视觉信息设计策略研究,《沈阳师范大学》
6黄立鹤,何继红:从《Routledge多模态分析手册》看多模态语言研究,《语言教育》
7李少波,魏勇,李楚阳,李蒙:基于SVG的地图符号描述模型设计,《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体育类
1杨正军:太平鼓的文化符号学解读,《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李川,杨志俊:体育文化传播与城市形象构建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3代刚:贵州苗族独木龙舟的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察,《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4刘占鲁,郏孙勇:论奥林匹克语境下武术话语权力的缺失,《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5孙亮亮: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石桥火龙考,《长春大学学报》
6孟蒙:岜沙苗族部落火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贵州体育科技》
7孟蒙:原始部落火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岜沙苗族人类学田野调查,《当代体育科技》
企业经济类
1温汉华:从符号学视角论品牌传播的目标与原则,《新闻知识》
2张晓凤:凯蒂猫品牌神话符号学解析——从“图案”到“图腾”,《现代商贸工业》
3周凯,孔阳新照:电影:城市形象营销传播的另类渠道解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4温汉华:论品牌符形的创建,《商业时代》
5宋向华:关于品牌的美学研究,《美与时代(上)》
6乔春梅:色彩符号与品牌形象色彩,《华章》
中等教育类
1方小凤:互文性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教学与管理》
2史洁: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研究,《山东师范大学》
3李明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多模态分析,《聊城大学》
4贺娜: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及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教学探讨,《广西师范大学》
5尹润萍:“视”学音乐——音乐课堂“可视化”教学活动研究,《音乐天地》
6周一妍:菲利普斯埃克塞特的秘密,《科学大观园》
民族与宗教类
1彭佳:民族符号学研究综述,《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余杰:黎族文身文化的身份认同研究,《民族论坛》
3扎曲:桑耶寺曼荼罗研究,《西藏大学》
4林阳华:符号学视域下沈与求奏疏多样化意义的传达与接受,《文艺评论》
5袁宝明:符号的隐喻——回族拱北研究,《青年文学家》
6王以芳:19世纪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研究,《山东大学》
7董琳:宗教文化中空间的符号表征和实践,《中央民族大学》
8刘鹏宇:视觉影像中的北方民俗符号研究,《大众文艺》
9王?: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民俗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学院》
美学类
1苏保华,王椰林:从符号学角度看玄学美学之“言”“书”“意”“象”,《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张法:新世纪西方美学新潮对西方美学冲击和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文艺争鸣》
3马静,郑勇:罗杰·弗莱形式主义美学理论浅析,《长白学刊》
4 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周启超:朱莉亚·克里斯蒂娃谈米哈伊尔·巴赫金,《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电信技术类
1陈琰:符号学视角下手机软件界面设计的文脉性,《大众文艺》
2关竞婕:手机界面中图标设计的符号学研究,《大众文艺》
3黄炯:手机界面图标设计发展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
4杨焕: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武汉理工大学》
5罗兰:现代影像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国传媒科技》
人物传记类
1包健,王坤茜,高谷兰:《霸王别姬》的符号之旅,《名作欣赏》
2赵毅衡:批评家学术档案,《当代文坛》
3李守敬:世界著名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应邀担任本刊学术顾问,《当代修辞学》
高等教育类
4李贞,徐文:《唤醒中国》中的政治文化史探究——兼论对当下孙中山研究的影响,《学理论》
5崔久成:地板工与点灯人,《中国研究生》
心理学类
1王琼:符号学的记忆科学探索保尔·布伊萨克,《江海学刊》
2赵静蓉:文化记忆与符号叙事——从符号学的视角看记忆的真实性,《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赵毅衡:梦:一个符号叙述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王财玉:时尚消费观的心理学解读:自我与社会,《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工业经济类
1张晓凤:凯蒂猫品牌神话符号学解析——从“图案”到“图腾”,《现代商贸工业》
2刘烨:消费意识形态下大众身份认同的“双重锁链”——基于化妆品广告的符号学解析,《新闻知识》
3王玉,乔武涛:修辞幻象在“百年润发”广告中的运用,《今传媒》
4杨虹:从消费社会理论看煤矿职工的消费观,《新闻世界》
出版类
1郑英龙:著作权独创性之鉴衡:基于符号学视角,《浙江学刊》
2胡先砚:基于符号学视角的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品牌建设研究——以《湖北工程学院学报》“中华孝文化研究”栏目为例,《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3曹向晖,彭璐:结构主义符号学视野中的《小说月报》封面设计(1910-1931),《中国美术》
政治学类
1贺芒,龚汪洋:网络环境下行政“公共性”意义建构的符号学思考,《中国行政管理》
2王晓升:仿真与社会控制的新形式——评鲍德里亚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类
1李定钧,孙庆祥,蔡和兵:医学符号学视阈下的疾病认知表达机制,《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