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读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

作者:祝 东  来源:网络转摘  浏览量:4385    2012-06-11 00:19:43

 

 
 
这个世界上的书大抵可分三种,第一种是原典和经典论著,需要时常读的,且常读常新;第二种系工具书,这种书置于案头,以备查阅检索之用;第三种则多是急就章,诸如现在每年出版的大量博士论文,以及为评职称、占山头而起早摸黑赶进度完成的所谓课题著作大多皆是,读过之后也许就再也不会读了。自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出版业逐渐发达起来,降及有清,彬彬称盛,当然这里面也是菁芜不齐,有精品,也有庸作,读好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鉴别,故而才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这样的目录学书籍作指导。现在的书业市场更加繁荣,书业市场更是芜杂不堪,游弋此中,披沙拣金确实不易。
诚然,赵毅衡先生《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以下简称《符号学》)属于第一种类型的经典论著。现在经常在一些论著的前言或后记中看到作者自云“十年磨一剑”,但仔细考究会发现实际上多是一年半载赶进度草创甫就了。而赵先生的这部大作确实是用几十年的深思打磨出来的。近三十年来,赵毅衡先生沉浸于形式文化论中,先后出版过《新批评——一种形式主义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文学符号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符号学文学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而《原理》这部书则是对符号学研究的一次集中的回望与检视,是在此前研究基础上的整理创新,如作者所言:“在总结各家学说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一个重在接受、重在文化制约作用的符号体系”(赵毅衡《中国符号学六十年》)。关于《符号学》的学术价值,学界多有评述,故不赘言。笔者在此想就《原理》来谈点题外话,即赵著不同于时下理论著作的一些特征,希望由此来反思当代理论著作的写作问题。
在笔者看来,《符号学》有不同于时下理论著作的两大亮点,即语言的平实性与社会文化针对性。
赵著《符号学》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平实。平实不是平庸,是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把艰深繁复的问题讲通透,而不像现在某些搞理论的学者把简单的问题用复杂的术语系统搞混杂,或者玩弄术语概念,故作高深而令读者不知所云。笔者生也愚钝,理论思辨能力极差,对时下艰深理论著作一向视作畏途,但是赵先生的理论著作读起来总是觉得平实生动,且思辨深刻,能启人心智。如《符号学》在论及伴随文本现象时指出任何符号文本都携带着大量的社会约定和联系,这些约定和联系即是伴随文本,而伴随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文本的解释方式,并由此引申出显性伴随文本、生成性伴随文本、解释性伴随文本等,逻辑思辨绵密,对各种概念的辨析都翔实清晰,读来明白如话,并可开拓视野。如潘金莲是我们民族语境中“淫妇”的代名词,为此翻案的文章也不少,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对潘金莲评价时的伴随文本——武大郎的妻子,《金瓶梅》中武大郎将潘金莲视作换取养家糊口的工具,道德并不高尚,但是武大郎有由来已久的夫权文化支撑,人们从“武大之妻”这一伴随文本出发评价潘金莲,从而使她背负了千载骂名,(祝东、王小英《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悲剧:一个身份符号学分析》)。从《符号学》出发,可以重新审视文学史上的诸多问题。
不仅如此,通过《符号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比如符号学上说符号在场,意义缺失。“某种符号大量出现,就证明社会严重缺少某种意义”(赵毅衡:P372),因为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我们可以从近年来的政治名词中来看,如“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特别是“八荣八耻”符号系统的的提出与传播,正是因为鲜廉寡耻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
又如第十章《符码与元语言》中,赵先生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就显得非常明晰:意识形态就是一个文化评价的元语言(赵毅衡:P233)。仔细思量,这个定义真是绝妙至极!中国文化几千年,悠久绵长,中国古代文化的元语言是孔孟儒家伦理,这是评价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终极语言。这套元语言的符码则是“礼”,“礼”遵循着双重分节的原理,这个可以在儒家元典《论语》、《礼记》中找到许多例证,先秦孔子的学说不被欢迎,是因为大一统局面没有形成,诸侯僭礼求名,不符合孔子的礼学精神,故而弃之不用。汉高祖大一统后,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将帅吵吵闹闹,并没有遵循“礼”的分节功能,故而刘邦感觉做皇帝也没什么意义,后来儒生叔孙通给他出了个点子,即遵循“礼”的分节功能,制定了一套礼仪系统,刘邦才感觉到做皇帝的好处,孔儒学说才定为一尊。由是我们再来反观中国历史中的尊孔与抑孔,大抵乱世之时,多是抑孔,即否定现有秩序,要求重新洗牌;而凡是统一王朝,则多是尊孔,因为需要按照“礼”的要求恢复社会秩序。这一点从近百年来的尊孔、抑孔现象中更为明显。而孔子,其实是个幌子,或者靶子,在需要的时候,大家都像胡适之说的,都想占他老人家的便宜。从《原理》中我们可以窥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看出理论思辨来。这就是赵先生的符号学给我们的启示。
现实的针对性是赵著《符号学》的另一大特征。理论是为了在更高层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现象作出抽象思辨,探讨其意义,然后用来指导生活实践。时下诸多理论著作,多作宏观阔论,却缺乏现实针对性,趋于玄谈;而赵著却是时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来谈符号问题,因为“人的精神,人的社会,整个文化世界,浸泡在一种人们很少感觉到其存在却没有一刻能摆脱的东西里,这个东西叫符号。”(赵毅衡:P1)人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里面,甚至人本身就是符号的动物,离开现实生活谈符号学似乎是不可能的。
综观《符号学》一著,从历史现象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符号现象作者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从诺曼底登陆到希拉里·克林顿的竞选演说,从电影《疯狂的石头》到洗手间的标识符等,都成为作者阐述符号学的经典例证。如作者在论及广告符号的时候连用了“狗剩拉面”、“蜗牛网吧”、“骂厨子家常菜”、“孙子烤肉”等多种生活中的招牌广告,指出由于经济竞争加剧,广告商是为了吸引注意力特意采用了反讽修辞符号,作者也自言“例子大多来自我本人多年做的笔记”(赵毅衡:P215),作者沉潜于现实生活之中,从生活现象中观照符号学问题,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符号理论思想。
又如第十七章,《符号学》深刻触及当代社会符号危机的问题。人对符号意义的欲望无限膨胀,其危机也日趋加重,这种危机显示出的破坏力或将是灾难性的,“在这场符号灾难之后,人类会认清符号经济的本质,逐渐摆脱对符号的过度依赖,回到一种比较接近本真的生活。”(赵毅衡:P382)这让笔者想起了老庄提出的“无名”思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僭礼求名的现象日益普遍,对“名”的普遍追求使得社会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等混乱现象,由是老子提出无名的思想,抛弃浮名俗利,回归心灵的宁静,寻找人类诗意的心灵栖息之地,安顿我们日益浮躁的灵魂。老庄的“无名”思想将怎么在当今得到阐发与运用,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符号学问题。
总体来说,赵著《符号学》突破了当代理论著作的写作范式问题,以明白晓畅为原则,立足于人类社会生活,将理论的深刻性与叙述的通俗性紧密结合在一起,把高屋建瓴的理论思辨与对社会文化的深刻烛照紧密相连。如果说黄仁宇的历史学著作突破了传统史学的学院派写作范式的话,那么相信赵著《原理》也将是对传统理论著作写作范式的一次重要“突围”,它的意义将在学术史上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据说符号学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公分母,那么相信不同领域的学者读这部符号学著作都会得到有益启示的。
 
祝东: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室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