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四柱禄命中的符号及其理据性上升

作者:兰兴  来源:《符号与传媒》第五辑  浏览量:5434    2013-03-24 16:25:20

 

从天地到人伦
——四柱禄命中的符号及其理据性上升
摘要:中国传统术数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非常独特且富有魅力的一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被当作封建迷信而被学术界忽视,而在学术风气日渐开明的今天,挖掘术数文化自身以及背后所包含的内容显得非常有必要。四柱禄命法作为中国传统术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门类,它所使用的符号系统来源何处、又是如何在历史上提升其理据性,这些问题都是本文要加以讨论的对象。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无论是王侯将相,或是平民百姓,术数都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到帝王封禅祭祀,小到平民结婚生子,这些活动中都不缺少术数参与其中的身影。也正是因为如此,术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术数种类繁多,繁难者如遁甲六壬,简易者如梅花六爻;占天者如七政如,问地者如风水堪舆;卜事者如测字龟占、求命者如四柱紫薇……真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而这其中无论哪一个门类,都无一例外地拥有一套用于表义的符号系统,而这样的一套符号系统是怎样得来的?又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提升其理据性?在这里,我们就以术数中最为常用且最具代表性的四柱禄命为例来加以讨论。
   
一、四柱符号系统来源
 
    四柱禄命又名“子平术”,在民间则有“算八字”的通俗说法,它是将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用干支排列,从而推断祸福。在四柱禄命所使用的这套晦涩难懂的符号系统中,最基本的便是五行与干支这两组符号,整套符号系统的其他部分都是在这两组符号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而关于五行与干支这两组符号的记载,最早并不是出现在四柱禄命的典籍中。
    五行的说法最早是出自《尚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靖铮?岭?span>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靖镒餍粒?陴W鞲?hellip;…”[①]
    而干支最初则是用于历法与计时,比如在商代的卜辞中:“己酉卜,黍年,有足雨”、“庚午卜贞,禾有及雨,三月”、“癸丑卜,作邑五”[];而《史记》、《白虎通义》等典籍中关于干支来源的记载——“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这些文献也说明了干支最早的作用就是用于计时而非推算禄命。
    从上述的这些文献可见,五行与干支这两组符号并非生来就是为了断人祸福而服务的,而是经过了大量的推演与增益之后,才成为了四柱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
    五行作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自它诞生以来就一直被演绎讨论,而五行的组成内容,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也常常被用来与带有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比较,并常常成为其象征: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⑤]
春秋元命苞曰:“木者,触也,触地而生。”许慎云:“木者,冒也,言冒地而出,子从于中,下象其根也,其时春。”礼记曰:“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其位在东方。’尸子云:‘东者,东也,震气故动……”[⑥]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本文限于篇幅就不再多列举了,可以确定的是,通过这样一种像似性的推演,五行最后演变成了一组含义极为丰富的像似符号,所指涉的方面也包括了季节、方位、音律、颜色、社会关系等许多方面。而在五行同样因为像似性与干支产生联系以后,原本属于五行的众多意义在干支这组符号当中也得以延展,这使得干支的含义空前丰富,不再只是单纯的计时符号,也正是因为如此,四柱这样一组原本单纯的干支组合符号才能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以四柱来推断禄命才具备了最初的可能。
 
二、        四柱符号系统理据性上升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得知,四柱禄命所使用的这套符号系统最重要的部分——五行与干支均是脱胎于天文历法中。而这样一套完全脱胎于天文历法的符号系统,如何才能让人相信其具有推断休咎祸福的能力呢?于是,如何提升这套符号系统的理据性成为了中国历代许多术数家所努力解决的问题。
 
1.    互文性
符号的理据性,总是顺着互文性的加强而增加,因为可以从别的文本中借来意义,从而使得自身的理据性有所上升,而互文在四柱禄命的典籍中常常出现,在这里,我们将其分为宏观的互文与微观的互文:
1)宏观的互文性
在许多四柱禄命典籍当中,一开篇并不谈论如何对以出生干支对人生祸福进行推断,而是和许多道家典籍一样,从哲学从天地从“道”入手:
《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庄子以道在太极之先。所谓太极,乃是指天、地、人三者。气形已具,而未判者之名。而道,又别是一悬空底物,在太极之先。不知道即太极,太极即道。以其理之通行者言,则曰道,以其理之极至者言,则曰太极,又何尝有二耶?向非周子启其秘,朱子阐而明之,孰知太极之为理,而与气自不相离也哉?[⑦]
盖闻天地未判,其名混沌;乾坤未分,是名胚晖;日月星辰未生,阴阳寒暑未分也。在上则 无雨露,无风云,无霜雪,无雷霆,不过杳合而冥冥。在下则无草木,无山川,无禽兽,无人民,不过昧昧而昏作。是时一气盘中结,于是太易生水,太初生火,太始生木,太素生金,太极生土。所以,水数一,火数二,木数三,金数四,土数五。迨夫三元既极,混沌一判,胚晖乃分。轻清为天,重浊为地。二气相承,两仪既生,化而成天,其始也。[⑧]
天地之间,一气而己。惟有动静,遂分阴阳。有老少,遂分四象。老者极动极静之时,是为太阳太阴;少者初动初静之际,是为少阴少阳。有是四象,而五行具于其中矣。水者,太阴也;火者,太阳也;木者,少阳也;金者,少阴也;土者,阴阳老少、木火金水冲气所结也。[⑨]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圣人纪阴阳之正,协刚柔之宜;治历明时,以调天地之化。[⑩]
这样的一些引文,丝毫没有言及四柱与命运之间的对应关系,而是在讨论天地至道、阴阳太极,无论是在行文风格还是在主题上,都与早已蔚为大观的《周易》、《老子》等典籍极为相似,即使是没有接触过四柱禄命的人读起来也会有似曾相识颇为认同之感。而正是这样一种宏观的互文性,将四柱中以出生年月讨论祸福的这样一种看法与在中国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天地阴阳观念结合在一起,看上去不再是凭空生发而是言之有据,其理据性自然得以提升。
2)微观的互文性
而在宏观的互文以外,四柱禄命中还往往出现微观的互文,这样的互文不是立足整体风格上或宏观层面上,而是在细节上某些现有文本的模仿与引用,将这些由其他文本建立起来的理据性套用于自身。比如在四柱禄命中被认为非常吉利的“三合局”:
或以三合者,如人一身之运用也……如申子辰,申乃子之母,辰乃子之子,申乃水生,子乃水旺。辰乃水库,生即产,旺即成,库即收,有生有成有收,万物得始得终,乃自然之理,故申子辰为水局……巳酉丑、寅午戌、亥卯未皆然。[⑪]
这便是四柱禄命中的“三合”,按照其中的说法,如果在某人的八字中聚齐了申子辰三个地支,则代表此人命中合水局,非常吉利。而这样类似的说法早在《淮南子》中便已经出现:
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也。或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土也。金生于巳,壮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故五胜,生一,壮五,终九;五九四十五,故神四十五日而一徙,以三应五,故八徙而岁终。[⑫]
这段引文与上面那段非常相似,但是所讲述的则是四季的更迭规律。而四柱禄命则将亥卯未皆木,申子辰皆水这样早就存在的概念引入到命运判定当中,以这样微观的互文性来增强自身这套符号系统的理据性。
再比如,四柱当中所推崇的五行所对应的五种格局——曲直格、炎上格、从革格、稼穑格、润下格,而这些格局名称也来源便是五行说法最初的出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靖铮?岭?/span>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靖镒餍粒?陴W鞲?hellip;…”[]在这里互文性再次出现,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理据性。
再次,四柱中有诸多神煞,而这些神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神话,比如文昌贵人。四柱中称其“文昌足学饱经才,南极祥光照玉台,乾坤久固天齐福,神仙来庆寿筵开”,认为某人命中如果带有此神煞,常常满腹经纶、饱读诗书,而这样的说法明显是从神话传说中借鉴引用而来,其目的则是借用神话中的意义增强其理据性。
在四柱禄命文献中,我们还能找出许多与上面引文类似的互文性例证,四柱禄命的这套符号系统通过文本间性的加强,在已形成且已为大众所知所接受的文本当中借来极为丰富的意义来为自己所用,以增强自己的理据性。
 
2.    用典
严格说来,用典也应该算作互文性的一种,不过因为其特殊性所以在这里独立开来。典故通过文本间性向历史借来意义,从而增强自身的理据性。在四柱典籍中,用典可谓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常常通篇都在用典:
1)“真典”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解释下“真典”这个权宜说法,这个词在这里指的并不是指完全真实可考的典故,而是与下文的有意伪托,也就是“假典”所对应。在四柱典籍中,常常会见到以名人为例证来阐明“天道之不诬”的言语,在四柱学之“四大名著”之一的《子平真诠》中尤其明显,此书在讨论到“杂气财官”格局时,作者便举出了王羲之、秦桧等一干权贵作为例子,“王羲之:乙卯、癸未、壬子、辛丑”[]、“秦桧命:庚午、己丑、乙卯、壬午”[],而在接下来论及的“月上偏官”、“时上偏财”等格局时,作者又举岳飞等人为例,以说明四柱对命运确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同为四柱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命通会》中,作者更是运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实例:“己未庚午李弥纶学士,丙戌甲午张四维阁老、癸巳庚申许?尚书入阁”[]
典故的大量使用,将这些为大众所熟知的名人其人生境遇与四柱八字相联系,从历史中借来意义,使得四柱禄命所使用的这套符号系统看起来的确有理有据,非常可信,而其理据性也因此得以大大加强。
2)“假典”
与“真典”相对应,“假典”在这里是指四柱典籍中常见的伪托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典籍伪托著者之事层出不穷,其中有的是好事者,而有的则是为了“自神其术”,而四柱典籍中的伪托大多处于后一种需要,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李虚中命书》与《玉照定真经》这两部四柱禄命史上的开山之作。《玉照定真经》托名郭璞著,而《李虚中命书》的情况更为复杂,先是伪托给了司马季主,然后通过司马季主之口又托名于鬼谷子,还在开篇附带了一个颇具神秘色彩小故事加以说明——“昔司马季主居壶山之阳,一夕雨余,风轻月朗,有叟踵门,自谓鬼谷子,季主因与谈天地之始,论河洛之书,箕子九畴文王八卦探迹幽微造化,至晓出遗文九篇,包括三才指陈万物,季主得而明之,每言人之祸福时数,吉凶应如神察,为当时所贵……”[]
首先来谈谈郭璞,据史书记载,郭璞不仅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在术数方面更是宗师级的人物——“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而在《李虚中命书》中所谈到的司马季主则是《史记·日者列传》的传主之一,《史记》中说他算起命来“列吉凶之符,语数千言,莫不顺理”[],可见是当时此道泰斗;而在文中论道与司马季主的鬼谷子,其人本是先秦诸子中纵横家一派,但因为种种传说,生平记载甚少的鬼谷子被刻画成了精通卜筮预测之术的仙师。
综上可得,三人是术数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响当当的知名人物,满腹经纶且神通广大,推人祸福更是百不失一二,而将四柱禄命这套颇有些“名不正而言不顺”的符号系统托于他们名下,不仅是借他们的大宗师身份来为其正名,同时也使其笼罩在这些不祧之祖的光环之下。这样类似的伪托在四柱类典籍中可谓屡见不鲜,四柱“四大名著”之一的《滴天髓》便是托名刘基所著作,在其他的文献中我们还能找出一些例证:
珞?子者,不知何许人,古之隐士也,自谓珞?子。[⑳]
盖不佞束发受书举子业外,即旁收百家言,若阴阳星律理数诸书闲得一,寓目思之,至忘寤食,云一日从王父箧中弹得刘伯温先生佐玄直指赋一篇……[21]
这样的一些伪托虽然都是杜撰而来,但依然可以用作典故而从历史当中借得意义,使得四柱禄命这套符号系统愈加言之凿凿。
 
3.    族群长期使用
四柱禄命符号系统理据性的上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四柱禄命产生以来的一千多年时间中,这套符号系统在中华民族中一直得到了频繁而广泛的使用。与星象遁甲等术数门类一样,四柱禄命也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以及上层贵族的高度重视,被当做维护其统治与地位的工具之一;而在下层民众中,四柱禄命也满足了中国最广大民众的文化性格,他们非常需要一种工具来满足其趋利避害的朴素理想,无论是建除择日,或者是求问功名、还或者是嫁娶起名,四柱禄命一直被使用,而理据性也在这样一种无意识般的状态中得以上升,其使用得愈频繁,其理据性也愈强。以至于到后来发展成熟以后,四柱禄命这套本是由像似性推演得来的像似性符号,??然转变成为一套社会约定俗成的规约性符号,其理据性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正是因为如此,即便时至今日,对此说深信不疑,坚信四柱八字决定命运者依然大有人在,而抱着“宁可信其有”心态者更是为数众多。
 
三、结论
 
讨论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迷信与国粹之间已徘徊良久的术数文化,并不是像某些典籍当中所描述的那样神通广大,也绝非过去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虚假无理,它们所借以表义的符号系统是中华民族原初符号在历史长河中推演变化而来。千古悠悠岁月中,它们是中国文化汪洋大海的一脉支流,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文化当中。而我们对于这脉支流的了解以及想去了解它们的冲动,也许真的太少了。
 
 
 
 
作者简介:
兰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Email381801459@qq.com
 
 
 


[] 慕平(译):《尚书》,第128页,中华书局,2009
[] 邝芷人 :《阴阳五行及其体系》,第191页,文津出版社,1993
[] 司马迁 :《史记》,第1246页,中华书局,1959
[] 司马迁 :《史记》,第1244页,中华书局,1959
[] 董仲舒 :《春秋繁露》,《文渊阁四库全书》 387-8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萧 吉 :《五行大义》,《文渊阁四库全书》 809-59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万民英 :《三命通会》,《文渊阁四库全书》 810-2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徐子平 《渊海子平》, 第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 沈孝瞻:《子平真诠》,第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 李光地:《御定星历考原》,《文渊阁四库全书》811-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万民英:《三命通会》,《文渊阁四库全书》 810-110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何 宁:《淮南子集释》,第269页,中华书局,1998
[] 慕平(译):《尚书》,第128页,中华书局,2009
[] 沈孝瞻:《子平真诠》,第15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5
[] 沈孝瞻:《子平真诠》,第158页,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5
[] 万民英:《三命通会》,《文渊阁四库全书》810-40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李虚中:《李虚中命书》,《文渊阁四库全书》809-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房玄龄:《晋书》,第1899页,中华书局 1974
[]司马迁:《史记》,第3216页,中华书局 1959
[]释昙莹:《珞?子赋注》,《文渊阁四库全书》809-10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1]汪元标:《佐元直指图解九卷首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68-1页,齐鲁书社,1997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