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逾越/愉悦:信息、文学传播与文本越位

作者:林淇?Y  来源:网络转摘  浏览量:2906    2010-06-02 10:54:22

 

绪言:信息社会与文学传播 
联合国电信组织?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于11月公布全球信息通信科技评比报告?Digital Access Index 2002?,台湾的数字整备度排名已经高居全球第9名、亚太第3名。[1]若单就台湾宽频用户数来看,根据经济部技术处委托资策会电子商务研究所FIND?ACI-FIND?进行的调查,也显示截至2003年9月底止,台湾宽频用户数已达270万户,高速的宽频网络服务年代以在台湾展开。[2] ITU的评比和ACI-FIND的调查,都显示台湾作为一个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的条件已然成熟。
信息社会的定义人云云殊。丹尼‧贝尔?Daniel Bell, 1973?早就在他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中,提出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一,经济方面,从产品生活经济转为服务性经济;二,职业结构方面,专业科技人员取代企业主,居于社会主导地位;三,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成为社会革新与政策制定的来源;四,有计划、可控制的技术发展为社会所重视;五,决策方面,强调创造并依靠新智慧技术。[3]其后又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一书中声称后工业化社会就是一个信息社会,「理论知识占据中心地位,成为创新和政策分析的来源」?Bell, 1976: 198?。在丹尼‧贝尔的观点中,后工业社会的重心就是一种中介于人们当中的服务:人的服务、专业和技术的服务?Bell, 1976: 147-148?。信息社会,就是后工业社会。从经济的角度提供的概念是「信息经济」?information economy?的则是经济学家波瑞特?Porat, 1977?;梅乐地?Melody, 1990: 26-27?则比较具体地定义信息社会是一个「依赖复杂的电子信息网络,以及优先将主要资源投入信息与传播活动」的社会。
学者韦伯斯特?Frank Neville Webster?则更严谨地从五个面向分析「信息社会」的内涵,分别是科技的、经济的、职业的、空间的和文化的等五个面向。但基本上他对这些来自不同领域学者的定义采取质疑的态度,他反对将科技决定论视为信息社会的唯一内涵;嘲讽经济学界以经济指针界定信息社会的缺失;对于信息工业从业职业的数量判定也认为有问题;对于象征信息网络的空间与流通,他则认为早自邮政服务年代已经开始,非1980年代的特质;他似乎较能接受从文化的面向去看待信息的意义问题,不过他也质疑「在信息社会中有传播,却没有意义」的说法?Webster, 1999: 12-46?。
但无论信息社会的说法如何纷纭,台湾作为一个依赖电子信息网络的社会,以及优先将主要资源投入信息与传播活动的社会,确是一个存在的现象。台湾数字整备度排名的超前和宽频网络用户的激增,都已经使得从政府到产业,从社会到大众的信息传播产生巨大的变化。而表现在网络之中的文学信息处理方式,也因此促生「网络文学」,并出现异于传统以平面媒体为主要信道的旧文本,出现「超文本」的变化。本文以下将从文学传播的向度,以具体作品针对超文本的「文本越位」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其中的策略和效应,藉以探讨网络书写者如何将文本再现?representation?于信息网络之中,而对现有的传统文本和读者造成传播的互动冲击。
 
一、         愉悦与极乐:当文本遇上网络
 
从文学传播的向度来看,文学家创作的文本必须依赖媒介与社会大众互动,取得连结,并因此获得意义的分享。传播学者马奎尔?Denis MacQuail?将媒介的核心概念确立为「意义的交换」,尽管媒介内容的意义和使用媒介的行为通常是多重的。媒介的「文本」或「讯息」都缺乏固定和单一的意义,因而形成一个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源自传播具有创造性、互动性以及开放性,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意义是协商之后的结果,且不可预测」?MacQuail, 2003?[4]。罗兰‧巴特论及文本的意义时,使用了「愉悦」?Plaisir?和「极乐」?Jouissance?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又分别和「作品」?Work?、「文本」?Text?连结:当读者面对、消费与理解作品,获得了愉悦;面对文本时则因为语言的流动性,而无法获得理解,因此往往产生断裂。在这里,罗兰‧巴特显然将文本划分为「可读的」与「可写的」两类。可读的文本让人获得愉悦,可以取得透明的意义;反之,可写的文本则带来「极乐」,给读者「一种缺失感,它扰乱了读者的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假定,并使读者和语言的关联发生了危机」?杨大春,1998: 185-186?。
这种「文本」的特质,早在纸本文学的传播过程中就已存在,进入信息社会之后,由于网络的兴起,更使得文本在和网络?信息/科技?的邂逅过程中形成被称为「超文本」?hypertext?的新文类,[5]无论互动阅读文本或者互动书写文本,都具有强烈的「网络」?network?特质,它将文本嵌入互动设计?interactive design?,在表现形式上,最能突显超文本文学与平面印刷文学的不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文字与图像相互激荡出「另一层意义」,或藉由文字图形化,呈现单一项媒材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董崇选‧李顺兴,1999:16?。换句话说,文本在与网络媒介媒合之后,HTML、ASP、JAVA语言、图像、动画、声音、音乐都已经介入,旧有的平面的文本因焉产生变化,不再是传统的平面文本?纸本?形式,而有了新的超文本的特性,这对读者自然也就带来和过去认知中的文本意义的干扰,它可能带来「愉悦」,也可能带来「极乐」,这越出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挑战了旧有传统媒介?如报纸、书籍、电台?的阅听逻辑和秩序,网络文学的书写因此在网络的架构与世界之中表现了「文本越位」的特质。
所谓「越位」,在足球赛中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景象,字面上的解释,是超越出了应该谨守的位置/场域。根据国际足总规则,越位并非取决攻击方在获利?得球?时比最后一位防守者更接近球门线,而是以最后第二位防守球员跑回先跑回球门前为判定标准。但是为了提高进球率,1994年美国世足赛对于越位规则做了修正,认为平行球员不算越位,改变球没有得利也不算越位,这项变化使得足球比赛显得更具可看性,双方后卫可制造越位陷阱,而攻击者则可进一步突破越位陷阱攻击得分。[6]文本的越位当然不是足球赛,然而一旦文本跳脱了我们所习惯的书写方式、诠解途径,而无以通过既有的文本游戏规则加以确定其意义时,则「文本越位」的现象就会产生。当文本遇上网络,而又根据网络语言进行修正、融合或跳接时,其间产生的「另一层意义」自然就不是传统纸本文学所能约束。柯斯特?Manuel Castells?认为数字化的多媒体网络「大量地削弱了传统外在系统之传输者的象征权力」、「转化了人类生活的面向、空间与时间」?Castells, 1998: 385-386?,网络文学的文本越位现象同样也削弱了传统的文学表现形式与精神的象征权力,转化了文本的面向、空间与时间。
台湾的网络文学从1996年《妙缪庙》?http://www.sinologic.com/yao/?及其「孪生姊妹」站《涩柿子的世界》?http://www.sinologic.com/persimmon/? [7]以来,就以超文本的形式,强调互动,脱离传统文本作者的单向诠释权,容许浏览者介入并且随意诠解、使得读者也和书写者一样,享有生产文本意义的权力,这是一种越位,网络文学的文本创作超脱传统的单向文本,形成互动而多向的文本,因而也开创出文学创作的开放性空间?林淇?Y,2001: 216?。近年来它的主要表现还是集中于网络诗的创作上,学者的研究指出,以网络为媒介、以数字语言产生的「数字诗」「实现了艺术归位突破的文艺理论」,因此「传统具有归约性的语码在此可能遭到颠覆」?须文蔚,2003: 49-50?,这是网络文学文本越位现象的另一种说明。
书写的角度如此,从阅读的面向看,网络文学也具有特殊的、开放的、流动的文本阅读空间,一方面它具有多变性?versatility?,使得文本可以超脱出书房与平面媒介,流动于全球网络公路之上,为需要这些文本与想象符号的浏览者提供文本阅读的愉悦;而作者的创作也可以因为读者的互动获得实时回馈,在充满流动性的空间中继续其文本创作?林淇?Y,2001: 217?。文本越位因而也就同时伴随着时间和空间界线的泯除,带来文本想象和符码诠解的松绑?deregulation?。传统的文本书写与阅读强调的一致性、权威性、典范性,在信息流通快速的网络世界中已受到质疑,而数字为基础的网络超文本则在传播过程中试图建立新的数字美学和新的传播模式。
 
三、文本越位:以〈一首被撕裂的诗〉的四个版本为例
 
1998年9月,学者李顺兴以〈网络诗三范例〉为题向台湾的平面媒体推荐三首新兴的网络诗,分别是7月上网的向阳〈一首被撕裂的诗〉、8月上网的苏默默〈抹黑李白〉、9月上网的须文蔚〈追梦人〉。这三首早期的网络超文本依序分别使用动画(GIF)设计、图案游戏串联方法?超级链接?以及网页窗体互动?互动游戏?等「非平面印刷」的网络创作手法创造新的文本。李顺兴给予这三篇作品相当期许,认为「以上三篇各自使用了动态影像、超级链接、互动游戏、互动书写等『非平面印刷』的网络创作功能」?李顺兴,1998?。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初期作品仍嫌简易、粗糙,但是其中以可看出文本如何因为网络而越位的现象。
以向阳〈一首被撕裂的诗〉为例,这首诗截至目前共有4个版本,分别是文本版、GIF版、拼贴版和FLASH动画版。[8]文本版为第一文本,书写于1989年,原诗如下:
 
一六四五年掉在杨州、嘉定
汉人的头,直到一九一一年
满清末帝也没有向他们道歉
 
夜空把□□□□□□
黑是此际□□□□□
星星也□□□□□
由着风□□□□□□□
黎明□□□
 
□夕阳□□□□
□□唯一□□□
□遮住了□□
□雨敲打□□□□
的大□
 
□带上床了
□□的声音
□□眼睛
□□尚未到来
 
一九四七年响遍台湾的枪声
直到一九八九年春
还做着噩梦
 
这首诗描述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出现,形成阅读上的干扰,表面上似乎有刻意为之,诱发读者填空的用意,诗作发表后,曾引发诗坛注目与摩写,[9]但实际上一如诗评家李敏勇?2000: 224-226?分析此诗所说,该诗「在诗行里用了许多没有文字的空格,一方面表示撕裂、?哑,另一方面可供拼凑、想象。历史被湮灭、历史也被重构。空白的解读在那时代,是一种没有说出的话语」。就表现技巧而言,此诗属于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表现,典型的罗兰‧巴特口中的「文本」,首段事实上就是当年行政院长俞国华答复立委质询时的谈话「全句照录」,套用巴特的话,这是「从已经写出来的其它文本之中,引取段落、回声、所指物,并以之为原料编织而成」的文本?孟樊,1995: 255?,□□的运用则是作为文本的撕裂?实体的与想象的?、解构之用。从后现代主义的书写看,这首诗的文本既是符码的游戏,也是一种文本的拼贴和重组。
1998年,台湾网络诗潮刚开始,向阳将这首诗改以GIF动画处理,诗中□□部分改用红、蓝、绿三色圆圈处理,且三色不断互相交替闪烁,形成了网络阅读的新奇效果,原来平面的、只能以□□显示的后现代隐喻,成为具体的、动态的图像表现,这个超文本的出现,李顺兴?1998?的诠解认为是以动画?GIF?设计「遮遮掩掩」的效果,配合政治迫害的内容影射,「文字想象与视觉意象相互融合,引导读者进入新表现式所创造的新感受维度,再次唤醒,甚至更强化了原本逐渐黯淡的政治梦魇」。须文蔚?2003: 67?则指出:
 
作者以红、绿的色块遮掩住部分诗句,配合动画效果,可以勉强拼凑出完整的句子,而刺眼的色块不断变动,让读者视觉上相当难受,强化了对于言论箝制嘲讽与抗议的隐喻,提升了作品的抗议力量,令人动容。[10]
 
文本版和后出的GIF版在诗评家的眼中显然意义的解读又有不同,GIF版也是一个文本,网络语言的运用改变了文本的阅读与意义诠释,这个文本越位是将无声的□□交由闪烁跳动的来演出,数字美学的宣示意味极为浓厚。
第三个版本则是拼贴游戏,四张已经「被撕裂」的断片摆置于网络浏览器中,提示语「拼与贴」,浏览者必须使用鼠标移动断片将之拼成一首可读的诗作,方才完成文本阅读。网络的互动性与召唤性在这个拼贴版中被强调,但更重要的是,这个版本最贴近诗题「一首被撕裂的诗」的撕裂/断裂意义,在经由网络浏览者加以拼贴、重组的过程中,读者于是?悟「被撕裂」的意涵,整合是证明撕裂的途径。在这个文本之中,「撕裂」回归为最单纯的断片,拼贴成为读者解读的唯一方式和途径,文本的游戏性和愉悦性因此可以在鼠标移动下产生。
第四个文本「FLASH动画版」则以电影短片方式处理,原诗?完整的文本?在探照灯探照/移动下呈现不完整状态,纸本已被转化为残缺的图像,文字的阅读遭到排除,旧有的文本意义已经不在,诗的语言的意义因此也遭到探照灯的排除,而声音?枪声、风声、人们哀哭惊叫声、汽车驰走声?与图像?探照灯、暗夜、一颗流星的下坠?则成为这个短片的主要符码,文字已被声音、图像取代,文本的越位,到这里于是以诉诸声音/图像的方式意图唤起浏览者对于历史/政治/文化的想象。
这4个文本,除了1989年的原生文本之外,其后的GIF版、拼贴版和FLASH动画版都属再生/衍生文本,各版本表现了类似文化研究学者霍尔?Hall, 1990: 235?所说的「离散属性」:即异质性?heterogeneity?与多样性?diversity?,得以经由文本的变化和差异不断制造与再制造新的文本属性。从异质性的角度看,文本版、GIF版、拼贴版和FLASH动画版都在文本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各自的质地?包括文本的歧异,材质的差异以及内容的殊异?;从多样性来看,文本版强调纸本阅读的想象,GIF版强调视觉的刺激和暗示,拼贴版强调鼠标/手的移动和游戏,FLASH动画版强调听觉、视觉的感官体会──这样的文本的制造与再制造就是典型的「文本越位」,通过越位,开创出多重的异质空间。如果以索亚?Edward W. Soja?的「第三空间」?Thirdspace?概念来分析,这当中存在着空间性、时间性和社会性的三重辩证,第三重空间乃是第一空间?真实?和第二空间?想象?掺杂综合之后形成的既具真实而又富想象的「他者」?an-Other?空间?Soja, 1996: 10?。二二八事件是一个历史/社会/政治真实,这是第一空间,但通过〈一首被撕裂的诗〉的文本创造,产生想象的第二空间,当它又被再制为其它文本、加入网络语言,而在网络中供人浏览时,遂形成既具真实而又富想象的「他者」?an-Other?空间。作为网络文本,越位使得文本更具丰饶的发展、再生与再现的可能。
此外,这种网络文学的文本越位现象也使得传统的文本界线遭到消解,而不只是「文类」界线的泯灭。学界提到「文类界线的泯灭」,多归为后现代的重要象征,孟樊?1995: 265-266?曾以詹明信所指「以往文类及言述类别的取消」说明此一论点,其中包括(一)高层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混合;(二)科技整合式的学科兴起;(三)传统小说、散文、诗……文类分界的撤销。网络文学出现之后,这种超文本的文本越位,则显然不只使得固有的文类分界消除,也使得传统文本的既有界线遭到消解,因为文本一旦越位,则界线势必模糊,书写规则因此遭到挑战,既有的文本典范、意义也都有待重新评估了。
最后,文本越位现象,还表现在以科技信息为背景的传播者/受播者的互动性?interactivity?功能上。传统的纸本,书写者/传播者与阅读者/受播者的传播过程是单向的,超文本则因为网络特性和网络语言的使用,而可以产制以受播者作为导向的互动性文本?本诗的拼贴版即其一例?。传播学者波斯喀等人?Borsook & Higginbotham, 1991?指出,在传播过程中,构成互动性的要素有六:()立即响应?immediacy of response?;()信息的非线性近用?non-sequential access of information?;()适应性?adaptability?;()回馈?feedback?;()选择权?options?;()双向传播?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类似〈一首被撕裂的诗〉这样的超文本即具有其中()()()()等四个要素,前述李顺兴所举须文蔚的〈追梦人〉则六个要素俱备,这是传统文本无法达到或提供的互动性特质。
 
四、结语:文本越位的逾越/愉悦
 
台湾的网络文学发展至今,时间虽仍然短暂,但产制的超文本佳作已经不在少数,须文蔚?2003: 47-75?曾以〈数字诗创作的破与立〉列举重要网络文学作家的数字诗创作,这份作者名单包括涩柿子与响葫芦、[11]代橘、[12]歧路花园?李顺兴?、[13]FLASH超文学?苏绍连?、[14]向阳工坊?向阳?、[15]大蒙、[16]白灵、[17]触电新诗网?须文蔚?;[18]佳作甚多,这篇小论无法一一论列,要而言之,这些以数字语言书写的文本,可归纳为「新具体诗」、「多向文本」、「多媒体诗」以及「互动诗」四类?须文蔚,2003: 53?,随着网络程序语言和表现媒材的增加,新的文本将不断增生,文本的越位也将更加多采多姿,变化万千。这篇小论仅以〈一首被撕裂的诗〉作为分析,当然有其局限,不过,作为一种象征,「一首被撕裂的诗」也隐喻了网络超文本书写的断裂性。诗被撕裂,一如文本之被撕裂、被解构、被重组、被提换、被拼贴、被镶嵌,在文本越位的过程中,这种网络文学的书写正像前节分析〈一首被撕裂的诗〉的四个文本一样,可以在文学传播过程中产生离散效果,它既逾越了传统文本的固定位置,使得旧有的文类界线和文本界线同时遭到消解;同时也在充分和网络浏览者取得互动的传播功能上,提供给浏览者/受播者文本的愉悦,超文本作为网络世界的信息之一,因此不止于文学信息的提供,而同时通过符号世界的建构,在书写/阅读的互动过程中,在制码/解?的意义协商过程中,凸显了符号传播的相对自主关系。
一如罗兰巴特在一篇分析Panzani广告的文章所显示,在西方,标志Panzani商标的罐头、通心面、胡椒粉、西红柿酱,在广告中展现了「新鲜」的内涵意义?connotation?;带着黄、绿、红三种颜色的广告海报则表示意大利,Panzani本身更是意大利文。而整体地看,这些不同的产品显示无为不至的烹调服务,最后的目的则在强调一种静态生活的美学意义。在巴特的分析下,这些讯息以三种形态出现:语言讯息?linguistic message?、符码化的图像讯息?coded iconic message?,以及未经符码化的图像讯息?uncoded iconic message?。[19]实际上网络信息的处理也是如此,而超文本的在网络世界中出现,更是如此。文本经过符码的再建构之后,图像、声音的加入,使得它的意义更加繁复:意义因此和符码一样,具有外延意义?denotation?与内涵意义的双重属性。本文前节分析的〈一首被撕裂的诗〉?以及在同样的条件产制的超文本?就表彰了这样的特质。外延意义一如相互融合的文字、图像、声音,内涵意义则是这些文字、图像、声音的符号象征系统?symbolic?。超文本书写,在融合文字、图像、声音于一炉后,逾越了传统文本的界线,但它所形成的整体的符号象征系统,则以其丰饶的内在意涵提供给浏览者/阅读者一种新的愉悦。
网络文学的文本越位,吊诡在此,趣味也在此:它一方面将文本信息化、数字化,让文本与网络语言媒合,因而产制了异于旧有文本的超文本,使得旧有的文本游戏规则失去规范作用,旧有的文类、文本也无法加以归类,它逾越了文学书写传统的分寸;却也在同时,这种文本越位的书写策略却也让超文本通过信息处理的技术,能在网络世界/信息社会中进行更加前卫的文学传播,提供给超乎旧式文本的信息浏览者更多、更开放的接近使用空间,并因此享有互动的愉悦。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民族语言与传播学系副教授

参考书
 
李敏勇?2000?。《台湾诗阅读》。台北:玉山社。
李顺兴?1998?:〈网络诗三范例〉,《中国时报》开卷版网络阅读区,1998. 09.24。?http://benz.nchu.edu.tw/~garden/hyp-crit/hyp-3examples.htm?
孟 樊?1995?。《当代台湾新诗理论》。台北:扬智。
林淇?Y?2001?。《书写与拼图:台湾文学传播现象初论》。台北:麦田。
须文蔚?1999?。〈文学上网的观察〉,文讯杂志社编,《1998台湾文学年鉴》,页112-120。台北:行政院文建会。
须文蔚?2003?。《台湾数字文学论》。台北:二鱼文化。
杨大春?1998?。《文本的世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董崇选‧李顺兴?1999?。〈电子媒体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
 
Bell, D. (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New York: Basic Books.
Bell, D. (1976).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Basic Books.
Borsook, T. K., & Higginbotham , N. (1991). Interactivity: What is it and what can it do for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0), pp.11-17.
Castells, M. (1998[1996]).《网络社会之崛起》,夏铸九等译。台北:唐山。
Hall, S. (1990).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J. 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pp. 222-237.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MacQuail, D. (2003[2000]). 《特新大众传播理论》,陈芸芸‧刘慧雯译。台北:韦伯文化。
Melody, W. H. (1990). Communications policy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economy, in Ferguson (ed.), Public Communication: The New Imperatives, pp.16-39.CA: Sage.
Porat, M. (1977).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Definitions and Measurement.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Commerce.
Soja, E. (1996). 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Oxford: Blackwell.
Webster, F. (1999[1995]). 《信息社会理论》,冯建三译。台北:远流。
Woollacott, J. (1986). Messages and meaning, In M.Gurevitch et al. (ed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pp.91-111. London: Methuen.
 
参考网站
《FIND》:http://www.find.org.tw/
《妙缪庙》:http://www.sinologic.com/yao/
《涩柿子的世界》:http://www.sinologic.com/persimmon/
《东森新闻网》:http://www.ettoday.com/2002/06/18/10806-1314981.htm
《网络文学》:http://udn.com/SPECIAL_ISSUE/CULTURE/NETLIT/terms.htm
《台湾网络诗实验室》,http://home.kimo.com.tw/poettaiwan/
《代橘》网站:http://www.elea.idv.tw/
《歧路花园》:http://benz.nchu.edu.tw/~garden/
《现代诗的岛屿》: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urism/
《象天堂》:http://www.cc.ntut.edu.tw/~thchuang/e/index.htm
《触电新诗网》:http://dcc.ndhu.edu.tw/poem/index01.htm
 
 


[1] 这项报告以全球178个国家或经济体为评比对象,评比项目主要是各国信息通信科技的涵盖率与普及度,其衡量指标范围广泛,计包括有线与无线通讯等电信基础建设、人民教育水准、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可负担数字设备的费率、信息通信科技服务的品质、以及网络使用情形。资料取自FIND研究员潘明君所撰〈联合国ITU:台湾的数字整备度排名全球第9名〉一文。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2899
[2] 「我国因特网用户数调查」乃是经济部技术处「产业电子化指针与标准研究」计划支持,执行单位为资策会电子商务研究所。自民国85年开始进行,已有8年因特网用户数据。该调查除提供台湾上网人口统计资料,并自88年开始调查统计利用不同网络服务上网的用户数,包括窄频拨接用户、宽频用户以及其它上网方式的用户。数据取自FIND研究员李雅萍所撰〈高速宽频用户占比大幅提升,我国逐步迈向高速宽频时代〉一文。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59
[3] 参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4] 这里根据台湾译本。陈芸芸‧刘慧雯译?2003: 636?。
[5] 根据须文蔚?1999?的释义:超文本「亦有人翻译为多向文本。超文本的展现形式应当可算是网络不同于一般纸本叙述的精髓所在,此为Ted Nelson 在六十年代创造的观念词,意指一个没有连续性的书写系统,文本枝散而靠联机串起,读者可以随意读取。在这种叙事的结构安排下,读者并非跟从单线而循序渐进的思考方式阅读,语意因而断裂,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读者可以从一个语境跳连到另一个语境。超文本在叙述上的革命性贡献,对网络小说、剧本甚至诗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http://udnnews.com.tw/SPECIAL_ISSUE/CULTURE/NETLIT/terms.htm?
[7] 这两个网站是华文文学界网络文学的开创者,李顺兴认为「各式作品制作功夫精致细腻,风格尤其耐人寻味,总体成就在网络上鲜有能超越者。而在美学上的开拓,势将奠立新文类的典范」?董崇选‧李顺兴,1999:53?。
[8] 详《台湾网络诗实验室》,http://home.kimo.com.tw/poettaiwan/
[9] 先后有康原〈一首填空的诗〉(1989.03.25)、萧萧〈一首被□□的诗〉(1989.03.27)发表于自立副刊。
[10] 实际上是红蓝绿三种颜色,分别象征二二八事件中的三股力量,红色象征遭到国民党怀疑具有共产党身分的二二八受难者,蓝色象征国民党,绿色则为台湾民间社会。
[11] 两人共同经营《妙缪庙》网站,另涩柿子有《涩柿子的世界》。
[12] 《代橘》网站:http://www.elea.idv.tw/
[14] 苏绍连网站《现代诗的岛屿》: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urism/
[15] 向阳网站《台湾网络诗实验室》。
[16] 大蒙并无个人网站,部分作品贴于:http://dcc.ndhu.edu.tw/poem/tpoem/jack/new_page_10.htm
[18] 须文蔚网站《触电新诗网》:http://dcc.ndhu.edu.tw/poem/index01.htm
[19] 这段引文转引自Woollacott?1986: 99-100?。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