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小曦,男,1971年4月生,汉族,吉林长岭人。文学博士,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现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近年来出版《现代传媒与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数字文学——从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等专著、译著;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文艺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新华文摘》转载和摘编10多篇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人事...
新媒介文学的文化逻辑问题是新媒介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西方学界以后结 构主义理论解释超文本的特点,从而推导出了数字文学的后现代文化逻辑。中国学界主要运用 杰姆逊的后现代理论阐释了网络文学的文化逻辑问题。 其中理论诉求与创作实践不符等缺陷 也引起了一些质疑。新媒介文学的文化逻辑归结为“数字现代主义”。数字现代主义可以被看...
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及其理论建设需要澄清网络文学的美学追求。网络文 学的严格学理定位应是“网络生成文学”。网络生成文学即计算机网络启动传播性生成、创作性生成和存在性生成等全面审美生成活动的产物。网络生成造就出的数字虚拟创作模式、复合符号性赛博文本、“融入” 性审美体验, 构成了网络文学的审美特质亦即美学追求。...
复合符号文学文本由语言、身体、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交织复合而成,其中的语言符号发挥“定调”功能,决定了它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身份。文字发明之前的原生口语文学源初即为“口语—身体复合文本”或“口语—身体—音乐复合文本”。中国古代的文图文学、西方和日本的“图画故事书”等文本是“文字—图画复合文本”的典型;“文字—图像—声...
静观·震惊·融入——新媒介生产论视野中审美经验的范式变革...
[摘要]在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演进变革和积累叠加之后,今天“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已经生成。“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依托于当代数字媒介场而运作,它既受一般媒介场生存法则制约具有他律性的一面,又遵循文学性生产原则而保持着生...
翻译符号学是以符号学理论为指导、以符号转换为研究对象的符号...
近以ChatGPT-4o为代表的聊天智能的快速迭代,智能人机交互...
人工智能的文本生成方式,引发了巨大争论。或许可以从符号学一...
皮尔斯的传播哲学被认为构成了其符号学说的支撑基础,甚至是其...
物符号,即被认为携带意义、并以物为符号载体的感知物。此感知...
《易经》的本源在于易象,易象实际上是先民视觉思维的体现。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