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文艺学专业第四次读书讨论会综述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729    2012-03-05 14:17:04
时间: 2012年2月25日,19:30——22:00
地点:文科楼二楼碉堡楼会议室
讨论书目:[法]麦茨:《电影的意义》,刘森尧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参与者:冯宪光、赵毅衡、马睿、傅其林及博士、硕士研究生等
 
 一、马睿老师对《电影的意义》一书的介绍和评析
本次读书会主要围绕麦茨的《电影的意义》中提到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在进入自由讨论前,马睿老师首先梳理和分析了麦茨如何从电影经验现象的考察进入电影符号学讨论的思路,而后由孙恒存同学介绍了艾柯的分节理论对于理解图像的意义和启示。在自由讨论环节,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对此进行了热烈的回应和延伸性的提问。
马睿老师主讲的题目是《作为叙述艺术的电影》。她首先讨论了麦茨电影理论的起点:本书的第一部分,即麦茨所谓的“电影的现象学”,其实就是回到经验事实来描述电影是什么。他根据对影像和叙述这些基本经验事实的分析,把电影定义为一种以影像为基本媒介进行虚构性叙述的艺术。马老师认为,麦茨实际上是从三个关键词来讨论电影。这三个关键词就是影像、艺术、叙述。麦茨认为,影像,或者说一个独立镜头,是电影中的最小意义单位。麦茨反对把电影的最小意义单位追溯到影像中的细节元素,比如色彩、色调、线条等等,因为影像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呈现意义的,那些分解出来的部分固然也参与对意义的呈现,但离开了整体,它们呈现的意义可能并不属于这个影像。第二关键词是“艺术”,这里涉及的问题是影像如何成为一种艺术媒介。这既涉及到电影作为艺术与其它艺术之间的差异和关联,也涉及影像作为艺术媒介与其它的艺术媒介比如语言的不同。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叙述”。电影使影像成为了一种能够进行叙述的艺术媒介。而且这个叙述是有特殊性的,这就把电影演变成为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是一种虚构的叙述。麦茨在本书后面部分着力分析的“语意群”问题,正是从对虚构叙述的探讨中发展出来的。
马老师强调,麦茨关于电影的现象学实际上是从经验事实来认识电影是什么,弄清这个脉络后,我们就清楚地认识到麦茨后来所发展出的一系列观点的逻辑起点。基于以上三个现象学观察的事实,麦茨将其理论在以下几个层面铺开。首先是分析语言和影像作为表意媒介的不同特征。其次是对叙述的分析,具体而言就是归纳了语意群组合方式的八大类型。第三个方面就是探讨电影的艺术表现力的多种可能性。
从第一个层面,麦茨发展出“电影是没有语言系统的语言”这一观点。马老师分别从影像本身、电影当中的影像、语言和影像指示意义的功能和性质三个方面分析了麦茨对影像与语言的区分,指出麦茨的“电影是没有语言系统的语言”这一判断,实际上意味着,电影对影像的使用,是一种没有共时结构的话语实践,影像表达意义的方式没有被限制在某个普遍性和稳定性的系统之中。在第二个层面,尼柯斯的说法有很大影响,认为麦茨是越过了影像层直接讨论叙述层,但是,如果具体分析麦茨的阐述,我们就会发现,麦茨认为要追踪电影当中影像的意义,是不能将其作为一个静止的画面从整部电影当中剥离出来的,要讨论电影当中的影像,必须将其放入到语意群或叙述段落当中。因此,麦茨对叙述层的分析也就是对影像层的分析。麦茨对电影叙述的讨论,最为著名的就是语意群组合方式的八大类型,但马老师提醒大家也要重视麦茨所举出的不同于八大类型的特例,比如戈达尔的《狂人皮埃罗》,出现了三组表现逃跑的影像段落,这并不是说逃跑行为发生了三次,而是说同一次逃跑可能用三种不同方式进行,至于那一次是实际发生过的,不知道。影片以此表达一种对真实性的态度。之所以要重视这些特例,是因为麦茨强调电影理论并不是对电影丰富可能性的封闭。马老师顺带提到,在中国电影中也有类似的探索,比如杨延晋1980年执导的《小街》。马老师认为,我们一方面当然需要立足影像与语言的不同来探讨影像叙述的特殊性,但是影像叙述也是叙述,也应该立足于叙述层面来探讨其共同性。在现代电影发展起来后,电影的叙述技巧的尝试是多种多样的,且与文学叙述的互动也是常见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探讨艺术表现力的多种可能性。马老师指出了电影探索自身丰富性的三个方向:一是延续现代电影对叙述的探索,麦茨认为现代电影之所以现代,主要就是对叙述的发展。我们要追问的是,如果说对故事的热衷曾使影像退到故事的背后,那么对叙述本身的极端凸显是否会使故事退到背后,如果故事退后时,电影会发生什么呢?二是改变电影的时间长度后,电影会发生什么呢?三是当前在技术的支持下对影像表现力的探索,此时有没有可能发展影像在叙述以外的其他艺术表现力呢?总之,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出来后备受争议,有些理论家甚至否定电影符号学本身,但无论如何,这些争议都推进了电影理论的发展。最后,马老师请大家参与这个争议,展开讨论。
孙恒存同学的题目是《理解图像的路径:艾柯三层分节的意义》,主要就艾柯的分节问题以及对理解图像的启发进行介绍,这与麦茨反对电影的分节针锋相对。首先孙恒存同学梳理了分节理论的历史,并将双重分节从马丁内特往前推到洪堡特。然后列举了支持和反对艾柯观点的理论家并分析了艾柯三层分节理论的三个来源:麦茨的电影理论、普里埃托的符号理论、帕索里尼的电影的分节理论。最后引出艾柯的三层分节的基本模式(第一层分节是修辞元;第二层分节是记号;第三层分节是“X”元素即意素(seme)),并将这个模式推广到照片(第一层分节:肖似修辞元;第二层分节:肖似记号;第三层分节:肖似意素),再推广到活动的影像(第一层分节:运动修辞元;第二层分节:运动记号;第三层分节:运动意素)。孙恒存同学强调了三点:一是从分节问题上阐释电影通信的丰富性和视觉领悟的通畅性;二是电影本身就是综合的艺术,因而分节的极其复杂或许是其原本有的特质;三是麦茨也提到左右影像指示意义的系统可能包括好几个分节。因而,艾柯的三层分节理论或许有诸多疑点和局限,但是毕竟他指出了如何去理解图像的一个路径。
二、自由讨论环节:
冯宪光老师谈及自己的读书感受后强调了四点:一是电影的符号或语言、文学的符号或语言本身已经脱离了一般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规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用一般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原理直接地解释、分析文学或电影会有些问题。二是认可麦茨反对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认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是别林斯基形象思维论在电影中的翻版。三是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具有多个符号系统,而且之间是应该有对接组合的地方。四是认可麦茨对电影的现象学研究,我们应该从现象学的事实经验出发去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
赵毅衡老师具有针对性地质疑了麦茨的观点。首先,他认为麦茨说因为某些影像所指不明所以不是符号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朗格难题是在索绪尔系统内出现的,如果在皮尔斯系统内,符号完全可以跳过所指。因此,影像是符号。艾柯所说的,图像有三节,是错误的观点。因为他说在表现层次层次上一再细分,分解内容是分节形式的目的。分节就是用分开能指来分开所指。能指的分节,不是如艾柯说的那样,是客观的存在,相反,是观察者采取的意义方式,是主观的思索。因此,可以对任何能指做任何方式的分节,用来分解内容。艾柯的图像多分节论,是无的放矢。
傅其林老师首先就麦茨书中的术语与索绪尔的术语相对应起来,以便同学们去理解麦茨的术语,比如“指示意义”其实就是《符号学原理》翻译的“直指”,“图形变化”其实就是“聚合”,“语意群”就是“组合”。傅老师指出,麦茨的概念一方面在索绪尔系统里盘旋打转,另一方面则试图超越普通语言学和符号学,但是在超越中遇到一些问题。其次,就麦茨的电影的现象学研究和精神分析学研究也发表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观点。麦茨在现象学的前提下来思考一个符号学的问题就是现象学和符号学之间嫁接的问题。一个现象学的知觉经验怎么会成为一个符号学的问题,知觉经验是一种符号性建构。后来,麦茨就用了拉康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来研究符号问题了,并深入接受经验现象学和符号学的问题,从而进入当代法国思想的核心维度,即保罗•利科的叙述与时间的视野。最后,傅老师指出当代社会符号的泛化不具有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语言是存在之家的本体论色彩,符号不是本体论问题,而是具有意识形态建构的意义。另外,回应了冯宪光老师关于形象思维、形式主义和电影蒙太奇理论之间关系的思考,提出蒙太奇恰是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艺术再现的超越。
马睿老师则在后面自由讨论中补充了两点:一是麦茨对于“什么是符号”、“影像是不是符号”等问题的认识和表述有混乱、暧昧之处,在大多数时候,他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具有可重复性、强制性,那么就不是符号,他在本书中明确说过符号的特征是“武断性、约定俗成和系统化”。但在有些时候,麦茨又在用符号学分析他认为不是符号的那些影像。这是需要我们仔细甄别的。二是针对同学们关于叙述时间的讨论,马老师指出麦茨讨论的叙述中的时间性问题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叙述时间,即电影持续的时间,二是被叙述时间,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叙述时间的结束被不意味着被叙述时间的终止,叙述的行为封闭不了被叙述的东西。马睿老师还就电影的媒介化和张成华同学提出的叙述内容与叙述效果的问题给予了回答。
同学们就当今艺术和符号的泛化所引起的对于一般符号学与电影符号学以及一般现象学与电影现象学的区分问题、图像的分节问题、麦茨叙述的五个条件的问题、文学效果与分节依据等一系列有趣味、耐思考的问题向各位老师虚心请教提问。赵毅衡老师、冯宪光老师、傅其林老师、马睿老师对这些问题的积极友好、富有建设性的对话和阐发帮助大家理清了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思考的路径。
最后,读书会在赵毅衡老师的倡议下引出了下次读书会的主题即有关叙述和被叙述的问题。总之,本次读书会集中在麦茨的电影的现象学、电影的符号学、图像分节的可能性等这些问题上,各位老师和同学相互阐发了自己的读书感受和思考心得,在彼此交流中换取了意见、增进了共识、推进了理解。最后,本次读书会在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期待下次读书会的掌声中结束。
(整理:孙恒存)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