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衡《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出版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707 2011-08-29 22:07:03
赵毅衡在其新著《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i]如是评述当前反讽文化。
这让我想起一件买鱼趣事。菜市小鱼摊上,老板见他女儿很久都无法算出2斤鱼该收多少钱,笑道:叫你小时候不要好好学习,你偏不听。幽默打趣,让人忍俊不禁。
类似反讽,并不少见。饭店取名为“无饿不坐”,鞋店取名为“心存鞋念”,衣服店取名为“包二奶”、“衣冠勤售”,时尚新牛仔裤往往有个破洞。
互联网的出现,将反讽浪潮推向更高峰,从“祥林嫂炒股”到“雷锋被各种恶搞”,各种暗含反讽修辞的段子不断繁衍传播。可以说,反讽已经变得无处不在,反讽时代已经到来。
“而要理解反讽文化,就必须从反讽的形式特征说起。”这就是《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的作者赵毅衡的基本思维方式,“概念再美,若不能归到形式,就无法分析、验证、操作,必是大而空。除非以空为捕获意义的诱饵,这样的过程也是反讽”。
基于上述思维方式,《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方法论问题,其目标是研究文化形式和文化规律。这也就决定了本书的两大块内容:
第一:理论的推进。传统的反讽修辞,只局限于语言反讽,而赵毅衡从符号学角度切入,将反讽修辞从语言层面扩大到符号表意。他在此以广告中大量运用的反讽为例,说明语言一旦扩大到符号,一旦多渠道表意成了常态,各种渠道的信息很可能互相冲突,互相修正,符号反讽就得以形成。使符号文本不再局限于个别符号表意,而扩大到文化范畴,也就实现了对文化现象的解读,实现了文化反讽。
第二:理论的应用。对原理进行梳理过后,赵毅衡通过对各大文化形态(戏剧、情景、历史)进行细致入微的考量与观察,发现在整个文化场景的表意中,都可看到反讽的各种大规模变体。站在宏观历史演进的角度看,反讽则意味着更多: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从隐喻到提喻再到转喻最后到反讽的演进。这一演进规律,存在于任何一个表意系统内,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表意形式,必定用反讽结束自身。
赵毅衡深喑社会的发展规律,对当代符号社会发展阐明了其真知灼见。他认为:和而不同、异中求同的反讽时代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文化状态,反讽得以表达,矛盾才能妥协。妥协虽是暂时的,但一旦反讽成为文化惯例,文化就能取得动态和谐。
想了解当前文化,了解符号学家如何洞察文化,读读这本书。
目录
写在前面
符号学
反讽时代——当今文化与“和而不同”
论艺术“虚而非伪”——纪念钱锺书先生
诚信与谎言之外:符号表意的“可接受原则”
论“伴随文本”——扩展“文本间性”的一种方式
单轴人:后期现代的符号危机
元语言冲突与阐释漩涡
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
形式论
“叙述”还是“叙事”?
叙述转向之后:建立一门广义叙述学
吞噬自身的叙述:中国小说中的回旋分层
新批评与当代批判理论
叙述形式的文化意义
形式论60年
唯美主义与社会改造
布斯的遗产
从符号学定义艺术
关于文化
. 走向边缘:中国知识分子终于到位
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的分层机制
从金庸小说找中国人的“全民共识”
争夺孔子
好一双“中国式眼睛”
关于文学
智性的雨:卞之琳论
李金发:不会写作,才会写诗
林语堂:语言即内容
如何克服“语言障”
禅机诗话
[i]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280页,定价38.00元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