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传媒》第三辑出版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183 2011-09-27 13:15:10
编者的话
任何时候,学术和其他的事业的生命都在于否定性,在于作为否定性的质疑。何其幸运,我们《符号与传媒》编辑部又得到了收获质疑的机会,得到了生命昂扬的机会。
从《符号与传媒》创刊到今天,几乎已经过去了两年:不算短的日子。但是和我们聆听的学术相比,我们的刊物又太过年轻。符号现象和传媒现象早在成建制的符号学和传媒学开展之前,就已经在让思想者着迷,其功能也困扰着人类最优秀的心灵:就像丁尔苏《中西符号理论之沟通》所表明的那样,在柏拉图时代虽然或许没有符号学,但是他已经正视这个谜团——意义与表达的谜团。为了这个谜团,先哲们已经投入了一生,成名学者们正在投入一生,而很多年轻的学者们,则准备投入一生。在这一期的刊物上,读者们将能够同时看到这三者的努力,听到这三者的声音:在这里,我们既能聆听逝去大师洛特曼、格雷马斯等人的教诲,体认到张智庭、李幼蒸、丁尔苏、孟华、董小英、戴登云等当今学术主力军们的战力,也能看到更多年轻学者可贵的努力,以及他们取得的惊人成果。
对于《符号与传媒》来说,这些学者乃是祭坛上的祭司,舞台上的演员,运动场上挥汗如雨的运动员。而我们这份刊物,只是为这些真正的主角们准备好出场的地盘,准备好祭坛、舞台、草皮。而在这片地盘上,将上演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所有美妙剧情:先行者孤独的探索、后来者小心翼翼的钩沉,以及斗士们针锋相对,寸土不让的对峙。这些剧情曾经在我们刊物的每一个专栏中上演,而今天,我们有幸看到了剧情的继续:
在“理论与运用”中,我们看到张智庭先生在追寻先行者罗兰•巴尔特足迹时,发现“激情符号学”这个形式主义文论长久以来渴望进入的绿洲;看到孟华在文字符号学领域的锐意进取;看得到李明洁、戴登云等学者在语言符号学、现象学符号学等传统阵地上的扎实探索;也感受得到伏飞雄、董小英等学者逼人的思想锋锐。
而在“理论辨义互动:中国与西方”中,洛特曼、克丽丝苔娃、德尼西这样的著名西方学者,则必须在中国符号学家们的视域下得到另一番审视和评论。这些审视是全新的,但同时它们也扎根于学术学理本身丰厚的土壤;事实上,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往往会选择翻译一些国内学界早已在转引中熟悉,但是却甚少有人见到过原文的罕见原典文献。在这场逐渐展开的辨义较量中,中国学者们将会表明,在广告学、狂欢诗学、叙述学,以及其他各种符号学的领域内,他们都已经,或者将要能够成为西方巨人们不得不正视的敌手。
卡尔•马克思在后世任何时代,都是无法绕过的丰碑:在他麾下,有着卢卡契、阿多诺、詹姆逊等功勋彪炳的思想战将。在本期中,中国学者们在一个领域里开始了和这支大军的互动:这就是形式文论的领域,或者说,符号与表意的领域。当然,我们惊喜地读着他们交给我们的成就,并非单纯感到肃然起敬:思想以及世界对我们的期待,都不是旁观,而是参与。
最后,正如其他有生命力的学科和事业一样,符号学与传媒学的世界中每天都有新的书被写成,新的思想被提出:一句话,新的事件发生。“近著近译书评”就是我们刊物对这些事件的回应。在每一期中,我们除了评论中文著作外,也将评论用其他语言出版的新成果:符号学即是全世界应当共同参与的事业,也是全世界可以共同享有的财产。
自然,正如我们一开头就说的那样,我们一切工作的幸运之处全在于读者们的质疑和批评:符号学和传媒学乃是新思想孕育的胎盘;而我们的读者和苏格拉底一样,乃是思想的接生者。
目录
一、 理论与运用
1. 激情符号学 / 张智庭
2. 略谈佛学理论术语重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中国符号学角度看 / 李幼蒸
3. 中西符号理论之沟通 / 丁尔苏
4. 诡辩的魅力 / 董小英
5. 试论类文字 / 孟华
6. 现象学还原、文字学转向与批判理论的“间距”
——解构理论的生成与现代西方思想的诗学转向/ 戴登云
7. 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悲剧
——一个身份符号学分析 / 祝东、王小英
8. 利科与普罗普 / 伏飞雄
9. “形象歌曲”中的标识性符号 / 陆正兰、王立新
二、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论专辑
编者按
1. 空间批评的话语范式:现象学、形式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 杨有庆
2. 詹姆逊的符号学思想 / 张碧
3. 星丛与象征:卢卡契、阿多诺、伊格尔顿的形式观 / 赵文
三、理论辨义互动:中国与西方
1. 广告符号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 饶广祥
2. 广告符号学 /[加拿大]马塞尔·德尼西 著 饶广祥译译
3. 另一种文本中心 / 彭 佳
4. 文本运动过程:从作者到读者,从作者到文本 /[俄罗斯]尤里·洛特曼 著 彭佳 译
5. 从对话到互文性 / 张 颖
6. 词语、对话与小说 /[法国]朱莉娅·克里斯台娃 著 张 颖 译
四、 近著近译书评
1. 评Interactions, and Illuminations:
Traversing Chinese and Weston Theories of the Sigh(丁尔苏著)/ 胡沥丹
2. 评Translated Modernities:
Literary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Globalization and China(王宁著)/ 方仪力
3. 评《〈红楼梦〉叙述中的符号自我》(文一茗著) / 马文美
4. 评《可能世界叙事学》(张新军著)/ 吴近宇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