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评《广义叙述学》---以分层为本质的纵深分布,以开放为特质的横向构筑

作者:石薇琳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694    2014-09-27 00:36:32

《广义叙述学》

——以分层为本质的纵深分布,以开放为特质的横向构筑

石薇琳

 

自后经典叙述学发展以来,面对“叙述转向”的挑战语境,赵毅衡先生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广义叙述学”,《广义叙述学》立足于符号学背景,将经典叙述学至后经典叙述学以来的发展理论做了一次总括性的讨论,建构出一套完备的广义叙述学体系。笔者尝试从《广义叙述学》的内部逻辑建构着手,分别进行分析。

 

一、以“分层”为本质的纵深分布

叙述的本质在于分层,层次划分是《广义叙述学》在纵向构筑上的基本形态。包括基本的两大分层——纪实与虚构,以及分布于前者之上的普遍叙述分层。

纪实型与虚构型在叙述的纵向延伸上切割出两大基本类型,之所以是纵向分布,若将现实经验作水平线,二者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呈垂直方向上的上下关系——纪实型在下,离实际经验更近,虚构叙述隔得更远。叙述作为符号的一种再现,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解释意义不在场是其前提。因此再现文本作为事实经验的符号替代,始终与现实世界相区隔,亦即是再现而非呈现。叙述文本再现本体地位的不同,引出两种不同类型的体裁——虚构型与纪实型。

对于纪实\虚构的区分,无论是科恩的“指称层”论,塞尔的“作者决定”论,或是热奈特的“封面标记论”,都无法将从根本上将两者真正区别。赵先生尝试从体裁社会规约性出发:“纪实叙述体裁的本质特点,……在于接受方式的社会文化规定性:读者可以要求纪实叙述的作者提供“事实”证据。……虚构型与纪实型叙述的区别,在于文本如何让读者明白他们是什么体裁”。在相对稳定的同一文化阐释社群下,文化程式要求读者对纪实型叙述进行“事实依据”问责,而对虚构叙述免于问责。这样的区分,悬置内容真实性,而从体裁形式进行考量,以形式决定类型。形式论的划分使这种区分相对客观、稳定。

如何具体操作?《广义叙述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建议:区隔框架。区隔框架是一个形态方式,是一种作者与读者都遵循的表意——解释模式,也是随着文化变迁而变化的体裁规范模式。……框架在符行、符义、符用三个层次上都起隔出再现世界的作用。由此出发,一度区隔框架将符号再现与经验世界区隔开,二度区隔在一度区隔的基础上再次二度媒介化,使其与经验世界相隔两层。关于区隔框架理论,笔者整理为以下图表:

 

体裁

区隔边界

与现实世界关系

真实性

底线

一度区隔框架

 

纪实型

 

实在世界

vs再现世界

经验再现,与现实世界相隔一层框架,透明

 

向事实经验负责

 

 

纪实型

二度区隔框架

 

虚构型

再现世界

vs二次再现世界

二度媒介化,与现实世界相隔两层框架,不透明

不向经验事实负责,只

对本框架内的世界负责

 

纪实型

表1

框架区隔首先将所有叙述划分为上下两大基本层,将现实经验作水平基础,二者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呈垂直方向上的上下关系——纪实型在下,属于一度框架的再现世界,离实际经验更近;虚构叙述与现实世界隔得更远,处于二度框架下的二次再现世界,位于上一层。这两个层面是叙述纵向构筑机制中的两大基础分层。

在叙述纵向两大基本分层内,又包含着普遍的叙述分层。每一个层次的叙述者(叙述框架)都是由上一层次叙述所提供,在一个叙述层中,任何叙述声音来自叙述者(叙述框架):或是框架提供的次叙述者,或是框架本身,又或是二者兼有。框架区隔为一个叙述文本划清边界,给叙述提供了一块发芽生长的土壤,只有也只能在框架区隔内,叙述得以展开。

所有叙述的叙述者(叙述框架)均来自上层叙述,同一层次的叙述无法为自己提供叙述者。把此逻辑运用于叙述纵向分布的一二度区隔世界,层层嵌套,就形成 “叙述分层”现象。上一层叙述层次的任务是为下一个层次提供叙述者或者叙述框架。只需要在每一层叙述中,另设叙述框架,就会出现一个相对于上一层叙述的次叙述。由此推演,不停设置叙述框架,也就会不停出现次叙述的次叙述……。

两大基础分层加上分别嵌套其内的普遍叙述分层,由此组成叙述的纵向构筑机制。后者从属于前者,两者之间又有区别:前者分层作为基础性分层,它们之间有着严密的界限,两者之间呈现出绝对静态;而后者叙述分层作为两大基础层次的内部分层,叙述层次间允许部分跨动,呈现出相对的动态性。这个相对的动态性,引出以下命题:

命题1 跨层现象。发生于一二度框层内部,各叙述层次边界被打破就出现跨层现象。一度区隔与二度区隔在叙述跨层现象上是有所区别的,《广义叙述学》做了详细区分。

命题2 叙述悖论。上一层叙述行为产生一个次叙述文本,次叙述无法提及自身是如何被设立的。

命题3 回旋跨层。这是一种“次叙述层暴露上层叙述如何生成自己”的机制:下一层叙述不仅被生成,而且回到自身生成的原点,再次生成自身。

以上三大命题皆因层次间的“犯框”造成,由此抽象出来的,便是元叙述。从根本上说元叙述是对叙述框架的暴露,是价值观念以及程式规范的怀疑、破坏,元叙述否定现实主义的真实感,对现存世界的意识形态神话起着一定程度的颠覆消解作用。关于元叙述的讨论,《广义叙述学》最后一章中专门讨论,由此不再赘述。但值得提出的是,将一个如此形式化的问题上升至思想与哲学层面,《广义叙述学》体现出形式轮的特质——深切的人文关怀。

三大命题以及 “元叙述”讨论,皆是从叙述纵向构筑机制的核心——“分层”抽象发展而来(作为“犯框”的不同表现)。纵向构筑机制从本质来讲,核心就是分层:先构筑两大基本层次,它们在纵向分布上不同程度地区隔于现实世界。将框架区隔原理在同一度区隔层中嵌套运用,便形成各内部的叙述分层。一二度框架的绝对基础分层,和其内部的半动态化的叙述分层,共同在纵向维度上组成叙述构筑形态。

二、以开放为特质的横向构筑

将《广义叙述学》做一个横向维度上的逻辑考量,即考察发生在每一叙述层的叙述过程。这样一个横向上的生成机制,总体而言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状态——从发送到接收,再到文本,都处于全面的动态化之中。

从叙述定义出发,一个叙述的全过程包括两个相对应的动态过程:①叙述者的文本发送过程:叙述者将一个有人物参与的事件组织进一个符号文本(以下称文本1);②接收文本过程:接收者将文本理解为一个具有时间和意义向度的文本(以下称文本2)。其中作为“二次化叙述”的过程②,是将整个横向生成机制纳入开放化的关键:接收者在文本1的基础上回顾并追溯情节的意义,二次化叙述使文本释放出可阐释性的开放姿态,文本拒绝意义的僵固。这不由让人联想到《广义叙述学》的基础背景,在皮尔斯三分式符号模式下,符号意义实现终端“解释项”又成为无限衍义的起点,毫无疑问《广义叙述学》呈现出同样的后结构主义开放姿态。

以上从宏观上讨论的叙述实现的动态过程,从微观角度考量,叙述本文的生成,亦是叙述横向生成机制中的另一动态化因素。

关于文本的生成问题,《广义叙述学》选择从“底本与述本”出发进行探讨。底本与述本的争论使其自进入后经典叙述学以来就陷入一个未被完全抛弃却又无人完整辩护的尴尬境地。很多批评家如芭芭拉·赫恩斯坦·史密斯、乔纳森·卡勒、布莱恩·理查森、申丹等从不同程度、方向对叙述双层模式加以批评。叙述学上对双层模式传统理解都是以静态的观点将底本理解为一个原本已存在的原故事,认为述本是根据底本的变形。这种传统理解将底本固定化,由此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挑战与批判,如查理森提出的“述乱无底”,卡勒认为述本情节发展并非来自底本而是围绕其本身的意义等等。《广义叙述学》另辟蹊径,在双层模式理论基础上,从动态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命题。从符号学角度,借鉴索绪尔双轴关系,将底本作为“聚合轴”,述本作为“组合轴”,文本的形成是组合轴与聚合轴的双向运动结果——底本和述本同时运作产生了文本。这一理论,以新的角度考量古老命题,保留传统立场的同时,加以动态化改造。解决了传统静态双层模式带来的种种问题。文本生成由此被纳入了动态化过程之中。

从横向生成机制进行考察:总体上看叙述的基本生成是一个由叙述者与受述者相互作用于文本的过程。这是一个双线并进的双向动态模式,其中二次化叙述是保证这种动态模式的保证。以此为大背景,再从微观上深入具体文本生成的探讨。双轴运动下的双层模式论,亦是将文本生成置于动态化的模式之中。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了横向生成机制上的全面动态化。

三、小结

以纵横二维度为标准考量《广义叙述学》的内部逻辑,“纵向构筑机制” 以“分层”为本质呈现为半动态化的构筑形式。一方面部分跨层(主要指一二度框架内的跨层)使其内部可以上下跃动,增加了叙述在纵深层面的张力度,另一方面绝对静态化分层的部分(主要指一二度区隔部分),也牢固了叙述分层的基本的模式。“横向生成机制”是一个全方位的动态化过程:不论是总体上叙述者与受述者之间的双线并进,双向动态模式,还是具体文本生成的双轴生成论。都共同组成了叙述横向生成的动态化机制。“横向动态生成机制”将文本纳入开放化空间,文本的多元阐释性使叙述成为一条连接人类与世界意义的桥梁,叙述成为人类自我构筑的基本方式。

《广义叙述学》是一件里程碑式工程。它建立于经典叙述学——后经典叙述学以来的历史之上,以叙述转向为契机,在学界面对叙述转向带来的新任务时,首次提出理论建议。《广义叙述学》并非标新立异,而是立足已有理论资源,以整合、创新为手段,将叙述学纳入进了一个广阔、完备的庞大理论系统之中,顺应叙述转向潮流,且为今后的理论进展做了一次成功的示范性推动。

囿于篇幅只能从内部逻辑进行《广义叙述学》的大致把握,未涉及部分众多,《广义叙述学》分别以五个部分(加导论),从叙述学的前历史一直涉及到理论构建,方方面面,分章分节进行详实严密的逻辑论证,在此不必画蛇添足。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