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评陆正兰《歌曲与性别》(贾佳)

作者:贾佳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412    2014-12-18 00:32:57

评陆正兰《歌曲与性别》

(《歌曲与性别》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贾佳

从古希腊的“四艺”说起,音乐是同天文、几何、算术一同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所重视的门类。在古希腊的哲人看来,音乐是所有技术中最高等的,因为它最符合人的心灵结构,而人的心灵结构又是同宇宙秩序相一致的。所以,几千年前,从人类最早的文明起,音乐就已经在历史上奠定了它的重要地位。也正因为音乐自身的通灵性和受众的广泛性,音乐已经成为当下世人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性别”作为音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曲词的创作还是歌手的演唱都不可回避性别在流行音乐中的作用。陆正兰的《歌曲与性别——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以下简称《歌曲与性别》)就是把流行音乐的“性别”作为切入点,将流行音乐分为“歌曲的文本性别”和“歌曲的文化性别”内外两部分,从歌词文本的内容所反映的性别元素到探究歌曲文本的性别身份,以及最终讨论流行音乐性别书写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整本书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系统地梳理了当代流行音乐中的性别元素书写,对当代流行音乐的研究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歌是一种呼应交流方式”无论是自我呼应还是通过歌曲寻求他者的呼应,都是人自身对自我身份价值的探索和寻求定位的方式。陆正兰将音乐的这种交流方式称为“呼应结构”。一方面歌曲内部所反映出的歌词文本内部语意性别呼应,以及歌曲的歌词内容和音乐风格的呼应,“歌词呼应音乐,包含性别呼唤”;另一方面是歌曲的发出者与歌众之间的呼唤和应对系统,一首歌曲的最终完成需要歌众的参与,“歌众必须倾听、愿歌、能歌,才能做出完整主体的反应”,至此,歌曲所携带的符号意义才被接收者接受,召唤者所授予歌曲的完整意义才得以实现和表达。

通过歌曲的召唤,歌曲所蕴含的情感经验以歌曲作为媒介将召唤者和被召唤者的情感共同处进行联结,特定的社会心理结构早就了歌曲中特有的性别结构生成。

歌词文本中不同人称的运用,让作为情感传达媒介的歌曲所表现出的意义意蕴深厚。“我对你说”结构的存在占据了当代流行音乐的半壁江山,是歌曲做基本的表意模式。这种表意模式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歌曲演唱的类演示性形式,即使歌曲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的“我”“你”人称代词的出场,类演示性形式很明显可以让歌众体会到歌曲背后的发送者“我”对接受者“你”的情感诉求。

歌曲中所存在的“三层言说主体”是个很有趣的现象。首先是歌词的“隐含言说者”,它不同于真实的词作者;而讲述主体就是歌曲中的第二层主体,如同叙述学中涉及的叙述者;第三种主体则是文本中(故事中)被言说的行动主体。在具体的过程中,广泛的歌众大多并没有能力意识地将此三者进行区分,但这并不影响歌众对歌曲“三层言说主体”作用下的综合把握。

歌曲文本性别身份的判定离不开对符号文本意义的把握,歌曲文本同样具有不同的文本身份。在《歌曲与性别》中文本身份不同于创作者身份,“一首歌的词作者、曲作者、策划人、出品人、录音师、演唱者等身份,最后都隐藏于背景之后,留下来的只是歌曲的文本身份。”“文本身份是文化直接作用于文本表意的结果,是文化给予一个特殊符号文本集体的规约性。”所以,一首歌曲的文本身份是受到文化背景等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在《歌曲与性别》中着重讨论的是歌曲文本的性别身份。文本性别身份是歌手通过歌曲向受众所传达出的社会性别选择的身份,而非词作者。词作者可以针对不同的歌手创作出不同的歌词,而不同的歌手也可以演绎不同风格的歌曲,但一首歌曲在特定社会环境选择下形成的文本身份却是其所特有的。

在对歌曲性别身份进行分类讨论过后,《歌曲与性别》将目光转向歌曲文本外部。歌曲产生与流传需要五个基本环节:歌词——音乐——表演——媒介——传唱。这五个环节的共谋对歌曲文本性别的生成产生影响。歌众对歌曲的理解、再加工和传唱是歌曲意义实现的“再生性”和“意动性”体现。

歌曲性别身份也投射在伴随文本中,通过对伴随文本的有效把握歌众可以有效地将歌曲同自我音乐选择相联系。在对歌曲的选择和演绎上,不同性别的歌众反映出不同的“场”,女性歌众更多倾向于趋近社会文化规范的“场依存性”,而男性歌众则更多反映的是“场独立性”。

当代流行歌曲中表现出了女性的自我矮化倾向,摇滚的阴柔化趋势以及情感的焦虑等。这些意识的流露更多反映的是社会规约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时代烙印在流行歌曲中的表现。流行歌曲是大众文化的缩影,所体现的是广泛受众的思想表达,女性的自我矮化“是性别文化所固有的群体心理:男人需要女性的矮化以衬托他们的自信,而女人也只有通过矮化自我,才能保持他们在情感中的地位稳固。”时代和社会的多元化和物质化让越来越多的人被无目的的紧张和焦虑感包围,歌曲中也将这种焦虑进行言说,通过音乐的方式达到宣泄的目的。

《歌曲与性别》用女性主义、符号学理论对当下流行音乐进行系统分析,但笔者在阅读之后还有一些关于歌曲的问题没有得到答案,比如为什么当下的流行歌曲类别范围最广的是情歌,在这之中失恋和悲情的歌曲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歌众对爱情悲歌的钟情不仅仅是在悲伤的时候,即使在快乐的时候也对其情有独钟。爱情的主体离不开歌曲中的性别书写,爱情主体的歌曲应当单独成章进行系统分析。

虽然,国内的流行音乐相比欧美落后20年,但随着音乐质量的提高,以及受众对音乐品鉴能力的提升,流行音乐从曲词的创作到后期的出版推广都越发专业化和成熟化。正因为流行音乐具有广泛的受众,所以,对流行音乐进行研究能够更好的把握其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意义。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