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段炼《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符号学》出版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5333    2015-08-26 13:57:42

 

《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符号学》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研究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之图像与符号的学术专著,旨在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对当代学术来说,视觉文化研究是艺术史研究的一部分,是艺术史研究的一种理论、观点和方法,也是其实践。在此学术语境中,本书既是一部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符号学的专论,也是一部视觉文化研究的导论。其特征是以视觉艺术研究为焦点,立足于个案分析,探讨艺术图像的符号与结构问题。本书借符号与结构的关系而提出“符号诠释的世界”,尤其是关于这一世界的“蕴意结构”观,皆基于个人的学术积累,是作者的一己之见。

 

作者简介:

段炼,四川成都人,文学博士、美术教育学博士,上世纪80年代任教于四川大学,90年代初在加拿大留学,后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等校,现任教于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研究批评方法与艺术史论,从事艺术评论与文学写作。近30年来发表有学术论文、文艺评论、散文随笔300余篇,已出版十余部著述,有《艺术与精神分析》《世纪末的艺术反思》《跨文化美术批评》《触摸艺术》《观念与形式》《诗学的蕴意结构》《视觉的愉悦与挑战》《有狼的风景》《图像丛林》《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视觉文化卷》等。

 

 

 

 

如何解释见到的世界?

——序段炼《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符号学》

赵毅衡

 

段炼是一位出色的艺术评论家,在国内外美术批评界均享有盛誉。这反而让我们这种“非圈内”读者,在拿起他的这本沉甸甸的书、看到封面上理论化的标题时,不免有点惊奇。文化人中,诗评家往往轻视诗学理论,乐评家往往对音乐学敬而远之,艺术评论者则认为美学家(符号美学家就更不用说了)故作高深。

评论家与理论家应当是最亲密的兄弟,却往往认为自己属于不同的行当,在这个日益“科层化”的当代文化中,以邻为壑,鸡犬相闻,戒惧地对视,各守营垒。评论家追求具体的个别性;理论家追求抽象的普遍性。评论家知幽抉微,发人深省;理论家引古论今,眼界开阔。评论家逢难化易,眼光犀利;理论家沉潜学理,宏论深刻。评论家是才子,轻灵佻达落笔,文笔潇洒,隽永俊朗,语不惊人死不休;理论家是学者,严密论证为文,气象宏大,着意深沉,务必透过表象见本质。

这不是论说两个阵营应当老死不相往来的理由,其实恰恰相反,两边应当互补不足,最好是在一个人、一本书中结合起来。只是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做得好的人实在不多。万一有这样一位评论家兼理论家,而且兼顾的是艺术理论中最抽象的文化符号学问题,我们就大有可期待之处:看他如何能把上面说的各自的看家本领糅合成一件具有艺术性的理论论著。

果然,段炼给我们写出这样一本书,跟别人很不同,这是一本在艺术评论中展开视觉文化理论的符号学著作。作者对此书的特点很自觉,他一开始就清楚地说明:这本书一体二格——既是艺术研究,又是文化研究;这本书一书三任——它是视觉文化的研究导论,是视觉艺术符号学,又是艺术史,尤其是当代艺术史的重新考察。图像是本书的研究对象,符号学是它的研究方法,而全书归结出一种崭新的视觉文化理论。如此的写作方式,只可能出自一位出色的画评家,也只可能出自一位出色的理论家。这种写法有一种独特魅力,寓理论于经典美术名作的精彩讨论中,那些想读画评、想读理论的读者,开卷后都将欲罢不能。

虽然生动可读,这本书的核心论辩并不是评论家的随兴之笔,而是理论家的缜密思维。全书围绕着作者提出的两个关键性的概念展开:一是“蕴意结构”,这是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就坚持的一个观念,是对克利夫·贝尔(Clive Bell)和罗杰·弗莱(Roger Fry)著名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段炼认为“蕴意结构”是文化中一切视觉文本共有的品格,展示为一个四维意义构筑系列,即符号的形式、修辞、审美、观念。形式和观念为其两端,中间靠修辞与审美两个环节连接。虽然我们见到的永远只是一个形式,但这个形式不仅是“有意味”的,更是循着意义结构发展,最后内化成我们的理解。

段炼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此种“蕴意结构”如何导向理解:画布上的一抹绿色,在某种诠释中,是山边的一抹丛林;在另一种诠释中,完全可以是别的东西。我们离开画布,在现实中看到山边的一抹绿,我们同样可能把它“诠释”为一片丛林,也可能是一支军队。“符号诠释”永远是多解的,用段炼的话来说,是“以语境而异的”。这不只是一个艺术问题,而是一个符号现象学问题,是我们的“前理解”对世界的构成方式。

段炼的这个视觉文本构成理论,非常清晰,解释力很强。作者将其应用于著名美术作品的生动讲解中,包括一些被认为“不可解”的当代艺术作品,极有说服力地证明,“蕴意形式”的四维展开,是普遍而必然的。

但是作者并不满足于此,段炼追求的是莫里斯·魏茨(Morris Weitz)提出的论辩四步:描述、阐释、评价、理论提升。他进一步提出我们首先面临视觉文化世界,最后构筑了“符号诠释的世界”,也就是说,世界是由符号意义构成的,世界由主观与客观交融而成。连接主客观的强有力的纽带,一方面是人的意识必不可少的意义追求,另一方面是世界对人的意义追求的“给予性”应答。由此,人的世界必须由“符号诠释”构成,而人的意识也由于意义的获得,才得以存在于世。段炼称这个理论为整本书的“方法论”。

一本讨论美术的书,最后以如此一个哲理作结,用对世界的整体思辨高度来统摄全书,让人感到醍醐灌顶,突然升华。作者是评论家,文字好看;作者是理论家,讨论有深度有内涵。正如本文开场所说,这两者完美结合在一本书中,非常难得。应当说,这本书满足了我作为一个挑剔读者的全部愿望。当我从出版社的机房中捧出浸透着艺术馨香和书卷雅气的书页时,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更多的读者可以读到这本书。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