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我所2015-2016年度符号学第二次读书交流会成功举行

作者:谢恬  来源:  浏览量:2056    2015-12-13 14:49:36

 

 川大符号学2015年秋季第二次读书交流会成功召开

 

 

 众多师生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唐小林教授做主题发言

 

12月12日晚上七点,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2015年秋季学期第二次读书交流会在四川大学文科楼251会议室召开。此次研讨内容主要围绕唐小林教授所作的《媒介:作为符号叙述学的基础》与《符号媒介论》两文中的部分重要观点展开。

 

会议开始,唐小林教授便提出,此次交流会他要对符号媒介的三个问题进行说明与探讨。首先,唐小林教授提出疑问,在研究符号媒介时要“研究何种问题”,随后便对此进行解答。他认为,要研究“奠定性问题”,追求学术,要从经验层面上升到逻辑层面,最后达到“真”。对这一问题的说明结束后,唐小林教授紧接着提出他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符号媒介是什么意思”。针对这一版块,唐小林教授从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有搞不懂的时候”入手,随即摆出自己的观点,即我们会有不懂的东西,是因为“符号媒介把我们与世界隔开”。而关于符号媒介的意思,唐小林教授则从六个小问题上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与分析。

 

随后,唐小林教授又进行了第三个问题的探讨:符号媒介有何理论意义。唐小林教授认为,符号媒介是一种奠基性的理论。他以“演述是最具有奠基性的叙述”,以及“文学不是语言艺术,而是语言媒介符号”两个观点为例,生动说明了符号媒介研究既有意义,也很有趣。

 

在唐小林教授做完报告后,他和与会的老师、同学又进行了更加深刻地探讨。针对陆正兰教授提出的关于唐小林教授对媒介定义的相关疑问,唐小林教授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说,“媒介不仅仅是传送储存意义的工具,它还可以生产意义”。同时,他还回应了陆正兰教授对于他所提出的符号关系范畴的疑问,他指出,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造就了符号,符号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然而媒介却是可以相对独立的。唐小林教授在报告第三部分中,提到的“文学理据性”相关观点在交流会上被与会人员多次提及,而在面对饶广祥副教授进行相关提问时,唐小林教授进一步阐释,语言是规定性的,文学不一定是规定性的,文学不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甚至可以有自己的理据性,文学的理据性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理据性进行写作的。博士生王立慧从传播学角度提出了有关符号片面化与媒介片面化问题的思考。

 

唐小林教授关于“其他叙述方式都是演述的延伸”这一观点被大家再次提及,此番讨论也成为了会议讨论的小热点。与会的彭佳老师、陆正兰教授,以及旁听的同学也纷纷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唐小林教授文章中“媒介即符号”的观点,则引起会议上激烈的讨论。唐小林教授认为,符号即媒介,媒介即符号,而媒介是不是一种物质,则看大家是从物理学上来看待它,还是从哲学上来看待它。

 

对这点,赵毅衡教授和饶广祥副教授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饶广祥副教授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出与唐小林教授的不同观点。而赵毅衡教授则认为信源和传送器并非同一种东西,他将媒介划为三种,即不显的媒介,远距技术媒介和机构化媒介,在与饶广祥副教授进行谈论时,以在纸上写下“围巾”二字、围巾的画像和围巾的实物它们是否为媒介为例,展开了关于媒介的激烈而又有趣的讨论。

 

而最后任伟老师提出的“是否存在单一符号”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唐小林教授的回答。他认为,要表达意义一定要通过语境,单个的符号无法表达意义,单个的符号只在研究符号的时候存在,是抽象的意义。

 

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2015年第二次读书交流会至此圆满结束。唐小林教授的精彩阐述,与会人员的激烈讨论,促进了彼此深刻的符号学学术沟通,意见碰撞的火花将使符号学研究更具有生气与动力。(撰稿:谢恬 摄影:杨晓菲)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