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梁慧琦评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作者:梁慧琦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680    2016-12-22 10:50:51

 

听不出的节奏
——评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开篇谦称自己并不擅长理论,的确,他更多是作为一位作家被我们所熟知的。然而《小说的艺术》却成为了被人们广泛阅读的一本文学理论著作,文学专业的学生很多都读过他的这本小册子。昆德拉以简明、浅显的笔触简单叙述了自己对于小说的理解,在有关小说的讨论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方面,其中不乏犀利、一针见血的观点。
昆德拉在第一部分《受到诋毁的塞万提斯遗产》中就阐明了自己的文学观,他认为: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①]。人们总是喜欢在理解之前就对事物做出评价,因此小说被转化为独断的、教条式的语言之后,人们才觉得更容易接受它,但实际上,小说是一种探寻。它是开放式的,它的重点在于提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好的小说作者总是能够跟着想象力走,小说世界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它总能让读者惊叹它逻辑的圆满以及解决问题方式的出乎意料,但是这份聪明不是作者的聪明,反而是,如果作者显得比他的作品还要聪明,那么——昆德拉毫不留情面的说——他应该转行。这样的小说读起来也总给人一种说教和卖弄之感。这是昆德拉贯穿始终的文学观。
第四部分《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谈话》,昆德拉谈到小说的结构问题:在第一层次,我组织小说故事;在上面的一个层次,我发展各个主题。主题是不断地在小说故事中并通过小说故事而展开。一旦小说放弃它的那些主题而满足于讲述故事,它就变得平淡了[②]。昆德拉的这一观点给了我们关照当下中国文学的启发,好的小说首先是一个好的故事,虽然在某个时段某些流派的小说中刻意回避了情节,但广义上我们认为小说是需要故事的,其次是主题,也就是所谓的思想深度。但中国当下的严肃文学思想深度要大于故事,面对这样的情况,昆德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不去看一篇论文、一本著作,它能比小说分析得更透彻和清楚。小说并非是传递作者对哲学、现实思考的途径而已,它有自己的思考,甚至先于时代,但不是确证的。我们期望有才华讲好故事的作者也能在小说中加入深度的主题。
不难看出昆德拉在自己的小说中对于作品结构的精心布局。昆德拉的作品常常分为七个部分,作者认为很多情况下这是不知觉造成的结果,只有分为七个部分作品才是完美的。每个部分的长度跟所叙述事件的“真实”时间之间的关系又决定了作品的速度。昆德拉对于小说的布置经常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这得益于昆德拉早年所受到的音乐熏陶,音乐对章节、速度、情感的处理方法潜移默化进昆德拉的血液当中,使得他在日后进行文学创作时也遵循着音乐创作的一些规律。他强调作品的单线和复调,更多的情况下,昆德拉是倾向于复调的,他让几条线索同时发声,并行不悖,并且缺一不可。将不同的情感空间并置在一起,是他认为一个小说家最高妙的艺术。
《小说的艺术》并不是一本专门讲述文学叙述的著作,然而作者在这样一本小册子中浓缩了几乎关于小说问题的所有重要方面,除了结构,也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是“一种在突然的启示下把握事物、处境与人物不可把握的本质的手段,比喻是必不可少的。”[③]“讽刺让人难受。并非因为它在嘲笑,或者它在攻击,而是因为它通过揭示世界的暧昧性而使我们失去确信。”[④]昆德拉还谈到了节奏,但他谈的是音乐的节奏,他认为大师让人注意不到这一单调的、可预知的规律性,而摇滚乐则让人一秒钟也无法忘记他正走向死亡。艺术似乎是相通的,音乐有节奏,电影有节奏,小说同样。好的小说节奏恰到好处,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却又暗合了读者的心理速度和时间。
至此,昆德拉又回到了他最初提出的文学观: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发现而不是创造,是探寻而不是确证。小说家聆听了一种与他个人的道德不相符的声音,一种被称之为小说的智慧的东西。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了这一高于个人的智慧,它不是作家的说教,它创造出一个完全想象却又让读者感觉不到虚假的世界,包括它里面跟所有艺术形式一样都有的节奏,我们也听不出来。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6页。
[]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104页。
 
[]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154页。
 
[]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158页。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