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赵毅衡:君子志道 立己达人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浏览量:982    2017-04-07 15:09:11

 

赵毅衡君子志道 立己达人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达。”君子治学既要脚踏实地,又要立志高远,既须胸襟开阔又得兼察微理。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以自己的治学人生为这种君子之风做了很好的诠释。

 

 ●回国圆梦:学术梦•川大梦•中国梦

 

  赵毅衡师从著名诗人卞之琳,38岁入选中国首批“富布赖特学者”。2002年,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的赵毅衡开始执教于川大,四年后,已是国际顶级学者的他放弃伦敦大学教授的身份和英国国籍,正式回到祖国落户川大,并创建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这一举动当时在海内外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一时间有赞之者,有疑之者,有叹之者。面对种种声音,谦逊的赵毅衡没有过多的辩白和吹嘘,他仅将这一举动归结为“为圆自己的一个学术梦”。

  赵毅衡表示,作为一名中国学者都得有一颗爱国心报国志,无论是在国内或国外,我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中华文化、发出中国声音。自己选择回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因为近年来祖国日益强大,国内高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为学者们创造了越来越好的学术研究条件:在国内,我们可以围绕一个学科、一个专业方向更好地组建团队开展深入研究。他说:“回国后,在四川大学及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组建了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团结了一大批学者,我们共同为把符号学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努力。而在国外,大学教师群体过小,几乎不可能只讲授一个学说,但是回到祖国后,正努力加快一流学科建设的川大给了我这个机会。可以说,现在,中国特色符号学体系正在建立,中国文化传播符号学派正在崛起,我回国的初衷也实现了。”

 

  ●潜心研究:矢志不渝建立中国特色符号学体系

 

  1978年,全国开始恢复硕士研究生招生,在矿区工作的赵毅衡放下铁锹,拿起笔,走进考场,以初试复试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拜在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先生门下学习。在卞先生的指导下,赵毅衡从形式论学说出发,开始了长达40年的符号学、叙述学研究,相继出版了《远游的诗神》、《新批评》、《文学符号学》《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广义叙述学》、《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等专著,在形式论、符号学、叙述学领域和比较文学界、当代诗歌界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赵毅衡认为,符号学是文科中的数学,是文科的公分母,寻找一种文化的最基本的规律就要靠符号学。符号学最大的用武之地是文化研究,符号学研究能为文化的传承、传播、创新提供支持。至于文化传播符号学更是将符号与传播、符号与文化紧密结合,在文化中研究符号,通过符号寻找文化发展规律。在他看来,中国有丰富而独特的传统学术资源,从第一个解释世界的符号体系《周易》,到先秦诸子,到秦汉五行术数,唐代唯识宗禅宗,到宋明理学心学,这是一座伟大的学术宝库,能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新符号学派提供厚实的基础资源和思想财富。他认为,文化符号学是理解和对付中国文化当前所面临问题的犀利工具。中国符号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吸收融入中国传统学术养分,建立中国特色符号学体系,并直面当代中国现状,解决各种迫切的意义问题,致力推动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

  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符号学研究,推动川大符号学科发展壮大,助力中国特色符号学体系的建立,引导更多的人用符号思维理解中国与世界,赵毅衡回国后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培养青年,构建团队,建设文化传播符号学派。“任何事业的成功关键在人。没有学人就没有符号学。符号学科要建立,符号学研究事业要发展必须靠一代代的学人传承下去。”赵毅衡认为,符号学的发展需要依靠一批学术中坚力量的不断开拓创新,因此培养具有卓越学术研究能力的学生特别重要。

  赵毅衡为学校本科生开设了一门“符号学”课程,为了启迪学生们的独立思考,他常常利用形象的图片来诱导学生思考,通过不断的反问来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这种有趣的课堂形式,他让更多的同学走进了符号学的世界,为符号学研究者的培养奠定了扎实基础。据学生回忆:“(赵毅衡)先生讲课重理论和应用的结合,不仅能把复杂的理论用浅显的语言说得很明白,更能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教学。”为了培养优秀的符号学研究者,赵毅衡每年都会招收一批符号学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为他们指明研究方向,教会他们学术研究方法,与他们共同探讨各种符号学问题,带领他们共同成长。他的一位学生曾在自己的朋友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临时向老师提出要大改博士论文提纲,以为会挨骂,结果老师马上去查了资料,半夜四点还在给我提意见。我们赵门的弟子能遇到这么好的一位老师是天大的幸运!”在学生们看来,赵毅衡不只是严师慈父,更是学习的榜样。赵毅衡的弟子、川大广告与符号学教研室饶广祥副教授表示:“赵老师经常说,做事贵在坚持。他对符号学研究的执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他笔耕不辍的勤奋与努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赵毅衡的带领下,川大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已经团结了100多名符号学研究学者、硕博士研究生,出版了《中国符号学丛书》、《符号学译丛》等系列符号学著作56本。这个团队近些年来大力拓宽了符号学研究领域,开展了诸如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政治经济学、中国文化遗产符号学、传播符号学、社会文化符号学等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但丰富了世界符号学理论,更发展出了一系列独特的中国式符号学学说,比如对先秦文化思想的符号研究,对中国“武侠元素”的符号学研究,对阴阳五行说、风水与生态环境的符号学研究,对“东方式谜题电影”的符号学研究等等。说起这支团队,赵毅衡很自豪地说:“这是一支‘梦之队’,他们在为梦想孜孜不倦地奋斗!”在这些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川大的符号学派正在完成从川大学派到西部学派再到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传播符号学派”的蝶变。

  创建平台,沟通内外,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他创建中国第一个符号学网站“符号学论坛”,全面系统推介符号学、叙述学、符号传媒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全球学者共享学术成果,共议学术问题。据他介绍,瑞典隆德大学等世界诸多国家的高校学者和留学生,经常在“符号学论坛”上参与学术讨论,并积极向其他国外院校推介“符号学论坛”和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不论他们是把国外院校的学术问题带到论坛上寻求解答,还是将论坛上的问题带入国外课堂,这都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互动。韩国高丽大学研习符号学的唐秋平、爱丁堡大学学习电影学的胡沥丹、在美国访学研究黑人文化的的方小莉、在杜肯大学研习哲学的董明来,都是论坛的常客。他们常常会为某个学术问题争论不休,让学术讨论也能人气十足。每当讨论贴达到一定的关注度后,标题前都会出现一个“火焰”状的突出标识。在“符号学论坛”网站上,小小的“火焰”随处可见——“如何理解拉康的漂浮的能指,滑动的所指?”“符号一定是物质的吗”等等都是大家热烈争论的话题。对于这样的网上学术互动,赵毅衡十分重视,他每天都会关注是否有新的问题,并坚持“回答不过夜”——当天的问题一定当天解答。

  他创办中英文双语期刊《符号与传媒》,汇集当前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用“以文会友”的方式,让文化传播符号学的影响力自然渗透到全球符号学界。赵毅衡说:“国内原先的符号学学术期刊局限在语言符号学领域,符号学研究亟待拓展,符号学学科急需发展。《符号与传媒》创刊的目的是为了给文化传播符号学者提供一个以文会友、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鼓励学者积极将符号学研究拓展到文化与传媒领域,丰富中国特色符合学体系。”创刊之初,为了广泛征集高质量文章,赵毅衡经常亲自写信向国内外著名符号学者求稿。在投稿量有限的情况下,编辑部仍然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所有刊登的文章都必须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并以文化符号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团队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符号与传媒》的引用率越来越高,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2017年正式入选CSSCI期刊目录。

  在赵毅衡的带领下,川大符号学团队已然成为中国符号学研究的顶尖团队。正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所说,“赵毅衡的符号学研究代表了中国符号学的研究水平,已经影响到国际国内的这块学术领域。”中国符号学“走出去”的中国梦正在悄然实现……

  

 ●致力科普:《趣味符号学》揭开符号学神秘面纱

 

  “‘符号学’三个字往往让人闻而生畏,这门学问听起来有点神秘。听说我是‘研究符号学的’,十有八九的人会说:‘噢,原来你研究《达芬奇密码》!’其实,符号学比破译密码普通得多:符号学研究人生活中的意义,符号学就是意义学。”赵毅衡认为,符号就在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有时好玩,事事普通。

  为了让大众了解符号学,让更多的人树立符号学思维甚至参与到符号学研究中来,不断扩大符号学科影响力,拉近符号学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让符号学真正走入大众视野,2015年,赵毅衡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面向普通大众的符号学普及读物《趣味符号学》。“我写此书,是希望高中生就可以读懂,希望能够让对符号学了解不多的知识者读到。”

  《趣味符号学》用100组有趣的小故事,讲述符号学的一些基本道理。全书内容涉及文学、时政、民俗、影视艺术、娱乐新闻等众多领域,充分体现了符号无所不包,时时、世世游历于人类精神殿堂、社会形态、百味生活乃至整个人类世界中的特点。为了增强可读性,全书的故事标题或以提问方式展开,如“你如何才能救下罗密欧”、“历史为什么老是不遂人愿”;或以一种思辨之思展开,如“错的错币不是错币”、“空城计,非计之计”;更或者是一语惊叹——“别让你的祖母爱上你!”……从标题的设计到故事内容的讲述,它们都无不巧妙运用了符号修辞,在牢牢吸引住读者的同时,又生动精准地表达了文本意义,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一条条符号学道理。

  在学术研究中,赵毅衡一直强调“学者应当有‘两副笔墨‘”,既能进得去,用专业化语言进行学理研究,也能出得来,用通俗化语言进行大众普及。他长期坚持专栏写作和创作理论普及读物,无论是《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人物》,还是《豌豆三笑》《有个半岛叫欧洲》《好一双中国式眼睛》等小说集、诗集、散文集等,都受到许多读者大众的追捧。

  有学者在评价赵毅衡的学术普及作品时说道:“普及读物,好看难写。学问做得好的人都知道,普及性的读物写好不易,‘深入浅出’这四个字,说的人极多,做到的人极少,真的需要一辈子的功力。”

  长期坚持勤奋求学、严谨治学,努力将学问做“通”做得“有趣”,赵毅衡用他的一心一意,用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实现着一个中国学者的中国梦。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