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业发展的新进路
——评丁和根、崔保国主编《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
根据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0亿,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联系社会最基本的、中介性的媒介,甚至可以说,手机上网已经和吃饭、睡觉等日常行为相等同的事情,它嵌入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塑造了人的生存状态,如时空感知、生活作息、人际交流等方面,对于传媒产业而言,移动媒体的普及意味着传媒生态的又一次重大改变,同时也意味着传媒产业内部的革新重组,而《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讨论传媒产业的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传媒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与进路》一文中,喻国明教授以“互联网+”为核心关键词,讨论了“互联网+”的内涵以及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困境与解决之道,对于“互联网+”,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已经有了充分的讨论,但是多数还是将互联网当作一种新的媒介看待,然而互联网对于社会环境的塑造却不同于以往的广播、电视在当时的影响,这一点,媒介环境学派已经给予了相当的重视,麦克卢汉被誉为地球村的先知正是因为其看到了媒介对于人的认知方式的改造以及基于认知的变革而带来的社会整体运行方式的改变,正如喻国明教授在文中强调的,“有什么样的传播形态,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构造方式,而传播形态任何革命性的改变,都会导致社会结构、社会资源聚集分配和社会连接方式规则的深刻的革命性改变”,这是对待“互联网+”的宏观视角,也是其所以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原因。
那么互联网到底是以何种方式改变了社会?喻国明教授从机构—个人的传播逻辑讨论了这种转变,即在互联网时代,“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传播能量被激活”,这尤其表现在相较于以往的传播以机构为单位,而今天互联网用户成为传播主体,这就使得用户作为积极能动的主体参与到网络传播生态环境的建设,换言之,用户不再是消极沉默的接收者,这一点也早已经是共识,但也多停止于认识的阶段,因为互联网用户的身份转变意味着相应的管理方式的转变,这就造成了传播管理的滞后与低效,如在一些危机传播的事件中,政府仍然采取控制信息的方式来管理,最后就造成了民众与政府的冲突,而如果能够转变管理方式,适应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征,传者与受者能够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在当今的信息传播生态中,用户是媒体信息传播的落脚点,尤其是在信息同质化严重的环境下,增强用户黏度成为媒体建设的关键,这就意味着媒体不仅仅要重视渠道和内容,更是要将二者作为建立关系的纽带,这样媒体也才有强有力的变现能力,因为它与用户建立了强关系,罗振宇将受众变为粉丝,正是以价值认同的方式,与受众达成共识,而《中国有线电视》通过满足读者的实际需要来建立情感联系,彭兰教授在谈及媒体的发展时也强调了从内容平台到关系平台的转变,由此再来看这几年关于媒体发展的争论中,与其说是“内容为王”或者“渠道为王”,不如说“关系为王”,而关系建立主要包括三种方式,其一是明确定位,发展分众传播,建立自身的独特优势,如地方媒体的建设,其二是提供平台,以用户间的社交关系作为关系纽带,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其三是转变用户身份,吸引其作为生产者参与到媒体建设中。
正如吕尚彬教授指出,中国传媒产业正处于新旧产业模式的“共存”时期,而在不久的将来,新模式将完全取代旧的模式进入“支配”阶段,“在传媒产业资源重组的‘共存’阶段,互联网已经成为重组社会传播系统的新范式,新的产业模式正日渐释放出摧枯拉朽、整合一切重构传媒产业的态势”,也正是如此,把握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改变传播管理模式,与用户建立良性互动的情感关系也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丁和根、崔保国主编:《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