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陈东评蔡元丰编《疾病话语:现代中国的疾病书写、心灵与身体》

作者:陈东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4532    2018-01-16 18:43:05

 

疾病的隐喻:

评蔡元丰编《疾病话语:现代中国的疾病书写、心灵与身体》

陈东

 

编者: Howard Y.F. Choy(蔡元丰)

书名:DISCOURSES of DISEASE: Writing Illness, the Mind and the Body in Modern China

《疾病话语:现代中国的疾病书写、心灵与身体》

出版社:Koninklijke Brill NV, Leiden, The Netherlands

出版时间:2016

DOI 10.1163/9789004319219_002

 

 

        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传达意义的重要思维方式,它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疾病本属于医学范围,但是文学作品中的疾病则不仅指向医学领域,而且可以借助人的思维跨越作品本身映射社会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蔡元丰教授在引言部分指出,自从现代西医进入中国两百年来,疾病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疾病理论化,健康再定义,阶层与性别重构,新的话语应运而生。因此,基于当代中国的卫生史、精神病理学研究,癌症故事与残疾和传染病对医学文学进行改写。该书主要涉及现代中国身体与心理疾病的话语研究,通过梳理从十九世纪至新世纪中华民族“东亚病夫”疾病的发展路径,重建电影、文学、历史、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志、性别和文化研究,试图带来学术创新。

除引言之外,全书收录论文九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卫生与心理分析:从日常到诗歌,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章 Stephanie Villalta Puig分析了十九世纪医学传教士James Henderson 的手稿《上海卫生》(Shanghai Hygiene)和近代中国早期的英国宪法。由于作为医学话语的卫生目的是预防疾病,本章分析了近代中国在英帝国医学视野下的卫生类型,第一节概述了英国卫生医学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并讨论了古代盖伦派医学的成因。第二节Stephanie Villalta Puig回顾了《上海卫生》,认为这部作品是在近代中国英国古典卫生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的链接点《上海卫生》对与疾病预防十分重要,由此在十九世纪的中国产生了许多话语。第三节阐述了英国殖民者为了保持在中国的发展,需要在中国的英国医生撰写关于疾病预防资料,以其在殖民地获得免疫。基于上述分析,Stephanie Villalta Puig认为《上海卫生》是英帝国意识形态在中国传播的工具。第二章是治疗文化大革命的不幸: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的乐观主义。Wendy Larson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乐观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乐观主义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乐观主义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人是如何治疗痛苦,认为乐观主义与勇气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都可以从自救主题的文学、散文、广告和媒体中获得鼓舞。第三章是自身的隐喻:当代中国诗歌中的精神疾病的诗学与叙述。Birgit Bunzel Linder 分析了朦胧诗代表人物郭路生与诗人温洁的作品,认为在他们的诗歌中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迁延性,这与一生的痛苦和意义建构有关。从文学的角度审视精神疾病可以阐释精神病的发展轨迹,这与生命和痛苦的意义紧密联系。这两位诗人为人文医学与诗歌做出了深远的贡献。生活中遇到困难的读者可以在他们的诗歌中寻找到灵感。

第二部分是药物与癌症:从民族到小说,第四章至第六章。第四章是民族主义的变形:毕淑敏小说中的药物滥用与文学想象。作者龚浩敏通过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多产作家毕淑敏的作品,并引用苏珊·桑塔格的观点反对药物滥用的隐喻化。在小说《血玲珑》列举的药物滥用案例中,民族话语、性别、科学和人文的话语出现争论,并构成了有趣的动态场景。第五章作为治疗的叙事:基于毕淑敏和西西作品中的乳腺癌故事。蔡元丰从叙事治疗的角度分析了毕淑敏的《拯救乳房》和西西的《哀悼乳房》两部作品,认为小说家在病人身上发挥着心理与社会治疗师的角色。同时医学利用文学作为临床工具的实用功能可以开辟新的小说空间,不仅为内容提供一种新的体裁,而且可以重新审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第六章是叙述癌症、残疾和艾滋:基于阎连科的疾病三部曲。作者陈颖从癌症是失败的命运、残疾是畸形的不可游戏性和叙事是自我审查的策略三个层次分析阎连科的作品,探讨了阎连科是如何看待人们在后毛时代的中国无望地与命运和荒唐的现象争斗。

第三部分:艾滋和病毒:从影视到论坛,第七章至第九章。第七章是顾长卫电影《最爱》中的艾滋和灾难。钱坤分析了灾难的两面性,传染性的艾滋病和其负面形象,另一方面,影片《最爱》中的后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达成了顾长卫影片中模糊的跨越。影片中的艾滋病不仅是现实的灾难,也是导致社会灾难的工具。第八章一起孤独:中国独立纪录片制片人赵亮导演的艾滋病纪录片《在一起》中传染病、描述 和乌托邦的治疗。李力通过研究作为医学问题、社会热点、个人痛苦以及集体的社会心理危机的艾滋病如何在该纪录片中被建构,同时分析了制片人如何通过语言、视觉形象、声音和沉默将艾滋病编织为一种“奇特现象”。第九章未知的病毒:当代中国生物阴谋论的社会逻辑。Kevin Carrico聆听了ChenYang有关艾滋病的疾病叙述,两位主人公虽然经过多次艾滋病的检查均为阴性,但是他们心理上始终怀疑检测的结果,逐渐远离社会。作者试图进入他者的世界去寻找想象的病毒背后的社会真相与个人真相。

医学人文学成为学术领域最初出现在西方,而后进入中国。疾病话语跨越了民族、社会科学、文学和艺术边界变得更加多样化。该书围绕十九世纪中国的身心疾病展开话语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文中作者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采用不同的方法论分析共同感兴趣的疾病话语。从文学、民族志、历史、影视、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中国疾病的话语分析,使得话语研究丰富多彩。该文集编排合理,依据时间顺序和疾病种类编辑,十九世纪中期医学传教士的公共健康,民国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的不幸,七八十年代的精神疾病,九十年代的癌症,新千年的艾滋病。文中作者所选案例具有典型性,传教士的《上海卫生》,毕淑敏的《拯救乳房》,顾长卫的影片《最爱》,赵亮的纪录片《在一起》,作者通过读者十分熟悉的作品分析疾病的话语更具说服力。

总之,该书结构清晰,观点新颖,汇聚了国际话语研究者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研究者对疾病话语分析的不同思考,为相关研究人员呈现了疾病话语分析的多学科视角。毫无疑问,该书可以认为是中国疾病话语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