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而非对抗
——评杨建刚《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关系,的确是一个“高难度问题”。想要厘清两者的关系,必须要突破单向度的思潮整理,至于两者如何对抗与对话,更是需要立足于一系列的实证来阐明。这一工作的压力,不仅仅是廓清马克思主义,或梳理清楚形式主义的内在构成和发展脉络,而是要将本身已经相当复杂的两条轨迹打通,在各种交叉、碰撞与渗透中,开掘思想的魅力。
必须承认的是,即使要说清马克思主义或形式主义,也是很困难的。讲清楚两者的关系不只是困难的加倍,而是困难的几何级递增。作者杨建刚采取的方式是以具体的思想家为枢纽,然后展开两者关系的演变。这样的写作方式可以避免过多线索的混杂,给读者还原一个又一个节点下的面貌。
什克洛夫斯基、巴赫金、布莱希特、马尔库塞、亚当·沙夫等等,思想家的陆续登场是为了揭开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别内,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关系是何种形态呈现。俄国形式主义与苏联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对抗,巴赫金所做的对话工作,从苏联到东欧,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每一个思想家并不是以个体的姿态呈现。作者总是能将这些特定章节聚焦的理论家、思想家放置到对话的语境中,放到特定背景下去审视,这其中有反思,有反驳,也有支持与赞许。每一个人的观点都通过自己的著作与他人评述得以还原。
我们可以在每一部分看到历时性的思想历变,有某个人的观念转变,如俄国形式主义从科学化追求到放弃文本封闭性的反思,也有思潮更迭的转换,如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到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推进。在这些转变中,全书呈现了个体思想家的成长,也让读者看到了整个西方文学理论界所发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方法论转向。因此,这本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关系史,就不再仅仅是个体思想家的梳理,而是以思想家及其核心观点为引子,导出更为广阔的学术史。
从具体行文来看,作者的频繁引述强化了论证的合理性,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个人观点和他者观点的模糊。全书的论说逻辑相当清楚:对于不同概念的界定,关于思想特征的概括,都给读者以阅读的明晰和理解的深化。我们很容易在全书中发现作者本人对诸多思想家观念以及论点的总结,但有时作者也会跳出来表露自己的见解,问题在于,有时候不明确地表露自己的身份,会让人摸不清哪些是作者自己的,哪些是已成定论的,两相交杂让人发现作者更多的是隐退后方,成为一个观察者和分析者。
阅读庞杂的文献,必然给整个写作过程带来繁杂的压力,作者可佩的地方在于,针对文献的阅读并没有流于表面介绍,而是真有自己的体悟,有时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家的时代局限或理论遮蔽,这是作为一个后代研究者,站在历史的角度所能做到的客观与诚恳。
同时,回到开篇所说的“高难度问题”,我们无法苛责作者要面面俱到,毕竟全书所触及到的问题相当复杂,深究其中一个都可以再度开掘,这是一代又一代学人需要接替完成的任务。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对话或对抗,实际上不仅仅呈现在一个又一个思想家的讨论,也不单单表露在论著中的辨析和争论,我们在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多地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本身,而不单单是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原典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形式论思想,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也有着符号学向度,两者的关系从一开始就需要深扎到马克思主义内部,至于后世的思想演变(苏联马克思主义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等等),传承、误读还是反驳,都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自身。当我们在谈论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时,正如作者所言,我们需要更多地寻找对话,而不是对抗。
参考文献:
杨建刚:《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