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罗茜评谭光辉《中国百年流行小说(1900—2010)》

作者:罗茜  来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浏览量:1949    2018-07-21 17:09:55

 

罗茜评谭光辉《中国百年流行小说(19002010)》

谭光辉的《中国百年流行小说(19002010)》20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近90万字,囊括110年中国流行小说,揭示了中国百年大众文化形态变迁。

流行小说必然是受欢迎的,读起来是轻松的。在任何时代,小说本来就是要成为流行的,小说史可以说就是小说流行史。但是,“流行”却是一个形态上的动词,因为这其中变化的规律总是让人捉摸不定。从整体上来看,目前关于中国百年流行小说的文化研究还疏于清理和总结,部分流行小说被遗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流行小说本身具有真实呈现大众心理和文化的功能。正如谭光辉所说:“研究文学史的方法,不是看文学史说了什么。而是要看它没说什么。”《中国百年流行小说  19002010》便从以上问题出发,对中国百余年的流行小说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并在对这些小说流行的原因作定量和定性分析之后,总结中国百余年来大众文化的发展轨迹,建构一种基于流行小说研究的中国大众文化体系。

流行小说反映了大众文化和大众心理的变化和趋势。“任何购买和阅读小说的行为,都是自觉的行为,因此流行小说除了销售数字没有其他标准”。(p36)作者对于流行小说的定义为其后的论证提供了标准和概念。与流行小说交叉最多的是通俗小说,许多学者都认为通俗小说即是流行小说。然而判断一部作品是否为通俗小说要从作品本身出发,而不是从接收效果出发,这是“本体论”。本书则认为通俗小说与流行小说应该明确区分,指出通俗小说是从文本出发的主观判断,而流行小说是从销售出发的客观判断。

流行小说引发了各种理论难题,谭光辉并没有回避,而是在现象的描述中贯穿了辩证的理论立场。在绪论中,作者探讨了什么是流行小说,并叙述了本书研究主要面临的问题、研究背景以及对畅销书的理论概括。全书共十三章,分别于第七章和第十三章对20世纪上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及新世纪初期流行小说的情绪走向进行了回顾和综述。该书对于具体年代的流行小说梳理共有11章,是全书的主体。作者采取纯粹的时代分期方式,将自晚清时期民初到21世纪前十年流行小说进行了归纳和阐释,并适当地与文学史分期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前的文学都按年代分期,现代时期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较为特殊,所以单独成段,新时期之后的文学也分为三个阶段。如此细致的分期和创新性的代表作品研读,都使得整本书的论述体现出高度的专业性、巧妙的说理性和严谨的学术性。

作者在章节中的每一类小说中选取几篇销量最好,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分析,以此来考察这个时期的流行小说概貌,总结本时期流行小说的共性,进而分析这个时代的趋势。作者根据小说中的主要流行元素来对读者情绪特征和时代趋势做简单的总结。比如晩清时期,作者分析了晚清狭邪小说、谴责小说、革命小说和翻译小说等代表作品之后,概括出读者怀抱的最大热情有革命、反封建、追求平等和情欲的解放等方面。进而推导出以上要素都与“解放”这个元素密切相关。而这个时代的主题正是民族解放、个性解放、情欲解放、生产力解放。全书每个章节呈现出的都是细致的分析、深入的挖掘和严肃的探讨。通过对该时期的流行小说代表作品的要素提取与归纳,从而推导出主要元素,进一步挖据出时代主题与大众情绪。使得每个时期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不同体例的流行小说都得以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提炼。

马尔库塞曾对弗洛伊德的“爱欲”理论加以阐释,形成了“非压抑性”文化观。而压抑理论的基本原理是,畅销文学作品的核心元素是该作品对读者潜意识中的被压抑的“爱欲”或生命本能的激发。如果用之来关照流行小说,便得到了解释的可能。该书在分析了20世上半叶流行小说的文本形态和基本情绪特征之后,总结出一条线索:“每一个时代的流行小说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在每一个时代又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流情绪,其余情绪或为主流情绪的派生,或为主流情绪的补充。”(P383)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的转型是时代主流情绪变化的标志。这些主题都反映了社会对人性自由的压抑,所以读流行小说可以缓解压。因此,谭光辉指出,研究流行小说的变迁,实际上应先研究历史的変迁,再研究由历史变迁导致的人性的变化和文化的变化。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流行小说的变迁研究历史的演变规律。这一观点非常精彩。作者将目光放在了流行小说流行原因的背后,抽取出其原因与社会作用和个体压抑的紧密联系,将该书的观点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外,每个章节后的附录均附有该时期的流行小说排行榜,这是本书相对于其他文学史著作的特异之处。截止目前,还未有人如此完整地为百年流行小说制订排行榜。

流行小说所映现的,是隐性的文化,是通过迂回的方式进行的。所以,作者指出流行小说反映的并不是读者所设想的,而是反映了他们没有设想的,或是他们想设想而没敢设想的。这正如本书作者在研究中努力去探索“文学史没有说什么”的精神宗旨一样。这从反面证明了主流文化对人造成的压抑,从而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主流文化的本质特征。本书也努力通过对流行小说的解读,概括出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另类文化之特征。流行小说应是在各时期真正形成过热点,反映时代审美趣味和文化特点的小说。就目前研究来看,部分小说的流行元素已被文学史遮蔽,已经被遗忘或作为主流文化存在于文学史中,但是它们当年汹涌的激情却仍然存在于文本之中。因此,谭光辉没有局限于研究一条单线文化,而是叙述了多条交织并进的文化线索。这条多元文化线索最终可以被大致归入几条主线之中,这就使百年中国文化史叙述显得更加复杂、更加客观、更具层次性。

还应注意的是,由于十七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特殊性,受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过大,所以当代许多学者认为,十七年流行小说并不能真实反映大众文化心理。谭光辉则不然,“流行小说不仅是读者的自觉选择,亦会反过来影响读者的选择。另外,无论是因为选择面狭窄而导致某些小说流行还是因意识形态干预导致某些小说流行,流行小说也是一个既定事实,它不仅标示了大众文化特征,而且也改变了大众文化特征。”所以,十七年流行小说仍然是研究十七年大众文化心理的重要依托,这体现出作者不同于一般学者止步于此的研究方式。谭光辉愿意去尝试对文学史中那些很少被提及或者没有被提及的环节进行重新挖掘和认识,值得借鉴和学习。作者强调,最能体现大众文化特点的便是流行小说。研究百年中国流行小说史也是在研究大众文化的变迁史。百年中国大众文化围绕着几条中轴线展开,谭光辉认为其核心轴线是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焦虑与实现个体解放的愿望,而全书也确实在围绕这一核心轴线进行论述和思辨。

谭光辉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对大量资料、数据的统计、查证、阅读和归纳的基础上,向我们彰显了文化本有的多元性。本书语言简练生动,观点明确客观,论述不空不大,体现了研究者对于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独到的思考,再现了真实的历史文化风貌。本书为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观点。正如赵毅衡所言:“谭光辉完成的不仅是一本流行小说的文学史,而是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强有力的思维方式,可以为文化运行的本质性漩涡形态去蔽。”毫无疑问,该书是流行小说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