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周宇评张淑萍《陇中民俗剪纸的文化符号学解读》

作者:周宇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591    2018-09-18 11:03:58

 秩序的探究和要求:

周宇评张淑萍《陇中民俗剪纸的文化符号学解读》

  

作者:张淑萍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

ISBN: 978-7-5672-0838-4

 

张淑萍20144月出版的《陇中民俗剪纸的文化符号学解读》一书,距今已经四年了,这四年时间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关于民俗学和符号学的研究,但当我翻阅这本书时,仍感受到了厚重的文化沉淀与质朴的热爱。就像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我像个毛手毛脚的孩童,仰望着眼前巍峨的历史沉淀,如此来诠释我内心波澜一二了。

这本书一共有九个章节的内容,分为历史背景与符号学解析两大部分。前三章内容都对于剪纸文化的历史背景的介绍以及起源的追溯,在第二章陇中民俗剪纸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中,作者张淑萍提到了大地湾文化和马家窑文明。资料显示作者在2013年就发表过《渭水文明:大地湾——陇中民俗剪纸的文化背景之一》等文章,详尽的介绍过不同文明的特征与内涵,可以说在剪纸民俗文化起源与文明背景上有着深刻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她对民俗剪纸的源起的看法,从图腾、巫术和宗教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三个方面虽然是民俗学研究的老生常谈了,但是作者仍是写出了令人信服的新意。作者提到了西方诸多关于认知方式和原始思维的理论,辅以中国神话中将身体与感知世界联系的理论,提出理性求知欲和主观性需要都是原始思维中必不可少的。因为主观性需要的是基础,理性求知欲是对主观性需要的能动性回应,促使人类去追寻意义和赋予意义。这也是赵毅衡老师在序言中提到的该书的意义在于将列维·斯特劳斯的理论推进在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以对秩序的要求为基础上。

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作者分析了剪纸的符号特征和意指关系,也是运用了符号学研究中最为常见的像似符号、指示符号和规约符号来探讨了陇中民俗剪纸的类别,以具体图案为例分析剪纸的符号学特征,并配有形象的图示。但是剪纸图案复杂多变,符号的分类也有共通和模糊的地方,似乎不能简单的将剪纸符号归类为不同的符号类别。

在剪纸符号的意指关系一章中,作者也指出了剪纸在符号传播的过程中,某些环节的缺失导致现如今的解读并不能完全正确的理解发送者的意图,但作者也提到她致力于从文化符号学的视角,对陇中民俗剪纸所蕴藏的文本意义、意图意义从意义的产生机制、传播机制两方面加以探测、追溯和检验。

随后作者对于陇中民俗剪纸的双轴关系和符号修辞经行探讨,理论上讲双轴关系的形成是聚合在先、组合在后,因此作者通过她在田野调查中所经历的事例来证明了民俗剪纸中发送者在生成意义的过程中是根据组合的需要进行聚合的选择。然后列举了灯笼板檐子、来作证陇中民俗剪纸中的双轴关系,不过作者在最后提到的传统剪纸技法中的阴剪与阳剪之法,似乎以组合和聚合的关系来分析特点并不突出。

作者列举了隐喻、明喻、曲喻、转喻等符号修辞。作者提到意图意义先于符号能指而存在,并以葫芦隐喻多子、子宫内涵为例,指出文化意味成为被多层意义包裹的、负有文化使命的多语项语义场。

最后作者提到了剪纸艺人的主体、身份与自我,陇中剪纸艺人多为农村妇女,可能并没有见过剪纸图案中的一些事物,但是图案所反映的生殖、生命是女性社会地位和角色扮演的重要部分,剪纸文化建构了女性群体的文化品质,使之成为了较为稳定的社会角色,

作者在《文化符号学视野中的陇中民俗剪纸》一文中提到,陇中剪纸的特性是,接近于原始岩画。的确陇中剪纸的线条粗狂、内容简明,但是其反映了陇中文化,甚至是黄河文明在滚滚历史洪流中留存下来的文明印记。这本书也提出了一个当时以符号学研究民俗的创新道路,从陇中剪纸的一个个具体实例出发,加以符号学式的阐释。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周宇 撰文)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