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陆正兰评马西莫·莱昂内《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

作者:陆正兰  来源:  浏览量:3623    2019-07-14 22:25:21

如何走出无意味的生活?

陆正兰

                 

《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意)马西莫.莱昂内著,

陆正兰 李俊欣 黄蓝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      

   

每件事物都可以从其表面的无意味中被唤醒,在崇高的意义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意大利都灵大学马西莫.莱昂内教授,一个符号学家,写这本书试图在唤醒这样一群读者:他们身处后物质时代,存在感缺乏,日常生活被无意义包围,人生意义消减。教授帮我们剖析:无意味是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它又如何导致了各种不可思议的“迷狂”现象的?我们又该怎样抵制这些异化人类的效应?这是一本文化符号学著作,却实实在在地连接我们的日常生活。

符号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符号学关注符号的意义,也关注意义的符号。 “无意味的符号”,作为一种符号类型,却很容易被符号学家忽视,本书作者莱昂内聚焦的,正是这些这些符号看似有意义,却是反复进行的无意味的人类行为,它们在数字化时代,越发凸显,背后又彰显了当代人怎样的一个意义缺失困境?

全书十二章,前半部分是针对各种“无意味”行为现象,作出的符号学式的社会文化病症分析,后半部分,可以看作是作者开出的药方,提出如何寻找意味的途径。

在该书的开场第一张,作者就以第一次到日本这个“符号帝国”访学,遭遇的异国文化经历为例,清晰地描述了人类从完全不了解符号意义,到充分理解符号意义的语言及其文化过程。对一个坐在日本巴士的意大利人来说,面对那些一个个飘入你眼帘,你却目不识丁的不可破译的日本文字;面对巴士司机不断重复地向你鞠躬点头,你却无所适从,难以理解的无意味的动作;还有那些夜晚,令你浮想联翩系在巴士中一串串神秘的麻绳串儿,进过多次仔细观察,发现只不过是日本民众白天扯掉广告单遗留下的扣结,作者通过这些有趣且富有理论思考的符号历险记,深刻地提醒读者,如果不积极地向这些符号理解过程注入解释,这样的深刻的体验也可能会完全逆转为无意味的装框。

作者十分关注电子时代人类的各种行为,深思了数字网络中的“网络蛮喷”现象,仔细列出了网络喷子们各种话语方式:对话题无感的挑衅、无休止的玩笑、信息发送这和接受者的施虐、网络的双向匿名性以及“行为观察者”的撺掇等等,作者明确指出,网络蛮喷的语用特征,都与社会文化背景有深刻关联。网络蛮喷切断表达与内容,能指与所指,意图与沟通的联系,这种无意味的网络行为,破坏了人类交流的伦理道德。然而,这种网络现象不应被简单地看做污名化,而应看成是社会生活数字化所带来的人类存在扭曲的症状。

作者还通过具体的案例,运用符号方阵,进一步分析了网络争论的句法形式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以此得出一个符号学家痛心的结论:当今网络上数字对话中的大多数观点都是永远持相反意见者创造和捍卫的,这是他们寻求逃避存在无意味的一种方式,与其说他们是在表达个人的、情绪化的声音,不如说是在机械地对抗别人的声音,并不在乎说的内容是什么。

正如作者把书的副标题,叫做“后物质时代意义的缺失”。作者意欲真正探寻的是“后物质时代”,也可以说数字时代,人们对数字技术的迷恋,对“无意味生活的沉迷”及其影响。

比如,作者以一个艺术符号学家的眼光,对“像素美学”提出了质疑,他用一系列像素艺术与自然艺术、手工艺术进行对比,犀利地指出,数字营销艺术是如何构造了一个诱人的、安宁的世界图像,但它却剥夺了日常生活中带来的不完美,人工手艺以及自然带来的奇点和原真性。

对“购物”和“集会”“饮食”等,这几种日常生活,作者也投入了理性的分析。谈到购物,作者以巴黎老佛爷百货公司的空间设置为例,揭示出当代消费社会,是如何营造迷幻的建筑设计,让购物者置身于一个立体、色彩斑斓,近似圣殿的购物空间,从而将物品作为朝圣之物,通过购物获得一种个人仪式崇拜感觉。谈到集会,作者区分了“仪式”和“惯例”两种符号行为:仪式是社会认可的惯例,是集体性的,而惯例是没有获得社会认可的仪式,是个人性的。但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集会变成了人们乐意参加的仪式,然而,它们让参与者真正获得仪式所有的归属感了吗?

同样,当今经济发达社会,美食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慢餐运动和零公里行动被认为是提高食物质量,创造健康生活的美好途径。但这一个趋势究竟有什么意味?作者分析了多个案例,以此揭示出社会经济冲突带来的平庸美学,指出食品的神圣化只不过是一个进一步营销的陷阱,它背后昭示的却是一个意义缺失的社会文化。

如果说该书中前几章的各种异化迷狂现象分析都是用一种批判的立场,旨在揭示后物质时代带来的意义消减,那么后面几章,作者用建构的方式,分别阐述了符号学在数字时代的职能和意义。正如作者所说“消极的批判是为了积极的建构,本书的目的也在于重新发现意味的方向。”作者用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交谈、妥协并达成协议,这种有意味的协商方法,是语言符号学为当今社会减少混乱,能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符号学能提供一种话语证据,证明语言领域的问题,不能有技术来解决,不管这种技术有多先进。”

不难发现,数字社会建立了各种新的公共空间,公共话语的非物质化,导致了观点碎片化、机械化,符号学应该为这种全新的虚拟化数字竞技场,建立起新的“共识”,创建一个解释社群,从而发挥出分享和解释的意味。

本书文风生动有趣,一次旅行,一幅画,一个事件,甚至生活中的一个事例, 都是激发作者社会文化思考的灵感源泉,这也正是符号学处处皆学问的鲜明体现。作者以一个符号学家的敏锐的学术观察,深刻的问题意识,以及广博的学术视野,洞彻各种现象,其中贯穿的是一个符号学家鲜明的人文主义立场,以及在这个后物质时代,挽救符号意味的责任感。

这本书向我们充分展示了,符号学是如此迷人,却又如此重要,在分析每一个具体的社会文化现象时,它可以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同时却发人深省。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