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思考现代设计——读吴兴明《设计哲学论》
张嘉珂
书籍简介
作者:吴兴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3月
ISBN:978-7-208-16815-2
本书的作者吴兴明教授对艺术家许燎源的作品、建筑师王澍的作品进行深入了解之后大受震撼,终于有底气说:设计的中国式现代性品质已经出场了。那么什么是“现代性品质”呢,他认为,现代性品质不仅包括惯常说的审美、思想启蒙、社会制度等方面,也特别体现在物感上的现代性,一种在器物上所具有的现代性的品质感。
目前国内人文领域对设计哲学的规范性研究较少,对设计的研究要么指向方法论原则,要么局限于过度的意识形态批判。而设计所关涉的基本要素是人与物,是生成着的人与物的居间性展开。基于此情形,《设计哲学论》一书试图将设计作为一种人类独特的生存活动来打量。本书在结构上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主要包括:设计哲学的定义及思想视野、“物”的内在结构及变迁、反思美学与消费社会、中国式造物空间的现象学分析、论述现代设计和文化产业等章节。本书从哲学角度讨论设计审美活动,在设计与消费社会时代演变的联系中恰切地理解、掌握产品设计活动的深刻内涵,从内部打开设计哲学思考的相关维度。
本书首先明确了设计哲学的定义。设计哲学是在总体上对设计活动及其后果、价值、设计背后的广阔关联展开系统的反思、分析、确认和批判。将设计的视野扩展到人类的一切物质产品及可能性的智力规划,与人类世界结构中的时间、空间、价值总体性三个层面相关。其次,通过作品分析以及对海德格尔、波德里亚、列维纳斯等理论家关于物的诸维度的追问,认为现代艺术的核心已经不局限于文化架构下的符号意义,而是原初物感的断裂性呈现。物之审美或艺术的维度,是真正世界的开放性维度。同时,这也是现代新感性的自我创造和自我确证的维度,是审美和艺术之所以能够矫正现代性危机、实现创造力植入的至深根源。
人工物包括三个层次:功能、物感、意义。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中物的意义即符号性维度这一问题有过深入的研究。波德里亚的理论抓住了消费是对意义的占有及享用这一核心,但是有一缺陷在于:关于物的文化层面的区分仅仅归结为社会地位的区分,将物感价值简化为符号,忽视了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仅是简单的身份阶层认同,也包括了个体极为复杂的生活理想、品质氛围等审美内涵,消费者对商品的青睐更代表了人对商品内涵的感性力量的追求。现代商品设计的各个环节,需要一个统一的意义设计系统统领,产品外观、命名、品牌LOGO、传播、卖场氛围等方面要做到实用功能与综合文化设计相匹配,最终指向商品对于消费者的内在感性动力。
回到文章开头,吴兴明教授被许燎源和王澍的作品所感染,认为他们的作品可以代表中国设计家对中国式现代品质设计的探索。王澍的代表作有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这些建筑作品注重营造而非建造,没有常见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堆砌,却处处流露出中国感觉。他在“营造”的过程中,对物感进行两方面的解放:一方面将中国的物感方式从传统意义中剥离出来;另一方面将现代物感从科技的僵硬封闭中解放出来。许燎源走入人们视野的作品是“舍得”酒瓶子,他的器物设计作品有对中国传统图像、文字的拼贴与挪用,现代感和东方气质十分鲜明地融合起来。作品很打动人,却不张扬,对品质、肌理和情致的关注是地道的中国式原创的现代性品质感。作品中的传统符号意义被置于“物”之后,首先“准确抓住和呈现了中国人独有的物感方式”,这种物感方式被吴兴明教授命名为柔性的物感。
这些艺术家对中国式物感的呈现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设计的突破以及“中国风”的可取方向。对于“中国风”的兴起吴兴明教授也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除去在全球范围内的软实力竞争外,中国式柔性物感可能实现人与物的交融与对话,从而实现对后现代解分化问题的启示和推进。可以说,中国式物感的现代创造是“中国文化将在未来时代贡献于人类生活的关键之所在”。
在最后两章,吴兴明教授对当前文化产业的局限性进行反思与探究,提出文化的经济功能不仅仅等于文化产业、文化不仅仅等于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要提升中国软实力,最终体现在商品的文化内涵之中,要依靠全民族设计素质和设计能力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