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王楚天评宇波彰《影像化的现代—语言与影像的符号学》

作者: 王楚天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55    2024-03-01 21:40:42

 王楚天评宇波彰《影像化的现代—语言与影像的符号学》

王楚天

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由语言还是影像建构而成的争议,从未间断。罗兰·巴尔特曾界定:“现代不是映像的时代,而是语言的时代”。日本著名哲学家宇波彰认为,在这个被称为时代的时代,语言从某种意义上失去意味,取而代之的屏幕映像所持有的力量,应纳入我们的思考之中。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基础工具,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口头交流、书面文件还是数字通信,语言都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这样看来,罗兰·巴尔特的观点得到了论证。从影像角度来看,我们所处的时代无疑是一个影像化的时代。影像是人类所持有的多种表现方法之一,记录着现实世界及被影像所编织的世界。随着摄影、摄像、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直观、最生动的信息传递方式之一。“人们借助数字影像弥补文字、语音交流的遗憾,发挥着影像的再现和记录作用。影像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那么,现代社会究竟是语言的时代还是影像的时代?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阅读了宇波彰的《影像化的现代—语言与影像的符号学》,并试图从短视频的角度切入,着重探讨短视频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问题的所在:短视频揭示现实社会问题之所在

宇波彰在书中侧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影像化的现代”,他认为影像不断地向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语言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沟通工具,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语言逐渐与影像结合,形成了全新的符号体系。

从电影诞生来看,现实世界的欲求并不能都被满足,人们找到一种实现梦境的途径。电影作为一个超现实的“造梦工厂”,介乎梦与现实之间,能够客观反应现实社会中的困境与真相。然而,电影呈现出的是一种虚拟、梦幻外壳形式下的艺术真实,电影语言发挥了微妙且重要的作用。这样看来,在电影诞生初期,语言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作用。宇波彰从本雅明《复制技术时代的艺术作品》到大卫·波德维尔《小津安二郎—电影的诗学》,从丸山圭三郎的语言哲学到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认同,从夏目漱石到普鲁斯特,他试图平衡语言和影像之间的关系。影像为我们创造出具有可视性的“客观现实世界”,然而在影像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力量不容小觑。直到铺天盖地的短视频流入现实社会之中,我们才发现,影像似乎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早期电影亦是一种短视频,但并未掀起大浪。随着互联网、移动网络的兴起,人人都成为了“十五分钟的明星”。人们不再借助文字去表达客观思考,而是通过拍摄实际场景、人物行为和表情等,去表达事件的真实性和紧迫性。这种展示方式比文字和图片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短视频创作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呈现社会问题。这种多元化的视角让观众看到问题的多个方面,避免了片面性和偏见,有助于形成更全面、客观的认识。这样一来,短视频成为了我们所处时代的重要产物,在揭示社会问题时具有了时间优先性与视角丰富度。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语言力衰退,无论发生何种政治性、社会性事件,能够对这些事件发表见解,或者建言献策的“哲学家”们不复存在。这种见解有其合理性,但短视频为我们提供了更新鲜的发声渠道,人们人们对于影像的依赖超越了传统,绝大多数场合下都无法避免使用影像这种媒介进行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影像并非现实,而我们却将影像作为现实来接收,难免会造成一种误读。这种误读,是建立在超现实的虚拟的世界之上的,人们无可避免地使用进入这个“幻象”世界,这便是时代症候之所在,因而将新形式之后的“文化”作为考察对象,十分重要。因此,短视频揭示现实社会问题之所在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影像的解读:短视频对现实社会的想象性解读与重构

短视频作为现代影像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记录和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片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想象性解读与重构。这种解读与重构体现在内容选择、叙事方式、视觉效果和观众互动等多个层面。首先,在内容选择上,短视频往往聚焦于现实社会中的热点话题、争议事件或日常生活片段。这些内容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性和话题性,容易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选择性呈现,短视频创作者实际上在对现实社会进行一种有意识的解读和重构,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去讲述和理解这个世界;其次,在叙事方式上,短视频通常采用简洁明了、节奏紧凑的叙事风格。这种叙事方式不仅符合现代观众的观看习惯,也在无形中强化了短视频对现实社会的想象性解读。通过快速切换画面、使用特写镜头等技巧,短视频创作者能够突出关键信息,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最后,在视觉效果上,短视频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这些效果不仅增强了短视频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美学化的重构。通过调整色彩、添加滤镜、使用特效等手段,短视频创作者能够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视觉体验,让观众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感受到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回归作者意图,对影像的解读要建立在符号学之上。因此,短视频作为现代社会的全新符号,对其进行解读必然离不开符号学。

所谓符号学,便是为了考察诸如包含影像表现等一切符号表现的理论。我们通常将符号以三分法进行划分:指示符号、像似符号、规约符号。皮尔斯符号学的思想中心之一,即“没有符号我们就无法思考”。符号学与逻辑学如同并驾齐驱的“两架马车”,为我们把握这个表象化的世界提供了确切的方法论。由摄影机/照相机所记录的世界,是一种潜在性的存在,在画面/图像空间之外,是由想象力所建构起来的底层世界。因此,我们常将画面之外的事物当做“潜在性存在之物”,即使是这种不可见的“潜在性存在之物”,也可以进行阅读或解读。布罗迪在其著作《框架中的世界—我们从电影中看到了什么》将电影划分为“封闭的电影”和“开放的电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叙述”。罗兰·巴尔特在其《叙述的结构分析》开头中谈道:“一切生活素材都要依托于叙述才能恰当地组合起来。”叙述向我们提供了故事文本,提供了解读影像的方法论,是人类固有的思考形式之一。不管是动态影像还是图片的解读,拉康、克里斯蒂安·麦茨、大卫·波德维尔、布兰尼根等学者从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多种角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的范本。

短视频对现实社会的想象性解读与重构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过程,它涉及到内容选择、叙事方式、视觉效果和观众互动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手段,短视频创作者不仅记录和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片段,还在无形中影响和塑造着观众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理解。然而,我们忽略了语言在影像解读中的重要作用。从本雅明《复制技术时代的艺术作品》到大卫·波德维尔《小津安二郎—电影的诗学》,从丸山圭三郎的语言哲学到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认同,从夏目漱石到普鲁斯特……这些满载语言符号的的作品,不仅仅是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亦是影像专家研究的重点。

三、同时代的思考:短视频为现实社会搭建同质化语义场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短视频的时代,他所搭建的巨大平台融合了多元化的观点,但也共享着同质化的语义场。书中作者也列举了同时代的思考:丸山圭三郎、广松涉、路易·阿尔都塞,所指涉的问题分别是语言与世界、世界与其意义的问题和意识形态与认同。

丸山圭三郎是当代日本哲学家,专攻语言哲学与法国文学。他反复强调“现代知识范式的转换”这一命题,其思想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也是在吸收与转化同时代的其他思想而创造出来的。因而,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不能孤立存在,而要积极地与同时代的思想产生联系。宇波彰先生还向我们介绍了语言的分节结构与纯粹性圆环结构,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广松涉的思想是针对传统思考方式所做出的批判,其著作《存在与意义》在认识论的阶段上,对“世界现象”这样的存在极其意义做出考量。他指出,事物或现象只有在关系性当中才得以存在。人们在这种同调性/关系性之中逐步形成自我,也逐渐形成语言体系共有的诸相。简而言之,就是作为实践性主体的人类与世界之间关系问题所进行的考察。路易·阿尔都塞所作的所有工作之中最为有意义的是认识论的切断、结构的因果性以及意识形态这三个概念。在对其核心观点充分理解之上,作者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在日常性的世界当中,意识形态的领域正逐渐赋予创造性的作用。

短视频则通过创造共同话题、激发情感共鸣、展示生活方式、运用文化符号以及强化算法推荐等方式为现实社会搭建同质化语义场。这种同质化语义场不仅增强了用户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用户的认知和行为。短视频中经常出现各种文化符号、流行语或梗。这些符号在不同用户之间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成为他们交流和互动的共同语言。通过共享这些符号,用户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联系和理解。这种同质化语义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用户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限制用户的视野和思维。因此,在享受短视频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和多元的视角,避免陷入过度的同质化之中。

四、符号满载的世界:短视频为现实社会提供全新思考方式

在本书最后篇章,作者以夏目漱石的小说《门》、野间宏的长篇小说《生生死死》和普罗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三部作品为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不同的符号含有的意义不同,例如,夏目漱石反复书写的这种行为本身是其作品的符号性特征,而在《生生死死》中医院作为了一个场景符号,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我们的生活被符号所包裹,而以客观现实为基础所创造的影像世界之中,符号更是无处不在。

影像化的现代,符号不仅无处不在,其意义生成也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涉及到视觉、听觉等多种元素的组合和运用,受到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通过深入研究短视频符号的意义生成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和这个满载符号的世界。短视频的符号生产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规则和惯例的制约。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红色可能代表着喜庆和吉祥,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因此,在影像制作活动中,制作者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选择恰当的符号来表达意义。整个社会都是由符号构成的,例如,视觉符号、指示性符号、交通符号等,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组成不同符号体系。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一些符号的意义可能会发生变化,而新的符号也可能会不断涌现。尽管,我们不断指认影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产物,但影像生产是离不开视听语言。影像和语言的关系再次进入争议之中,但笔者认为,语言和影像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一切学术研究活动,正如短视频开启了新的思考方式。我们的碎片化时间用影像满足,我们的日常交流依靠语言完成,我们的生活是由无数个不起眼的符号构成。因而,影像化的现代是影像与语言的符号学。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