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岩画的符号学分析
作者:马真真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787 2013-09-01 18:11:36
相比于很多西方国家,中国文化里“象符号[A1] ”的文化记忆功能严重被削弱,例如,在法国,烧鸡店的招牌上面只画着一只张着翅膀的鸡的形象,而没有文字;而在中国,绝大多数的烧鸡店招牌上却只有“烧鸡”二字,而没有图像。再如,在旧中国,衣服店是没有透明玻璃橱窗的,我们只能通过招牌上用汉字写着的“衣服店”才知道其售卖的为何物,而在很多西方国家,透明玻璃橱窗内展示着的衣服可以使我们一目了然地清楚其售卖的为何物,而不需用文字来标明。从这些实例分析,“汉字所到之处图像一片凋零[A2] ”这句话并非夸大其词。汉字在交流方式上是替补[A3] ,而在结果上却发挥着替代性的作用。
在汉字产生之后,其在汉民族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仿佛过于强大了,甚至代替了一些其他的符号(其中包括图像符号),汉字替补性功能的过于强大而导致其他形式的符号的作用显得过于渺小。我们知道,在汉字产生之前,原始绘画这种图像符号是占主导地位的,而汉字一旦形成,图像符号则变成次要的符号了,我们要探讨汉字产生之前图像符号占主导地位的那个年代的面貌就需要进行溯源,也就是要回归原点,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在汉字不曾影响过的先民时代编码方式是种什么样子的,要了解汉字产生之前的社会,原始图画是个最好的切入点,岩画是原始图画中重要的一种,因此我们可以从岩画来追溯原点。
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说原始的图画就是文字,而是指以原始图画为基础的象形符号与语言相对应,逐渐使这些符号成为语言的辅助工具,进而成为与语言相对应的文字。文字产生之前,岩画就存在了,岩画属于一种原始绘画,在原始绘画与早期象形字之间,人们很容易产生联想,将它们联系起来,岩画中一些动物和器物的构图与甲骨文十分相像,因此我们说岩画是早期汉字形成的一个因素也不是无道理可言的。
所为岩画,就时刻在岩石或崖壁上的绘画,也叫崖壁画、崖画。岩画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狩猎、放牧、战争、舞蹈、祭祀、交媾等,人像和动物图像都很常见,有些图像是夸张和变形的,但画面的基本内容都是表现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和他们的信仰的。
文字产生之前的这些岩画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记实性岩画
这种岩画的记实性很强,生动、形象,并具有成熟的审美情态,这种偏于艺术表现的岩画,在当时是有记实目的和记实功能的。早期的岩画动物,大多用写实性图画来表达,基本上是对动物个体的忠实描绘,而这是不同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动物形象是写意的而非写实的,它们不像写实岩画那样对事物进行忠实模仿,而是对以岩画为代表的符号的第二次模仿,应该说是属于二级符号。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以岩画为代表的原始绘画与文字的差别来。
二、写意性岩画
这种岩画的特点是把所有的物象尽力简化,有的画面构图散乱,有的是多次画成,相比与动物的记实性岩画,人物岩画在表现手法上更多使用了较高抽象意味的写意手法。这种写意性的岩画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于早期汉字,事实上甲骨文、金文的确从这种写意性岩画中吸收了一些来发展自己。
三、象征性岩画
这种岩画是对神灵、图腾、族徽等的描绘。古代人类,崇信宇宙间存在着超自然的意志物,后来人们解释为神灵,古人毫无保留地崇信神灵,在岩画中,对太阳神的崇拜处处可见。图腾崇拜,是人类信仰的起源,如果把祖先们对神灵的崇拜看成是对大自然的奥秘的解释的话,图腾崇拜便是在这种解释前提下的假借和寄托,是一个群体共同臆造的偶像。不过,用代表神灵的图腾和徽号,更加带有文字标记的性质,并在以后的文字起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先人通常是以动物为图腾的,他们把本族所崇拜的动物形象刻在岩壁中,这些壁画中的动物的形象正是与早期象形字动物的形象极其接近的,也就是说,早期文字中的象形字有一部分也是借鉴于岩画的。
从以上分析的对记实性岩画、写意性岩画、象征性岩画与早期汉字的关系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字的确起源于原始绘画,而岩画作为原始绘画的一种也的确对早期汉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研究文字产生以前的原始绘画时决不能只关注于陶器上的绘画而忽略掉岩画。
我们可以看出,在汉字产生之前,人们是通过图画(图像)来记录生活、表达思想的,而汉字产生以后,汉字的替补性交流方式使得“汉字所到之处图像一片凋零”,汉字的功能在汉民族这个社会中仿佛显得过于强大了,我们的识字教育使得我们是通过汉字符号来认识这个世界的,而不是通过其他符号来认识这个世界的,这与“象符号”文化记忆功能很强的西方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教育在儿童成长早期是识图教育,而我们汉字文化圈却是识字教育,而这种教育从本质上来说的确是存在一些弊病的,我们要想试图对这种教育方式作一些改变就不得不追溯到“汉字”本身这个源头上,这就是所谓的回归原点[A4] 问题。
从对岩画的剖析我们看到的一个事实是:汉字产生之前,我们是用图像进行思维的,而汉字一旦产生,我们却都受制于汉字这个符号体系,汉字的替补性功能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在有了汉字之后似乎就刻意抛弃了其他的符号,乐此不疲地突出汉字的功能和作用。因此,要想推动教育的进步甚至是整个民族的进步,就必须追溯原点,追溯图像作用明显的那个遥远的过去,若汉字符号的作用太过强大而其他符号都在汉字的阴影下被淹没,那么,我们的民族将会停滞不前,我们不妨追溯一下汉字产生之前的那个有岩画的年代,这样会让我们找到原点所在的。
[A1]“象符号”是我在汉字符号学课中使用的术语,指视觉媒介的符号,主要包括图像符号和实物符号两大类。
[A2]“汉字所到之处象符号一片凋零”是我在汉字符号学中做的一个比喻。主要观点是,汉字对图像和实物符号有遮蔽、投射性,常常以汉字的在场取代象符号的出场,或者出场的象符号被汉字隐形书写。
[A3]替补性,是我在汉字符号学中使用的概念,指汉字具有图像和文字双重编码特性,图像主要是补充语言而非记录语言,文字主要是替代(记录)语言而非补充语言。替补性指汉字以图像的方式补充了汉语的同时,又替代了汉语和其他图像符号。
[A4]我在汉字符号学中使用的术语,指现实对象的符号化程度的大小或符号与现实的接近程度的大小。较为接近起源、真相或事实的符号现象或未被符号化的事实我们称为“原点”,符号化程度较高、远离原点的符号事实称之为“原典”。原点和原典的划分是相对的。
批注人:孟华
马真真:中国海洋大学 2012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