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胡塞尔词典》中文版作者序

作者:莫兰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798    2013-03-13 09:53:30

 

我非常高兴能够为《胡塞尔词典》中文版写一篇新的序言,我也极感荣幸地获得这样一位杰出的翻译者李幼蒸教授来承担本词典的翻译工作。李幼蒸教授本人即专深于胡塞尔现象学传统,我想特别指出,他是自早年发现了《逻辑研究》一书后开始其独立的现象学研究的。
艾德蒙·胡塞尔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毕生经历了动乱的年代。他于十九世纪中叶(1859)出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莫拉维亚。他在德国和奥地利学习,后来在布伦塔诺(1838-1917)的卓越人格中寻觅到了自己的精神导师。布伦塔诺现在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胡塞尔生前目睹了自己出生地莫拉维亚最终于1918年成为独立的捷克共和国的一部分。共和国的首任总统托玛斯·马萨里克(1850-1937),曾经是一位哲学研究者;作为胡塞尔最长久的友人之一,他也是最早推荐胡塞尔跟随布伦塔诺学习之人。胡塞尔有生之年并未亲眼看到这个捷克新国家又于1938年10月被纳粹德国吞并,但他却亲身经历了自己所归化的国家德国变成了一个法西斯国家,在此国家内他作为犹太裔不再具有官方承认的地位。即使胡塞尔是一位知名教授,两个儿子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于德国军中服役,甚至于其中一子于1916年Verdun战斗中牺牲,胡塞尔仍然被纳粹当局视为一名“非亚利安人”,并被禁止教学和被迫在衣服上佩戴黄色星徽。他的朋友和学生们都敦促他离开德国,却已因年迈体衰而不克前往美国(其子Gerhart在1933年失去法学教授的位置后即逃往美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了。在短时间卧病后,他于1938年4月去逝,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
胡塞尔用德文写作,事实上,有生之年内在其大量研究写作手稿中只发表了非常少数的作品。这些遗留的手稿是用几乎已经过时的速写体亲手写就的。由于他的学生们(特别是路德维希·兰德格里伯〔1902-1991〕和欧根·芬克〔1905-1975〕以及于其故世后不久来访的比利时天主教神父赫尔曼·里奥·梵·布雷达〔1911-1974〕)的英勇崇高努力,这些手稿在胡塞尔死后被偷运出了德国,并在卢汶天主教大学找到一处安全的蔽护所。料想不到的是,年轻的梵布雷达,作为该大学刚获得硕士学位的一名研究生,竟然能够说服校长建立了胡塞尔档案馆,用以保存胡塞尔的学术成果并延续人们对其思想的研究。芬克和兰德格里伯曾来到这处档案馆工作,但之后德国于1939年侵略比利时,两人均被捕,并被遣送回德国至军中服役。梵布雷达却能够再次将胡塞尔手稿偷运至一处安全地点隐藏起来。他也成功地协助胡塞尔的遗孀玛尔文女士逃离德国,因为作为犹太后裔她也同样处于危险之中,并安排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藏身于一处天主教修道院。于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史,实际上是一段在艰难政治岁月中有关忠诚和勇敢品格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是一种根本性科学,一种有关哲学新开端的科学,一种探讨为一切其他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一种这样的科学,它试图探讨在人类生活的每一方面被揭示之意义。因为这是一种崭新的科学,胡塞尔必须努力于创造自己的词汇。他的著作的专业技术性非常高,因此他发明了新名词或者赋予旧名词以新的意义(虽然他这样做的彻底性程度不如其弟子海德格尔高)。因此胡塞尔的著作需要一种导引。我写的这部“胡塞尔词典”就是作为胡塞尔名词导引之用的。撰写一部词典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尽头的任务(每一个词都通向另一个词),每一任务都通向另一任务,如此等等。再者,此类任务也是循环性的,我们需要一个词来说明另一个词,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行进于循环之中。但是我希望,此一过程实际上是具有启示性的,而且我们对胡塞尔知道的越多,就越企图理解其独特的词汇系统。
这部《胡塞尔词典》最初是用英文写成的,读者对象是全世界说英语之人。这样,我就面对着一种附加的复杂性,不仅是企图说明胡塞尔的术语,而且必须将它们译为另一种语言。李幼蒸教授现在面对的是一种类似的困难挑战:他不得不将胡塞尔的术语和我的相关说明译为中文。幸而他会德语、法语和英语以及他的中文母语,而且我极其信任他将胡塞尔名词的精细语义传达给另一文化圈内说中文的新读者们的能力。胡塞尔相信,现象学是一种参与跨文化对话的方式,而我衷心希望这部《胡塞尔词典》能够激发中国读者对于欧洲最重要思想家之一的遗产进行研究讨论。让我再一次对李幼蒸教授为完成本书的翻译和出版所付出的大量辛劳表示感谢。
 
 
 
德尔默·莫兰,2013年3月于都柏林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