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欺骗”还是游戏——从玩笑短信看当代青年的游戏心态

作者:徐燕杭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成都)2007年3期  浏览量:3977    2010-02-01 00:32:49

 

    【内容提要】被要求接收者转发的手机短信是一种玩笑。手机短信是青年亚文化的表意符号,是对元叙事的反叛,受到青年人的普遍欢迎,但因为这种反叛在无意识中进行,因此游戏心态占据主导地位,而短信的复制性及其工业化流程又导致了个性的消解和趣味的肤浅化。高校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以避免玩笑短信的不良影响。
【关 键 词】手机短信/游戏心态/亚文化/后现代
 
 
    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受到青年人的普遍欢迎,但其负面影响也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如诈骗信息、黄段子等。对负面影响寻求其根源和解决方案是值得尊重的,但有些学者缺少对当代青年心态的恰当把握,将玩笑短信等同于诈骗,大加挞伐,这就不是很妥当。比如“母亲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你想你的母亲长寿吗?把这条短信发给五位好友”;“这是一支神来之笔,将它发送给五位好友,它将助你通过所有考试,否则后果自负”。这两条信息就被归为“恫吓、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信息”[1]。笔者认为上纲上线地对玩笑短信加以批判,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拉开了学术界与青年人的心理距离。本文从传播功能入手,结合当代青年心理特征,对这种短信进行定位,分析其存在的理由和表现的问题,以便把握短信所代表的新媒介对当代青年的观念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短信的话语功能
    对上述短信作出负面评价的理由是它们传播的信息不真实。但传播活动是否仅仅是为了获取真实信息?我们不妨借助雅柯布逊的话语六种功能来加以分析。每次言语行为都由6个成分构成,分别是:语境、发信人、收信人、接触、信码和信文。这6个因素各自与语言的一种功能相关,产生6种功能,分别是:1.交流功能,指向语境或对象,用以陈述事实;2.呼叫功能,呼指收信人;3.诗歌功能,它以突出信文本身为目的;4.表现功能,指向发信人,目的是表达说话人对所说事物的态度;5.呼应功能,目的是建立、继续或中断交流,检查信道是否畅通;6.元语言功能,用以说明语言系统本身[2]。
    上述两条短信首先具有交流功能,这是发信人告知收信人一个事实和应采取的行动。批评者认为这两条短信属于诈骗也主要是针对这种功能。但所谓诈骗是指发信人旨在使收信人相信他所发送的信息,采取他所希望的行动,并通过对收信人构成危害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笔者询问过所在大学各年级学生共计328人,相信短信内容的人数为0,愿意转发上述短信的人数为22人,占总人数的6.7%,转发的理由仅是好玩。可见收信人并不相信短信内容,发信人也没有这样的预期,因此上述传播行为并不实现交流功能,更谈不上诈骗。我们不妨做个比较:
    (1)(‘@’)是中国古代的大吉之图,无脚的金龙猪会祝你平安,请发给四个美女,能保证你今年绝不倒霉,否则连续四年霉运,不能回发。发吧,谁让你是美女。
    (2)恭喜您获得×集团抽奖活动二等奖,奖金×万。请拨××××××与×小姐联系。
    不难看出例(1)和本文开头列举的短信属同一类型,都要求接收者转发,都以玩笑为目的,并不希望接收者相信短信内容,对收信人不造成损害。而例(2)则是另一类型,发送者希望接收者相信他所传送的信息,并按他所指示的方式行动,收信人一旦上当就会受到损失。
    经过对比,我们就能够用话语功能的理论对本文开头的短信进行功能分析。首先,它们实现了表情功能,表达发信者的愉悦心情。其次,它旨在为收信者带来快感,这是呼叫功能;最后,它使发信人和收信人建立起联系,这就是呼应功能。这些功能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问题是为什么众多青年人采用玩笑短信的方式表达感情并建立人际关系。
    二、手机短信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在接触媒介时不是被动的,他会主动根据媒介特征和信息内容进行选择。“某一感觉到的手段越容易获得,它就越可能被视作媒介工具;媒介的使用越能被社会和文化接受,就越可能被视为最合适的功能性替代物。”[3] 手机携带方便,使短信传播有即时性、跨地域的特点,加之资费便宜,青年学生又都掌握汉字输入法,以此建立联系则是不错的选择。从内容上看,如果人们对媒体特质的评价是正面的,他就会主动接触这个媒体,这叫作“积极接近”;而如果个人认为某个媒体没有他不喜欢的特质,而别的媒体却有不好的特点时,他会接触这个媒体,这叫“消极的接近”[4]。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率极高。笔者在328名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发现322人拥有手机,占总人数的98.1%,他们每月发送短信的情况如下:每月发送300条以下、300~500条、500~800条、800~1000条和1000条以上的人数分别为19人、82人、163人、46人和12人,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90%、25.47%、50.62%、14.29%和3.73%,而这大量的短信中又有相当比重的玩笑短信(见表1)。
    {D421R904.jpg}
    由表1可知大学生对玩笑短信是欢迎的。“大众传媒的使用者在体验媒体时并不是作为一个单个的个人,而是作为社会的成员之一,是社会文化的参与者”[4]。某个群体对特定媒介所提供的特定内容的广泛喜爱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心态的反映。
    三、青年亚文化与后现代心态
    当代青年思维活跃,自我塑造和展示欲望较强,不愿接受成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青年亚文化。它以对元叙事的反叛为特征,属于后现代范畴。后现代思想是对现代性的反叛。现代性指现代理性、启蒙主义、总体化思维,现代社会借助元叙事使自身合法化,元叙事提供标准,据以将杂乱无章的世界整顿为井然有序的王国,压制、排斥其他声音。后现代怀疑元叙事,保存了差异、分歧,对不可通约性有极大的宽容力[5]。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组织方式的典型代表,属环状网络,采用“一对多”的作业方式,是国家、政府组织影响受众的工具,包含大量权力话语。而基于电话网的手机短信属星状网络,采用“多对多”的作业方式[6]。其中不存在中心和权威,这使得对等级制度或权威话语的躲避成为可能,从而满足了青年人的心理需求,因此短信被青年人接受并迅速发展起来。
    媒介的无中心化进一步影响了传播内容。由于社会控制在这种传播方式中最弱,人们试图在此改变或松动社会秩序。但作为大众文化它不可能反对或颠覆既存的社会秩序,只是借助某些言行作为表意符号将自己更为明确地置于与主流文化相异的位置上[7]。因此手机短信作为一种亚文化群体的表意符号,并不与主流文化对抗,而更多地使用戏仿的方式标志自己的个性。所谓戏仿就是利用风格的独特性,占用它们的独特和怪异之处,制造一种嘲弄原作的模仿。其效果就是对人们通常说话或写作方式报以嘲笑,使人们意识到存在着与之不同的语言规范[8]。它借用现实社会中主流文化的资源加以重组,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表述和思维方式,从而实现反讽的效果。通过反讽,它揭示了对既成社会解释的人为性,但它并不想用新的阐释系统取而代之,而是用游击战的方式表达另一种思维方式的可能性。玩笑短信正是通过语言游戏,对政治、人物和事件进行戏谑,对日常生活中看似自然而然的规则加以调侃。
    我绝望了,紫霞离开了我,师傅太唠叨,牛魔王欠的钱又不还,好不容易买下水帘洞又被菩萨收购,只剩下一毛钱发条短信,祝二师弟过得开心。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下属一思考,上司就发火;小孩一思考,大人就发愁。
    在这两条短信中,作者将原本严肃的社会问题用玩笑的语气来表述,消解了它的严肃性。本文开头提到的短信也属于玩笑,它们对考试等事件加以调侃,试图揭示这个被看作自然而然的事件的非必然性。青年人不一定明确反对主流意识形态及现存社会的规则,只是他们不愿受到元叙事的控制,于是通过亚文化中的表意符号对其进行质疑。因为手机短信的传播方式使无中心和反权威的表达方式成为可能,而这种表达方式又适应了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因此它才会受到欢迎并迅速发展。
    四、对手机玩笑短信的反思
    由于对元叙事的反抗在玩笑短信中以无意识的方式进行,问题也就随之而来。首先,戏谑和调侃作为反抗元叙事的一种形式,由于缺少自觉,往往造成形式取代目的的情况,游戏和快感成为基本目标。只要能引起快感,没有什么不可以拿来开玩笑的,例如: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炸弹,去银行看看,警察准备了一副手铐,狱长张罗了一床毛毯。生活的烦恼,向狱长说说,犯罪的细节,向警察谈谈。
    该短信将犯罪表述得如此轻松,一方面纵然是对社会严肃面孔的调侃,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已经失去了对玩笑界限的思考。这种玩笑是无深度的。而多数的玩笑短信主要就是为了博得人们一笑,它们无需也无法解释,这就是后现代作品的基本特征[9~10]。当快感取代了严肃的思考时,主体就随之消亡了。
    其次,玩笑短信一旦流行,就成为一种产业,在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市场经济环境下运作,其制作、消费像工业流水线。专门的短信写手运用类似的结构、修辞和指称方式,生产出大批量的玩笑短信,在提供快感的同时,也通过用户的点击率获取报酬。短信不断复制、转发,无需经过太多的思考,也不涉及个性。在这样一种时尚的消费行为中人们不知不觉地交出了自我。随着后现代主义“主体的消亡”、“个人之上主义的结束”,个人独特的想象力结束了,不再存在纯粹创造性的文化,而只有一种互文性的引用文化,它是平淡而毫无深度的[11],在无休止地引述传统文本的同时,用一种不关痛痒的玩笑取消了严肃的反思和批判。在这样一种无深度的快感中,当代青年是否会逐步丧失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审美判断力?
    五、高校思想教育如何应对新兴媒介的挑战
    玩笑短信集中表现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如今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信息量增加,内容庞杂,娱乐化倾向普遍存在。他们无需像过去那样信息主要来自于教师,但是在他们自己借助于新媒介获取信息时,则由于缺少甄别能力而容易被误导,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新事物、新观念。由于权力话语无法有效地控制新媒体,大学生从中获得的信息更加庞杂,其中也包括了无聊甚至宣扬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此外,信息的多元化带来了思想的多元化,现代大学生往往不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约束,张扬个性,违背传统,增加了高校思想教育的难度。但这不是反对新媒介,压制思想的理由。因为首先这些问题是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来的。新媒介为人们广泛便捷地获取信息,自由地交流思想提供了便利,在信息时代,应该鼓励而不是禁止大学生接触和使用新媒介。其次应该意识到大学生张扬个性,背离传统并不是坏事。启蒙是人类使自己脱离所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而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12]。为此首先是人们能够“自己思考”,即永不被动地进行理性思维,在此基础上才能“在旁人的地位上(通过与人交流)思考”和“任何时候都和自身一致地思考”,即寻求共同的社会价值[13]。大学生对传统及元叙事的反叛恰恰说明了他们初步确立了自我意识,试图自己确立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这正是启蒙的前提。因此对于玩笑短信中出现的背离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大可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应当将其视为在新时代确立新的价值体系的契机。
    2.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玩笑短信,人们最为担心的是纯粹娱乐化的倾向使人忘却了玩笑的界限,将严肃的社会人生的问题化作轻描淡写的游戏,并在商品化的廉价娱乐中丧失反思和批判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综合分析。造成这种令人担心的局面的关键在于具有叛逆倾向的符号的使用者放弃了理性判断,在无意识中满足于语言游戏。社会转型使得传统的价值体系土崩瓦解,而青年学生在否定传统的同时并没有运用理性对社会问题、自身价值和目标进行认真分析,无法确立新的价值体系,他的自主意识和反叛精神就将他引向了否定一切的玩笑心态。学生需要的并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要真正确立自我意识,培养理性思维的习惯,凭借理性进行价值和道德判断。正因为理性的判断来自于他自身,对他才会真正具有约束力,才能使他形成独特的人格。这使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认清玩笑和否定的界限,不会满足于无聊的嬉笑,能够抵御商品化、庸俗化和肤浅化的侵蚀,也使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更为健康。
【作者简介】徐燕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徐燕杭(1976—),女,浙江杭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E-mail:xyh17@163.com。
 
【参考文献】
    [1] 刘思林.手机短信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8.
    [2] 雅柯布逊.语言学与诗学[C]//波利雅科夫.结构符号学文艺学.侗景韩,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175—180.
    [3] 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陈德民.叶晓辉,廖文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11.
    [4]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利用与满足的理论研究[C]//常昌富,李依倩.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关世杰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56—257,241.
    [5] Lyotard. Postmodern Condition[M].Minneapoli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4:24—26.
    [6] 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47.
    [7] 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虹,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39.
    [8]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
    [9]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71.
    [10]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99—201.
    [11] 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杨竹山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4.
    [12] 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C]//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2.
    [13] 康德.实用人类学(M].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94,130.^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