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胡塞尔(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

作者:资料  来源:网络转摘  浏览量:4303    2009-08-30 11:50:52

                                                           本文稿由颜小芳提供

胡塞尔,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 (1859.4.81938.4.26)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出生于奥匈帝国,是犹太人,父亲经商,胡塞尔排行第二。1876年进入莱比锡大学读书, 18781881年转至柏林大学读书,1881年-1883年转至维也纳大学,23岁在维也纳获得数学博士学位。1883年为奥匈帝国服兵役。1884—1886,在维也纳听到了弗兰茨·布伦塔诺的课,后者关于意象性”的讲座令他思路大开,决定从此献身哲学事业。19001901发表了两卷本的《逻辑研究》,此书标志者20世纪现象学运动的开始。1913年发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完成了从描述现象学先验现象学的过渡。1916年受聘于弗赖堡大学,与海德格尔相识。1928年发表了《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1929年写出了《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更多关注主体间性的问题,提出了生活世界的学说,撰写了《笛卡尔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由于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胡塞尔晚景凄凉,1938年去世时弗莱堡大学哲学系只有一人参加他的葬礼。 胡塞尔晚年遭纳粹迫害,死后他的全部手稿被转移至比利时的卢汶大学保存。战后成立胡塞尔档案馆,对胡塞尔用速记法写下的手稿加以整理编辑,出版《胡塞尔文集》,这项工作至今还没有完成。

根据胡塞尔在世时发表的作品,可以将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前现象学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和现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

前两个时期主要是批判19世纪各种经验论的心理主义,发展布伦塔诺的意识意向性学说,建立了从个人特殊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的“描述现象学”。胡塞尔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将主观与客观融合在一块,并给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他认为,意向对象不是客观实体,意向作用也不是经验性活动,它们分别是聚结于意向关系体内的特定方面。他主要研究对象在意识中的显现方式,即对象的“透视性形变”、显现时的清晰度,以及意向关系体的统一化作用。他认为,先验自我是意识和意向结构的最深核心,同时也是推动心理活动和引发知识结构的总根源。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性活动或意向关系。意向关系既包括意向作用(noesis) 又包括意向对象 (noema)

胡塞尔现象学的另一个关键词是“还原”。还原意味着自然主义的终止,即将一切关于某种东西已经在那儿了的预设悬置起来,或使其失效。任何在直观中原本地(即所谓在其有血有肉的现实性中)呈现出来的东西,(对之)我们只按照它自身给予的那样,而且也只在它自身给与的界限之内来接受它。这也是到事情本身中去的口号的含义。

    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所关注的中心课题是先验意识的构成作用及主体在其特殊视界内经验到的“生活世界”。他指出,从个人生活世界向人类共同世界的过渡,是通过所谓“主体间关系体”来完成的。

胡塞尔(Edmund Husserl)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许多人如舍勒、海德格尔、萨特、列维纳斯、卡尔纳普、梅洛-庞蒂、阿尔弗雷德·舒茨、布尔迪厄、利科、伽达默尔、德里达、英伽登等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