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梅洛-庞蒂(Jean-Jacques Maurice Merleau-Ponty)

作者:资料  来源:网络转摘  浏览量:7954    2009-11-01 20:05:26

                                                                           本文稿由颜小芳提供

梅洛-庞蒂,(Jean-Jacques 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3.141961.5.3)法国现象学哲学家。他出生于法国西南部海滨城市罗歇福尔市的一个天主教家庭。幼年时非常愉快,梅洛-庞蒂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父亲在一战中不幸身亡,他的母亲也在他43岁时候去世。梅洛-庞蒂于192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师从布隆施维克、让·卡瓦耶斯和埃米尔·布雷叶等人;与萨特、阿隆、列维-施特劳斯和波伏娃等人交往甚密。1929年在巴黎大学聆听到了胡塞尔的演讲,对他一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96153日,梅洛-庞蒂因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伏案而逝,享年54岁。

梅洛-庞蒂主要作品有:《行为的结构》(1942)、《知觉现象学》(1945)、《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意义与无意义》(1948)、《辩证法的探险》(1955)、《符号》(1960)、《眼与心》(1964)、《可见的与不可见的》(1964)和《自然》(1995)等。

梅洛-庞蒂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坚持知觉在理解世界和参与世界的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与其他主要现象学家一样,梅洛-庞蒂发表了自己对于艺术、文学、政治的洞见。梅洛-庞蒂是上个世纪前半叶仅有的广泛从事科学、特别是描述心理学方面研究的重要现象学家。由于他这方面的工作,他的著作已经成为现象学家们运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发展起来的自然化现象学中很有影响力的最新成果。

梅洛-庞蒂认为思想就是将意识和意识的对象统一到人的身体之中,身体的经验又在人的“生存”之中,而人的“生存”又离不开一定的情境(situation)。故梅洛·庞蒂对现象学理论既有对人的内存在的分析,同时又超越了胡塞尔以先验现象学为主的哲学探究,回到人的具体生存和生存的情境上来。他将人的生存视为具体的、个人的、感性的和运动的存在,在方法论上既有海德格尔式的描述,又有结构主义的静态分析。梅洛·庞蒂反对笛卡尔的“我思”理论,认为“我思”其实是可以怀疑的,而“唯一不能质疑的意识则是投入的意识”,而投入的意识构成“生存”这个词的意义。而生存的我又是在世界之中。梅洛·庞蒂将主体视为世界整体结构中的一环,又体现出结构主义的某些特征。

梅洛-庞蒂认为意义产生于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别。语言是不透明的。符号并不传达意义,故语言与意义的关系是含糊的、暧昧的和不确定的。除此之外,意义还在言词的空白地带产生。符号对应的恰恰是意义本身的缺席。梅洛-庞蒂认为在活的语言中,有一种“语言的‘语言’意义”,在说话主体的意向和词语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梅洛-庞蒂将这种“意义”归结为“我能”。“我能”就是说话主体的言语能力,或者称为表达能力,梅洛-庞蒂又将之归结为身体意向性的表现。

“身体”这个概念在梅洛-庞蒂这里具有模糊性,也具有神秘性。身体是一种存在。但它既不是物质的存在,也不是意识的存在。身体处于可见与不可见之处,在场与不在场之间。梅洛-庞蒂通过对幻肢现象和运动障碍的病例现象的研究发现了潜藏在正常人身体之外或者之内的一个知觉场。故梅洛-庞蒂的“身体”概念应该是包括可见和不可见的东西在内的以可见的身体为核心的混沌之物。由于言语能力是身体意向性的表现,语言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思想的交流,而是身体的交流。身体的交流是一种最源初的交流,比起语言来更能传达一种无限的意义。而语言也不是单纯的语词,语言交流意味着身体间性,因此,言语与意义的关系变成了身体与世界的关系。意义重新回到生存之中。

梅洛-庞蒂的学说影响了同时代与二战之后成长起来的整整两代法国人。福柯、布尔迪厄、利奥塔、德里达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对他的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他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无可争议的一代哲学宗师”,到目前为止,他的理论越来越吸引世界各国的学术眼光,引起了不同学科领域的关注。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