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加各位同仁的兴趣、我想说:你玩过老头环吗?就是所谓“魂游”的那个《艾尔登法环》。如果你玩过,那太好了,考虑到宫崎先生是克里斯蒂娃的迷弟,我可以很负责的说,菈妮的原型之一就是克里斯蒂娃,这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直接原因。
卑贱者的拒绝
——李经纬评张颖《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符义分析”思想研究》
李经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有关克里斯蒂娃著作的阅读心得。
首先,为了增加各位同仁的兴趣、我想说:你玩过老头环吗?就是所谓“魂游”的那个《艾尔登法环》。如果你玩过,那太好了,考虑到宫崎先生是克里斯蒂娃的迷弟,我可以很负责的说,菈妮的原型之一就是克里斯蒂娃,这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直接原因。
在玩《艾尔登法环》的时候,由于巧合听了一些电台,大概了解到了克氏的几本书,与游戏相关的有《老人与狼》,直接对映着游戏《血源》中亚楠笼罩着的死亡和兽化病,当然还有老头环里的山妖伊吉和狼人布莱泽。还有《黑太阳:抑郁与犹豫》和《恐怖的力量:论卑贱》,你可以认为对抗黄金律法的、用黑刀“杀身成仁”的、自血污中重生并引导你解锁“群星结局”的菈妮,自然就是克氏。
此外我对克里斯蒂娃的认识,仅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在符号学-结构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的一角会有克氏的身影,大概感受到她是在结构主义迈向后结构主义、从某种“原子论-语素”说迈向拉康的某种“无意识符号学”的中间环节(无意识像语言那样被结构——拉康),当然从结果来看会很清晰,所谓后结构就是研究无意识的结构主义,但在研究时期的每一步,自然都会迈的很艰难,而更艰难的是作为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位旗手,克里斯蒂娃如何从两次失败中再掀起波澜,这是参悟历史运动规律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阅读本书的重要驱动力。
一、符义分析的意义生成与互文属性
回到本书,引言部分(创新点)不谈,第一章是“符义分析”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分别介绍了巴赫金、索绪尔、本维尼斯特和乔姆斯基的理论对克里斯蒂娃的影响,以及克氏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分别强调了“符号系统与其外部空间”或曰“超语言学”的研究立场、诗性语言和“故意错字/断裂的符号学”、跳出语言结构而关注话语行为并由此进入“说话主体”的意义生成、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等。张颖老师可能就是按照时间线进行的梳理,但因为现实就是散落而断裂的,读着其实很难受。
第二章主讲克氏“符义分析”的焦点概念,即“意义生成”与“互文性”。尤其重要的是克氏自己对“意义生成”概念的界定:“我们所说的意义生成,准确地说,是指无限的、无尽的生成过程,是驱力面向语言、在语言之中、并跨越语言的不停歇的运作过程;同时是驱力面向交换系统及其主导者(即主体和他所处的各种机制),存在于二者之中,并通过它们而不停运作的过程。这种异质的过程,既不是混乱的、无秩序的基础,又不是精神分裂症的堡垒,而是一种结构化的和解构化的实践,一条通往主体的局限和社会有限性的路径。从而,当且仅当这一时刻,享乐和革命得以存在。”驱力,运动,享乐和革命,克里斯蒂娃各种写书解释世界的原因自然是为了改变世界。互文性理论则是对巴赫金“对话性”和“双值性”理论的跨越,并拟制了跨文本意义生成的最小单位“意识形态素”。
本书第三章,以对马拉美诗歌的符义分析作为实践似乎有些勉强,上一章已经把调门拉高了,突然又回来、还在玩语言文字的游戏,实在有些无聊,当然如果是克里斯蒂娃自己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其实践意义可能会更加具有开放性。第四章引入精神分析概念,按逻辑来说也应该是在理论之前,当然除了佛洛依德,这里着重强调了拉康的影响:镜像阶段和三界理论,产生出“符号态”与“象征态”以及意义生成的原初状态“命名阶段”(包含镜像阶段和阉割焦虑,是符号态和象征态的边界、语言产生的门槛)。此外作为一名女性,克里斯蒂娃将命名阶段与婴儿主体的生成过程联系在一起,将“子宫间”作为“主体生成和否定的位置”。
第五章的内容是“符义分析”中的中国元素,一是汉字与“互文性”,二是克里斯蒂娃论毛泽东的《实践论》,克氏的种种误读,自然也是“离散与断裂”的突出表现。
二、结构主义影响下的局限与延申
现在我们来说说结构主义-符号学。
第二章的内容还没有走到终点,各位理论家们还在妄图找到某种结构主义的“基本粒子”如后来克氏总结的“意识形态素”,当然之前也见过什么“语素”“音素”,但在哲学层面上来说,这种基本粒子就算是有,也一定是超结构的,不能与其他元素处于同一共时性平面(存在者的背景“存在”与诸存在者不是同一级别的)。一些敏锐的语言学家,能直觉的意识到这一点,各种“互文性”,“跨文本性”“超文本性”的名词全都来了。站在后结构主义的今天,拉康会告诉我们,根本呢就没有所指,所指只是共时性平面中各元素的差异性效果,聚焦于文学方面,你的置换、错字、缺失,联系语音的、联系字形的(中文),各种文字游戏,都因其作为符号的差异性而得到无限的延伸,关于结构主义-符号学,我们把握的是共时性与差异性这两个关键,而要进入后结构主义,拉康的答案是“无意识也有类似语言的结构”,晚年拉康也就一直在研究象征界与实在界的各种关系。
克里斯蒂娃的结构没有拉康那么精致,她在佛洛依德的无意识领域就停下了,给出了“命名阶段”的概念,认为“婴儿拒绝母体的子宫间”就是符号学原初的动力机制,这本身当然就是象征性的,因为她需要落到革命道路上。但现实条件对比还不允许,公有制的力量还是如此孱弱,在此意义上我会认为克里斯蒂娃这位生于保加利亚的外乡人去投靠法国理论界,有种哄小孩的感觉,这也是很多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道路,即吃你(资本主义国家)的用你的再说些好话,最后在做反你的宣传(多元话语)。记得在某一处,张颖老师提到克氏有某种非常吸引她的特质,我猜就是这种“早慧孩童”的冒险精神。
好像想说的说差不多了,克里斯蒂娃不是对符号结构分析的最精巧的——依然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残余:在书中也提到了“无限微分”的概念,但就是没能取消所指,依然拟制出“意识形态素”这种最低程度的“客观实在性”,这可能是受列宁的影响?我不确定。但思维过分精巧的,如拉康,如齐泽克,往往就丧失了撕裂现实的能力,考虑的去年种种风波,最大“拉黑主义者”齐泽克差不多已经被网络左翼开除左籍了,这个悲伤的老头似乎好像一生也没有进行过冒险,而克氏在引入无意识相关概念后,可能觉得引领一般人已经足够——毕竟革命总是“来不及”,直接以女性主义运动为纲,鼓动着某种实践(虽然还是话语性的),她的理论致力于超越二元论、一般的女性主义和民族主义局限,致力于消除人类困境与危机的宗旨显现出鲜明的历史超越性,标志着女性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与新高度。
最后,我题为“卑贱者的拒绝”,是对“贱斥理论”的拆解:abjection-abject-subject-reject,分别是抛弃(n.)-卑贱(adj.)-主体/奴隶-拒绝,这是克里斯蒂娃的认识论框架、哲学意义上的。可能还有些存在主义的影响、对这个世界现行最大符号学框架-资本主义感到恶心、与之有原初的分裂冲动的,都不要装作自己是奴隶的这一现实不存在、大家都是女人,我们要一起拒绝这个框架以赢得无限的可能。同学们,考虑到两者的文本继承性,推荐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了解一下《艾尔登法环》群星结局,文科生当然也是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