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李若彤评伍晓明《之前,之间,之后,之外》

《之前,之间,之后,之外》是伍晓明教授的学术著作,主要探讨了哲学、文学和文化领域中我们与另一者的关系,该书凝聚了作者多年来的学术心得,体现了其在比较哲学、比较文学及西方文学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带领读者以全新的视角感受中国文化与哲学时间。

李若彤评伍晓明《之前,之间,之后,之外》

作者:李若彤  来源:符号与传媒  浏览量:75    2025-04-15 11:35:21

 

李若彤伍晓明《之前,之间,之后,之外》

李若彤

《之前,之间,之后,之外》是伍晓明教授的学术著作,主要探讨了哲学、文学和文化领域中我们与另一者的关系,该书凝聚了作者多年来的学术心得,体现了其在比较哲学、比较文学及西方文学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带领读者以全新的视角感受中国文化与哲学时间。

一、关于另一者

全书第一章通过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新冠疫情”,引出了“我与另一者”的概念,并仔细梳理了两者间的逻辑。通过深刻渗透进每一个人的生活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全球性事件,阐述了引发作者关于“我与另一者”思考的初始动因。一场疫情使我们的生命本身、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被置入思考之中。又通过对中国传统人伦关系的剖析,进一步论述了“此一者”、“另一者”与“第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出“此一者而为另一者”的关键内容。随后指出“此一者”与“另一者”的共生关系以及“边界”的存在逻辑和延伸状态,最后用替罪与牺牲揭示了“我”的复杂性以及“我”与“另一者”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这其中更具启发意义的是通过对“另一者”各个角度的剖析,得出对全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反思、对现代社会消费经济陷阱的反思、对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我的反思,以及最根本的现有社会制度的反思。伍晓明教授不仅有对生活的敏锐洞察与深刻思考,还将对人类与社会的关照和自我的哲学逻辑密切结合,启发读者用不同的视角看待社会关系与自我。

二、比较文学的逻辑

有了第一部分对“我”与“另一者”的关键概念的引入与两者之间关系的清晰辨析,第二部分就顺利的把其代入到文学的比较研究中,层层深入。并对文化交流的发展过程与动因做了详细分析。有了前文的启发与铺垫,文学之间的比较逻辑一目了然,作者首先对文学的意义与概念衍变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论语》到胡适的新文学开始,对比较”以前的文学进行研究,进而到“比较”之中的文学,以胡适和陈独秀文学革命三大主义、蔡元培、王国维、章太炎到鲁迅为时间线,梳理出“文学”的意义发展史。随后以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了文学中“影响”与“接受”的重要命题,指出其间“不期而至的冲击”与“心甘情愿的敞开”’的逻辑关系,得出文学作品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另一者影响的结论,这与西方文学研究中布鲁默“影响的焦虑”的逻辑不谋而合。最后对文化中由“内”与“外”之间产生的“外压”与“内力”的互动关系,阐明了文化交流的“原始被动” ,并在此基础上呼吁各国积极肩负文化责任,充实文化交流。  

其中颇具哲学韵味的观点引人深思,伍晓明指出“比较”与文学发展的关键:距离与介入。他指出“没有任何距离就没有任何自我意识及自我反思可言,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我认同。”而介入恰好能让两者之间拉开距离,此时才有可能“不仅将自己与另一者加以比较,而且将自身与自身重新加以比较。”而作家自觉的比较正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的真正开端。

三、在语言之间

这部分首先对人文学术研究范式做了进一步概括,把“方法”的概念与中国思想的“非对象化”特点结合,转而升级为新的“范式”。在库恩关于“范式”的理论观点中,认为决定拒绝某一范式始终都是决定接受另一范式,而拒绝所有范式就是拒绝科学本身。而在人文学术研究中,由于学科的不同,伍晓明教授提出将“范式”理解为一个学术研究共同体共有共享的语言,即一种作为范式的语言。随后对语言的“至大无外”特征做了详细分析,并引出语言间的最终任务:翻译,指出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更加尊重另一者为另一者,并更加让自己是自己的过程。展示了他对人文学术研究的独到见解和对思想文化发展的深刻关切。紧接着又探讨穿越语言边界的思想对话的可能性,以朱利安的《间距与之间》为核心分析论证了“解构”的具体环境与可能性。

本章中,作者对李泽厚先生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度”做了严谨的分析与批判,并融合自己独特的哲学视角对“度”的本体性地位提出质疑,尤其指出在现代自动化机器的统一下,度的恰到好处在规范化、秩序化、形式化过程中逐渐消失,否定了其作为一切本体存在的必要性,并引入“之间”的概念来概括其微妙的普遍性。

四、经典之反观自身

本章开始深入到中国经典哲学大家及其著作之中,通过分析孔子、孟子等历史上著名的大学者来反思如今的学习与生活,并指出合理的建议,这对读者的学术研究以及日常生活带来极其重要的启发性。首先以孔子的“吾有知乎哉”入手,探究孔子这样博学通透的“圣人”究竟为何认为自己“无知”以及究竟什么是“知”,提出下学是为了上达,但上达却必须回到下学,落实于下学之中。然后将疑问放到具体语境中,在孔子名句“叩其两端而竭焉”中讨论“无知与有知”和“空空如也”的内涵,也启发读者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应该仓促的给出回答或者盲目的接受权威,而是学习孔子,通过叩其两端甚至多端地详尽分析、勤于思考,肩负起作为回应者的责任。

随后又对《孟子》“尽心上”中桃应与师父的对话进行研究,作者试图将孟子与舜分开来讨论,即按照虚构的伦理困境中的“行动的设计者和行动的实行者”的逻辑展开,并假设了天子之父杀人以及惩罚处理的种种可能,从文本细节和语气上探究了更多的可能性,展开了丰富的思考。关于程颢的《定性书》引出中西哲学间的对话,其中关于内与外、人与物的分析中启发读者做到尽量不为外物所动以及“情顺万事而无情”的理想生活状态。最后对“兄弟”的关系本质与权利和占有进行辨析,探究了人类和平的重大议题。

五、结语

全书最后以翻译中的“回译”现象结尾,以中国名著《中庸》里的“诚”为例,指出翻译要以动态的基于本国文化语境的合理立场上进行,并进一步点名了互相翻译行为的文化馈赠本质。纵观全书,可见伍晓明教授对文化之关切与人类文明视角之格局,全书的语言风格充满哲学韵味,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作者充分的哲学思考。在文化上,研究文化之间的认同与交流,揭示文化在面对另一文化时的互动与融合。在伦理上,探讨人如何面对作为另一者的兄弟,以及人如何面对作为另一者的动物,关注我/们与另一者的超乎功利的伦理关系。不仅对中国经典文本做了详尽的研究,还将自己的哲学之思充分融进其中,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读经典、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