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评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

作者以其多年的图像研究工作展现了对图像理论的学理化洞见。不仅如此,作者更开创性地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后符号再发现的可能”。这一探索贯穿于全书的四个篇章:(1)图像/视觉;(2)图像/图像;(3)图像/文本;(4)图像/话语。

评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

作者:胡易容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6014    2011-09-27 15:09:22

 

图与思的痕迹
 
——评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i]
 
       在这个被称为“读图”的时代,一种真正进入内在形式的图像理论无疑是对时代的一种极重要的回应。然而,图像研究的学理化探索不易,正如作者所说,“图像语言”的探究恐怕是相对于其它各种被称为“语言”的表达形式中最为滞后的。图像是如此“自然”,且直接对应于人的直观,以至于学理性的解读要么流于浅表,要么因背离了上述直观而进入更形上的维度而令人却步。然而,绝美的风景往往在人迹罕至处。作者以其多年的图像研究工作展现了对图像理论的学理化洞见。不仅如此,作者更开创性地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后符号再发现的可能”。这一探索贯穿于全书的四个篇章:(1)图像/视觉;(2)图像/图像;(3)图像/文本;(4)图像/话语。
 
    在“文化转向”裹挟下形成的“视觉主义”背景下,篇章Ⅰ分析了视觉图像的语义结构、组构、以及最小单位问题。本篇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二:一是对造型与图像关系的分析;二是视觉界面的探究。此前,造型与图像的区别更多从技术层面被探讨,并易于被简化理解为“矢量”与“点阵”的物理性效果差异。此处作者超越技术层面的理论分析使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图像与造型彼此纠缠而又各具特质的复杂关系。
 
    回到图像本体,篇章Ⅱ“图像/图像”进入图像形式要素探讨图像的自我指涉。作者通过图像所展现的“迹象性”、“相似性”、“象征性”、“类似性”以及“图像与现实的类比”解剖了图像诸多内在属性。进而,本章回到现实语境下探讨论争已久的话题——“图像的真实与现实”。本篇的关键在于:虽然作者以“图像为唯一陈述方式”,但并未囿于图像形式的自我言说。整章始终紧紧扣住图像与人、图像与周遭世界的关系,在语用学层面展开论述——这也是作者个人诸多图像痕迹亲身体验的呈现。在读到“但最多的还是在巴黎万神庙廊柱的荫凉处,因为那是我等待上课的场所,也是我中午小憩的地方,借着先行者的灵光……干着世界上最蠢笨的事,也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不求其他,只愿思想能与身体同行……”这样的段落时,你很难不认为,作者是以诗人的情怀进行着哲理思辨。
 
    在前面两个篇章的基础上,“图像/文本”一章进入更为形而上的层面,解读图像与社会诸要素的宏大关系,如:图像与受众的价值关系,图像与书写文明的比较。本章对图像阐释的论述,则是对全书标题的呼应——图像某种程度上对阐释的拒绝,图像感知与阐释自身的综合性、瞬间性从各自意义上凸显了“后符号的再发现”这一命题。历时维度的思考使作者超越了以往图像理论的二维视点,进入了对当下图像世界现实状况的有效解读。我们可以将此处之“后”解读为“新”,也即:面对今天繁复多彩的多媒介形态文本,符号学必将从语言符号学的源头处自我羽化为广义的“人类文化符号学”。最后一个篇章“图像/话语”,作者正是在一种文化符号学预设下,力图从影像中寻找文化建构模式。在这种建构的尝试中,本章对作为新闻、艺术,以及作为文化的摄影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分析。本章以“一个新的观者”的姿态看待“影像”这一重要图像形式所具有的非凡“价值秩序建构的力量”。
 
    作者以三十余年对图像“痕迹”的追索与体验写就了这本“图像”。这些“痕迹”广布于从喜马拉雅到北极圈再到隔壁大漠的世界各地;这些“痕迹”又如此融洽地贯串于学理之中。伴随着这些图像与思索交融的痕迹,读者几乎能够以近乎观光的愉悦心态阅读如此严肃而具有思维挑战性的学术著作。这种愉悦与思辨也几乎渗透于全书各个角落,这几乎是该书对于阅读的额外馈赠了。
 
 
 
[i]韩丛耀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8.6,页数:368页,字数:36万字,定价4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