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符号茶话谈——赵毅衡《符号学讲义》评介

作者:陈晓  来源:符号与传媒  浏览量:13    2025-05-04 20:34:43

符号茶话谈——赵毅衡《符号学讲义》评介

 

一、引言

符号学是意义的形式理论的集大成者,是一门全球意义共同体共同推进的批评理论。符号学源于索绪尔提出的符号学体系(semiology),而后正式被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明确定义为semiotics”,且长期处于西方理论的主导格局下。由于早期定义的混乱和符号学本身体系的广博复杂,符号学一直被许多学者视为晦涩难懂的一门学科。在此现状下,中国符号学如何既扎根本土又对话全球、既深入浅出又引人入胜,成为亟待突破的命题。

赵毅衡教授的《符号学讲义》正是这一语境下的重要尝试。该书于2025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区别于以往的符号学教材,该书综合了符号学各专著内容,又避免对某一领域过多较真,适当减少了复杂理论和历史追溯等容易增加阅读门槛的因素,同时也运用大量的例子保证全书的通俗易懂,以中国视角系统性地丰富了符号学理论的教学版图。本书以清晰的逻辑脉络,将符号学的基础理论与跨学科实践熔于一炉。既梳理了索绪尔、皮尔斯等符号学经典范式,又提出了“意图定点”、“解释旋涡”等原创概念。本文将从内容梗概、内容评析、思考与讨论三个维度切入,尝试剖析该作主要内容、学术贡献与独特价值。

二、内容梗概

全书共分为十二讲。第一讲至第三讲作为全书总起,作者综合古今中外各研究成果,梳理了符号学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并明确指出符号的定义是“被认为携带着意义的感知”、“符号学是研究意义形式的学说”,且“符号学的核心是意义,意义与符号二者合一”,以此对符号学与现象学等其他学科进行了区分。同时从任意性和理据性两方面剖析对比了索绪尔二元论和皮尔斯三元论,强调了符号解释的动态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讲中对于符号意义滑动的解释贯穿全书,在后文中也多次运用符号意义的三联滑动(物-使用符号-艺术符号,即物的使用价值-符号价值-艺术价值的滑动)进行辅助说明。

第四讲至第六讲分别从意义的分解、符号组合的组合结合关系与聚合选择关系、以及文本内容三方面对符号意义生成的影响展开分析。其中,作者由符号过程的无限衍义引出了“意图定点”概念,并以影视和实体行业等多方面实例讲述了符号发送者有意识地控制符号解释(即符号衍义的停留)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另外,本书聚焦当下热点,指出以目的论作为行为指南的人工智能不存在实质性的聚合过程,其生成内容是由预定算法规定的组合文本的相续,以此得出了AI为非艺术的结论,为当前社会中关于人工智能对艺术家的挑战论题提供了思路。

第七讲至第九讲主要讲解了符号的运作机制。第七讲详细介绍了符号修辞策略,解释了主要修辞格(隐喻-转喻-提喻-反讽)的四体演进模型,并结合实例点明了其在几乎每一领域的普遍适用性。在这之后结合前文对于理据性的解释,作者强调了理据性、修辞和符码三者的区别与联系,以此引出了对于元语言概念的讲述。书中不仅解释了元语言的层次性(上层元语言解释下层元语言),还针对此提出了“解释旋涡”概念(同时同地出现的两套元语言之间对立冲突的现象),并以大量实例说明了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另外,第九讲中对于标出性概念的解释结合了当下的社会热点,不仅为后续章节中对艺术的理解奠定了部分理论基础,还为人们对于亚文化和边缘群体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第十讲至第十二讲在前文已经构建的理论系统上,着眼于符号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与跨学科实践。第十讲中对于艺术非自然性的叙述与前文中对于符号的定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认为艺术的关键在于“被展示与被解释为艺术”,符号的关键在于“被感知与被解释为具有意义”。另外在实践应用方面,作者通过对媒介相关概念的描述和实例提出了跨媒介叙事中符号意义的流失现象,并借助戈夫曼的“表演论”(人的行为就是表演)等概念来分析符号与个体身份建构方面的互动关系,引发了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社交媒体中所虚构的人设与自身真实性的博弈的思考。最后,全文收束于“解释社群”概念,强调了集体观点作为解释符号真知标准的重要性,是前文对于理据性的介绍的进一步阐释。

三、内容评析

(一)创新理论体系

1.对西方理论中心的突破

本书自开篇中外对于“符号学”的不同定义中对国内“符号学”命名的肯定,到后续以荀子的观点解释理据性、以钱钟书对比喻的讨论、以中国诗歌艺术分析修辞的符用延伸,乃至后文以《庄子》、《乐记》等分析媒介互动、以《孟子》提出解释社群概念等例子,利用本土化的阐述构建了更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符号学相关理论框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符号学研究局限于西方理论的研究困境。

2.深化符号的动态意义

全书贯穿了“意义即关系”的理念,强调了符号意义生成的动态性、流动性和符号解释的自由延伸性。同时也顾及到该视角的多类情况,以“意图定点”概念点明了现代广告宣传的底层逻辑;以“解释旋涡”概念解释了在元语言发生冲突时所导致的意义不确定现象,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符号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不仅是对静态化的符号研究的反驳,也深化了符号在当前社会下的动态意义。

(二)拓宽受众群体

1.叙述方式的简化

本书以《符号学讲义》为题,使其区别于《符号学原理》等专著,通过对赵毅衡教授实际授课内容的高度精炼与概括,以较为轻松平实的语言针对符号学领域展开系统论述,适当减少了专业复杂理论和冗长的历史溯源,从而降低了阅读难度、减轻了阅读负担,为大众读者接触、认识、理解符号学提供了一个较为友好的渠道,扩大了该领域受众面的覆盖度。

2.举例辅助理解

符号学众多理论与概念难以通过基本叙述直接讲明,因此众多学者对该领域产生了畏难心理。本书其中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大量的全领域的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各类案例,本书生动形象地将符号学各抽象概念实体化,加深读者印象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术内容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程度,使得读者得以更好地理解符号学相关概念,有利于符号学在大众层面的推广与传播。

四、思考与讨论

本书叙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能够随着对于文中内容的深入阅读而逐渐体现。如开篇对于符号命名的讨论、第一讲第二节中对于“客体”和“对象”两概念的辨析(客体更强调与主体的相对性)、现象学与符号学的区别(符号学以意义为核心)、“悬置”概念在全文的广泛使用、从“二联滑动”到“三联滑动”的思维拓展等。每当阅读时对该处叙述产生疑惑,下文中便会对此进行补充解答。以上无一不体现出该书对于逻辑和叙述严密性的追求。

本书中对于空符号的讲解使得此抽象概念更为通俗易懂。书中列举了数个实例来对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如以古时候人们对皇帝名讳的避而不谈体现出人们对皇帝的敬畏这一现象来说明空符号的意义传达,并强调了“意义本身取决于解释者”这一观念。通过对该部分内容的阅读并结合符号的定义,我认为所谓空符号便是符号的非物质部分,即使没有具体的物质存在也能够为人们所感知。由此引发了我关于现实生活中空符号的应用的思考:近年来“洞洞鞋”在年轻群体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除了其本身具有的凉快、方便等实用类优点以外,我认为空符号相关理论也能一定程度上解释其流行原因。如今洞洞鞋的商业价值已被充分开发利用,其上的“洞”除了具有基本的穿着透气性以外,可DIY属性也成为了有力卖点。不少年轻人购买洞洞鞋是为了能够利用鞋洞自行搭配鞋花和装饰,从而获得一双独一无二的鞋。从这方面来看,洞洞鞋上的洞原本不具备其他特殊含义(甚至不存在实体),但由于被消费者感知(或被商家感知并营销)为表达自我的窗口而具有了符号价值,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自我身份建构的需要。这或许是空符号在商业领域的一个成功应用。

书中关于指示符号相关概念的讲解也十分有趣。作者认为指示符号与指示对象之间是强关联的,只要有足够多的指示符号,那么一样东西就能变成井井有条的现实。针对此概念我立刻想到的是关于“一模一样”这个词语的读音问题。在普通话规范中,该词中“模”字的正确读音应是“”,但许多人依旧习惯于将其读成“”。为了避免日常交流时的较真与冲突,尽管“”并非规范读音,人们往往也不予纠正,默认两种读音均可行,甚至在输入法中以“”的读音拼写也能成功检索该词。无论是“”还是“”,两种发音均指示同样的含义,且各自都有相当一部分使用者,因此就算是错误读音也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另外,书中另一部分所谈及的忒修斯之船悖论似乎也与该概念息息相关。忒修斯号的每一块木板都指示着忒修斯号,而忒修斯号这艘船作为一个整体也同样指示着忒修斯号,这就使得无论是全部替换其部件还是用换下来的部件再造一艘完全一致的船,都能被人们感知为忒修斯号,也就是整体和部分均指向了同一事物。这也许是该悖论之所以成为悖论的原因。

关于理据性,还有一个较为普遍的概念是符用理据性的积累效果。作者认为“使用本身就是在创造符用理据性”,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案例都能够证明该结论。一个较为突出的例子便是苹果公司在2017年发布的新手机iPhone X。当时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对该手机的外观持负面态度,觉得其远不及苹果前几代手机,调侃其前置摄像头是“刘海屏”、后置摄像头是“红绿灯”,并认为这是苹果在外观革新层面的负优化。但事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全面屏手机设计逐渐司空见惯,在此之后各大手机厂商也纷纷效仿其设计,市面上智能手机几乎全部进入全面屏时代,且无一例外都具有人们先前不喜的外观特征。现如今,很少再见到有人对该类外观表达不满,甚至许多消费者产生了对于“灵动岛”的追求心理。人们对于全面屏手机的频繁接触与使用造就了“看多了就顺眼了”的符用理据性,催生了其符号意义的增长,这与前文中的指示性概念也有密切联系。

本书第九讲第三节标出性中对狂欢理论做出了叙述,认为几乎所有的节庆都是为标出项准备的。针对此概念作者也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给标出项过节?为什么我们喜欢在艺术作品中看到异项?在此我将简要阐述一些拙见。首先,我认为问题中的“我们”指的是社会中项(被正向携带从而不标出项),而正项、中项、异项三个概念具有相对性,其中的任意一个概念都需要和另外两个进行比较才能成立。正如第九讲第二节所说,处理异项的办法是“容忍异项的存在但努力划出标出项,有了异项才有正常项”,我认为正项和中项需要异项的存在来维持自身的非标出性。因此,狂欢节作为对异项存在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非标出项的存在的支持,具有其必要性。另外,我们作为中项意味着我们的内在仍存在一部分标出项,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某方面原因(通常是出于对正向的追求)而选择将其减弱或隐藏。而狂欢节的实质是中项对异项的认同,是对社会秩序的暂时性解放。正如书中第十讲所说,“泛艺术化时代,大众对作为异项的艺术越来越需要,因为社会上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很平庸。”我认为内心的少部分标出性使得社会中项需要以一种周期式的方式来暂时脱离正项的束缚,也就是宣泄。我们内心中的标出性部分一方面可通过狂欢节来释放,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看到异项的艺术来加以投射。

书中第十一讲针对媒介的“定调”问题解释了饶广祥教授所提出的“尾题”概念,认为广告叙述结尾对于品牌和商品的点明是广告宣传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而非能被简单归纳为仅仅取决于图像或文字。该概念也能被实例很好说明,譬如智能手机行业的两大巨头:苹果与三星。众所周知,苹果的标志性LOGO是缺了一角的苹果图标,而三星的则是名为Samsung的纯文字LOGO。尽管LOGO设计理念截然不同,其广告宣传理念却不谋而合——在宣传片的结尾用最为醒目的方式展示自身品牌LOGO。这时广告宣传的效果很难直接以图像或文字的分类来评估,但却能被概括为取之于品牌又造福于品牌,对品牌识别度和知名度都具有正向影响。

五、结语

通过阅读赵毅衡教授所著的《符号学讲义》一书,我对于符号学这门学科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不同于部分教材中对于符号学的零散讲解,该书综合地对符号学各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有利于初学者针对符号学构建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框架。与之相对的,对于本身对符号学已经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储备的学者而言,该书出于对可读性的追求,在对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的深入剖析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可能难以满足其深耕该领域知识的需求。但这并不妨碍该书成为将读者引入符号学领域的佳作。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